-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運河南端《運河·南端》優秀作品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5503
- 條形碼:9787522505503 ; 978-7-5225-055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運河南端《運河·南端》優秀作品選 本書特色
“一座拱宸橋,半部杭州史”。對于杭州而言,拱宸橋一帶便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的“封面”,歷史縮影與現代繁華在這里得到連接,成為拱墅向世界展示歷史與文化的核心區域。本書收錄了《民國時期的杭州湖墅米市》《追尋曾經的運河記憶》《中國運河文化及其遺產保護》等作品。
運河南端《運河·南端》優秀作品選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記錄大運河南端人文歷史的散文集。大運河,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發展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榮于明清,源遠流長,貫通南北,連接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里程**、工程**、*古老的運河之一,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她與長城一撇一捺,共同組成了巨大的漢字“人”,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拱墅區位于京杭大運河*南端,運河在拱墅穿境而過,蜿蜒12公里,是杭州段運河古跡保存*完整、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的一段,同時,拱墅也是*富有運河風韻和文化情懷的城區。本書由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自主出版雜志中輯錄38篇與運河相關佳作組成,內分為運河史話、運河遺存、運河風情、運河漫步、運河發展、名家名篇6部分。
運河南端《運河·南端》優秀作品選 目錄
中國大運河的形成與演變 葉艷萍
《荷使初訪中國記》所見清代運河風情考述 胡夢飛
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水神” 胡夢飛
錢塘安溪金龍四大王廟考略 胡夢飛 王雙雙
運河功臣郭守敬 崔建利 王欣妮
吳錫麒旅行日記中的清代京杭大運河 胡夢飛
治河與藏書
——道咸之際的南河總督楊以增 王云
民國時期的杭州湖墅米市 吳錦榮
千年運河壩上春秋 呂路野
連接南北水網的“過塘行” 龔玉和
說說上塘河的那些故事 周佳
古運河末端
——杭州龍山河考證 龔玉和
運河遺存
明代北新關 焦明
江墅鐵路遺址 周佳
千工轎 焦明
大運河水脊
——南旺分水樞紐 周佳
運河風情
印象信義坊 陶林
古鎮塘棲 楊芳
揚州行
——看瓊花 劉黎明
大運河考察記之徐州 石永民
尋夢臺兒莊 木木
追尋曾經的運河記憶 王昌衛
大運河考察記之臨清 石永民
運河漫步
天堂流過一條河 黃玲
“枕水人家”運河情 王水法
運河發展
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路徑探索
——以大運河(拱墅段)為例 周佳
打造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 蘭甜
名家名篇
中國運河文化及其遺產保護 李泉
明清時期運河文獻著作述論 王云
湖墅八景,夢與詩的美妙重現 孫侃
運河南端《運河·南端》優秀作品選 節選
中國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末期,全線貫通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是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水運工程的杰作,是世界上延續使用時間*久、空間跨度*大的運河。本文按照大運河的發展歷程,將大運河分成三個階段進行敘述。 早期運河:為南北大運河的貫通奠定基礎 公元前486年,吳國為了北上伐齊,進而進軍中原和晉國爭霸,開鑿了從邗城(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溝,溝通了淮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為吳國輸送軍隊和物資北上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邗溝是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條有確切開鑿年代的運河,如果以此作為中國運河的起點,那么中國運河的歷史已有2500多年。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出于戰爭和運輸的目的,開鑿了多條地方性運河,除了邗溝之外,其中著名的還有楚國的芍陂、魏國的鴻溝;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開鑿了從鎮江到杭州的河道,確定了江南運河的基本走向;西漢開通了從洛陽到長安的漕渠,以解決政府的漕運;曹魏在北方相繼開鑿了白溝、平虜渠與利漕渠、車箱渠等,并對邗溝做了相應的改造;此外,浙東運河也值得一提,春秋末期時的吳國開鑿了今天紹興至上虞的“山陰故道”(《越絕書》所稱),兩晉之交賀循開通了山陰(今紹興)至永興(今蕭山)段的航路,使姚江、甬江、錢塘江、曹娥江等江河連接起來。 隋以前,這些互不連貫的運河,尚未形成完整的水運系統,但這些地方性河道以及諸多水利工程的形成,為隋朝南北大運河的貫通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這些運河的開鑿,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在政治方面,可以說掌握了運河,也就掌握了政治軍事命脈,運河是古代主要的軍事通道,是兵家必爭之地。運河也給農業帶來了灌溉之利,運河流經的地方,農業都比較發達,《周禮·職方》指出,古代揚、豫、兗、青、幽、冀等州,均適宜稻、麥、黍、稷的生長。同時,運河也帶來了造船業、冶鑄業、紡織業等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形成運河流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特點。伴隨著這些,還涌現出了一批早期的運河名城,如開封、洛陽、薊(今北京)、建康(今南京)、錢塘(今杭州)、廣陵(今揚州)、京口(今鎮江)、山陽(今淮安)、彭城(今徐州)、睢陽(今商丘)等,這些城市都是地處要津,商業繁榮,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 隋、唐、宋運河:南北大運河體系的全面形成與繁榮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一直比南方進步,但這種情況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發生變化。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替*頻繁的時期,300余年的時間里,北方戰爭連綿不斷,水利失修,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相比之下,南方的經濟卻在這段時期里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北方戰亂,大量人口被迫南遷,給地廣人稀的江南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這里的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全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隋朝統一中國后,定都長安,為了解決京師及邊防部隊的糧食物資供應問題,同時,也為了有效統治南北地區,鞏固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隋朝統治者開始大規模地開鑿運河。隋文帝楊堅開通了從長安到潼關的廣通渠,便利了關中與關東地區的聯系。 P5-6
運河南端《運河·南端》優秀作品選 作者簡介
葉艷萍,1978年4月生,浙江蘭溪人,文博專業副研究館員,2000年7月畢業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現任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館長,從事運河史料征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為運河文化史。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編《杭州半山歷史文化叢書》,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續編》《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等大型古籍影印叢書,參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