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悼念集 本書特色
著名批評家、詩人,單向街首屆文學獎得主張定浩精心翻譯 英國繼華茲華斯以后的桂冠詩人丁尼生成名作《悼念集》**個完整譯本
悼念集 內容簡介
童年并不幸福的丁尼生進入劍橋大學后可謂度過了人生中*快樂的幾年,而這快樂大部分來自他結交了亞瑟·亨利·哈勒姆。哈勒姆既是丁尼生志同道合的摯友,又是*早肯定丁尼生詩歌天賦的批評家,還與丁尼生的妹妹訂立了婚約。但是兩人相識五年后,哈勒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年僅二十二歲。 《悼念集》中的詩歌陸續寫于哈勒姆逝世后的十余年間,不僅記錄了丁尼生從悲慟抱憾到重新振作的心境變化,還記錄了他對信仰的懷疑與再度堅定,被T.S.艾略特稱為“一部日記式的整體”。《悼念集》既有充沛直接的情感,又有深邃的靜觀沉思,而以精湛的詩藝出之,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悼念集》之前,丁尼生因批評界的惡評曾一度停止公開發表詩作;《悼念集》之后,好評如潮,丁尼生一舉成為國民詩人,并接替華茲華斯繼任桂冠詩人。
悼念集 目錄
悼念集/1
In Memoriam/223
譯后記/445
附錄:永生頌/463
悼念集 節選
譯后記(節選) 這是一樁拖延太久的譯事,我似乎已經忘了*初動心起念的緣由。也許,其中一個緣由是來自艾略特。在一篇談論《悼念集》的文章里艾略特說:“如果沒有技巧上的成熟,《悼念集》不會是一部偉大的詩作,丁尼生也不會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丁尼生是音韻大師,同時也是表現憂郁的大師;任何一位英語詩人都不曾擁有如他一般對元音極為靈敏的耳朵,以及對某些痛苦情緒精細入微的感受。…… 丁尼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已經具有強烈時間意識的時代:許多事情似乎正在發生,鐵路正在興建,新發現層出不窮,世界的面目正在改變。那是一個忙于與時俱進的時代。多數時候,它無法把握永恒的事物,無法把握有關人、上帝、生命以及死亡的永恒真理。外在的丁尼生隨著他的時代而悸動;除了對語音獨特而準確的感覺,他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牢牢抓住。但在這方面他有任何人都不曾有的東西。外在的丁尼生,他在技巧上的成就,與他的內里緊密相連。…… 只有不帶偏見地看待表層的東西,我們才*有可能進入內里深處,進入到深淵般的悲傷之中。丁尼生不只是一個二流的維吉爾,他與但丁眼中的維吉爾同在,一個身處幽靈之間的維吉爾,他是英國詩人中*為悲愴的一位,躋身于地獄之邊的偉人之列。” 讀到這段話時候的我,已深深懂得艾略特在說什么,關于詩人所承載的音韻、憂郁以及對于這二者精細的感受力,關于表層與深淵,關于變化、失去,以及帶著懷疑接受一切變化和失去之后仍擁有的對于不變的信念。 關于一個在現代漢語新詩中未及完成就被輕易遺棄的浪漫主義詩學傳統。 我希望借助翻譯《悼念集》,就此做一點復活的嘗試,正如丁尼生在寫下這些詩篇時所做過的、復活友人的嘗試。 《悼念集》正文部分共131 首,外加后來補入的序曲和終曲,共133 首,每首詩從*短的12行,到*長的144 行,全部采用四行體、四音步抑揚格和abba 的腳韻。很抱歉我沒有能力完全遵從它的音律,但也沒有完全舍棄。 在丁尼生之前,英詩*常見的音律是五音步抑揚格,若進一步落實到長詩和哀歌傳統中,通行的韻腳則是abab。丁尼生從兩方面打破了它。首先是從五音步到四音步,看似只是每行減少了兩個音節,但造成的情感變化是強烈的,因為相對于五音步帶來的聽覺習慣上的完整感與信心感,四音步的每一行比期待的都更為短促,每一行似乎都是破碎、不完整和欲言又止的,每一行都在等待著下一行的拯救。而相對于abab 韻腳的整飭,abba 的韻腳安排,又帶來一種迷離恍惚的回環感:每一段四行詩中**行的a,仿佛一次次喪失在第二、三行陌生又漫長的b 中,并一次次穿過這些漫長的陌生,奮力抵達第四行熟悉的a,又并非全然的回歸,因為此刻第四行的a 已然只是**行a 的微弱回聲。如果說**行的a 指向過去,那么,在經歷第二、三行b 的鎮定與盤旋之后,它所抵達的第四行的a 卻不在過去,而在未來。每一段四行詩,都是一場螺旋式的運動,攜帶著某種奇異的離心力,在將一切纏繞收緊的同時又將一切都散開,在分離的同時又保持為一個整體,讓對于救贖和復活的信念伴隨對此信念的懷疑同生共處。 在傳統的哀歌主題中,要么是靈魂終于克服了悲哀,但曾經強烈的愛卻也隨之消失;要么,是自我征服了時間,遂聽任自己耽溺在過去。《悼念集》與此二者都不相同,詩人*終克服了失去摯友的悲哀,但愛卻依舊強烈而嶄新;他征服了時間,卻不僅僅活在擁有死者的過去,而是和死者一起生長,一起活在此刻所有的生命中,并期待在未知的更高處相遇。 在丁尼生這里,主題的創新與音律的創新,是一體的。abba 的抱韻雖然早在意大利體十四行詩中就有,但在十四行詩體中僅限于前兩個詩節的八行,而丁尼生將此擴展到每一個詩節,并把五音步縮減為四音步,他希望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表達其所經受的無邊無際的愴痛,以及隨之而來的深沉又嶄新的情感。因此,雖說在他之前,諸如本·瓊生、錫德尼勛爵等詩人也曾偶爾用過此種音律,卻絲毫不妨礙“悼念體”依舊成為英詩中*具獨創性的詩體之一。
悼念集 作者簡介
丁尼生(1809—1892),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詩人,繼華茲華斯后被授予桂冠詩人稱號,也是英國近代詩人中擁有最多讀者的一位。 張定浩,筆名waits,著有《既見君子》《取瑟而歌》《孟子讀法》《愛欲與哀矜》等,譯有《我:六次非演講》。2016年憑借詩集《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獲首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