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心之德業——陽明的本體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0745
- 條形碼:9787532180745 ; 978-7-5321-807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之德業——陽明的本體學研究 本書特色
李旭對陽明良知觀的闡發,新意疊出、細密有致,是胡塞爾現象學善于發現意識的新層次和陽明學歷代研究的厚重豐富的一種頗有思想激發力的結合。 在陽明心學及其后學這座連綿高山面前,有許多路徑可以通達,而李旭此書,很可能是其中的一條,而且是不乏思想風光的一條登山入奧之路。 ——張祥龍 重溫陽明心學的道德文章,可以讓我們看到在高科技和工商帝國的霸業之外還有另一種偉大,一種不失柔軟而實實在在自由活潑的心之偉力。——李旭
心之德業——陽明的本體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浙江社會科學院青年研究員,本書以陽明**的本體義蘊為主題,參照西方現象學的研究視角、方法,從體段、境界、體用三個基本方面對陽明**的良知本體進行研究,以期揭示其立體的精神層次、曲折豐富的發展歷程、生存性與倫理性的多維義蘊,以及對儒家內圣外王之道的獨到發展。本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研究成果,其獨到之處在于作者吸收了西方現象學的方法,尤其與靠前有名的胡塞爾現象學的代表學者耿寧聯系頗為緊密,在這一中西對照的文化視角下,以本體學進入陽明**的哲理核心,探究知與行的內在關聯,體察陽明**的精義及奧妙,追求心之朗現的良知良能,從而對中國儒學經典進行了深刻的析理與解讀。
心之德業——陽明的本體學研究 目錄
序 / 張祥龍
引論 心之德的復歸與圓成
體段篇
**章 良知的體段
第二章 良知的情與理
第三章 良知作為一體之知與自知
第四章 天命之性的靈明之體與善惡之機
境界篇
第五章 龍場徹悟心體的起點
第六章 心之德的成長
第七章 心之良知是謂圣
第八章 直承顏子與明道的心學境界
體用篇
第九章 變化氣質的身心之學
第十章 從知行合一到學政合一
第十一章 親民、新民的義理辨析
第十二章 造士與覺民的教化事業
附錄一 王陽明《大學問》疏證
附錄二 與張祥龍先生論陽明心學書
參考文獻
后記
心之德業——陽明的本體學研究 節選
后記 陽明心學的研究于我而言是精神返鄉之途的一段旅程,始料未及的是,這段旅程在我的學術著述生涯中卻成了一個起點,眼下的這本書成了我出版的**本書。我的碩士和博士論文研究題目都是海德格爾思想,從學科的專業劃分來說,屬于西方哲學,盡管問題意識來自自己的生命本身,來自對當下生活世界的關切。碩士畢業來杭州后,與杭州師范大學的許美平兄等友人一起張羅了讀書會,陸陸續續讀了一些儒家的經典,但談不上系統深入的研究。大約在2013年前后,我開始讀《傳習錄》,逐漸被陽明的思想與人格所吸引,然后又開始與以前的同事、現任教于寧波大學的鄒建鋒兄一起一字一句地讀,越來越深地領會到了陽明學問鞭辟入里的思想況味,之前那些年對中國經典的零散研讀也因此找到了可以貫通起來的著力點。在鄒建鋒兄的熱情鼓勵下,后來又申報了一個陽明學研究的浙江省規劃課題,并參與了錢明老師主持的國家重大課題“陽明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點校了《北方王門集》中的楊東明部分。這樣,算是走上了陽明學研究的路途,參加了一些陽明學的會議,寫了幾篇論文,收集起來一看,竟還隱約有可以成形的主題線索,可以連綴起來作為自己這些年研讀陽明學的階段性總結,其中或許也有千慮一得的自家所見,可以獻芹于已經高度繁榮的陽明學研究界,作為學習求教的機會。于是有了眼前的這本書。 顯而易見,拙著*主要的西學背景是現象學,特別是海德格爾的生存論現象學。這既是鄙人學術積累的前見使然,也是中西思想交匯的大因緣所致。在西方思想中,可以與儒家心學會通、比較的肯定不只是發端于二十世紀初的現象學,古希臘的靈魂理論、德意志的精神哲學、十九世紀以來的生命哲學、美國的實用主義,乃至現代心理學等等,都有可與儒家心學會通之處。但是在援西入儒的中西會通過程中,現象學確有其與儒家心學、特別是陸王心學相得益彰的獨到意義。其中一個基本原因是,現象學首先不是一種心靈理論,而是回復、面對基源現象的操作方法,是懸擱判斷、觀念而面向事情本身的方法,這與儒家心學洗心退藏、默坐澄心的工夫論相映成趣,現象學的儒家心學研究首先是方法、工夫層面的,而不是觀點、理論層面的。其次,現象學是歐洲近代認識論轉向之后嚴格秉持本原之追問的哲學,同時也是隱含著行動取向的具終極關切之思,這在直追古希臘哲學源頭的海德格爾思想中體現得*強烈。這種有始終條理的心靈學問與儒家務本而“止于至善”的圣人之學遙遙對峙,其蘊含生意的哲理對話方興未艾。 在研讀儒家經典、體認儒學的道路上,恩師北京大學張祥龍教授一直是引領我的榜樣。張老師是國內較早以現象學的視野、方法解讀中國古代智慧的學者,現象學在張老師那里不只是學術觀點、方法,而是扎根基源生命經驗的誠意、捕捉古圣賢思想幾微的慧眼,老師以深具儒學精神血脈的方式呈現了一種學問與生命為一體的哲思。此次拙著出版請張老師作序,老師慷慨答應,認真細致地通讀了全稿,指出了拙著的很多問題、不足,間有新意自得之處,也不吝夸許。這種懇切細致,大概是當今不少導師在論文指導時都難得有的。在對陽明心學的理解方面,我與張老師一開始有頗不一致的地方,包括張老師的序里面一些觀點我也沒能很好領會,但老師毫不介意,寬厚地容納了我的疑惑、異議,并耐心細致地給以了解答(參本書附錄二)。由老師的序而引發的論學通信、由此再一次獲致的教誨,可以說是拙著出版得到的*大意外收獲。 陽明心學是當今中國學界與民間社會的顯學,學術層累頗為深厚,厚重獨到的研究著作疊出,拙著只是已有研究基礎上的粗淺“冒險”嘗試。讀者們很容易看出來,在援現象學入陽明心學研究方面,拙著較多受到了瑞士哲學家耿寧先生著作的影響。耿先生《人生**等事——王陽明及其后學論“致良知”》一書中譯本2014年出版,在陽明學研究界具有堪稱奠定新范式的里程碑意義。其良知三層說的范式也在很大程度上籠罩了我近年的陽明學研究。當然,張祥龍先生的序言里面也指出了這一范式的成問題之處,為我輩指出了反思這一范式的一個端口。在耿先生之外,鄙人的陽明學研究還多有受惠于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錢明研究員、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等諸位師長,他們的為人與為學都是我學習的榜樣。至于在觀點、史料方面受到的眾多長輩與同輩學人的啟發與影響,略見于書中引用(或還有未引述的),難以一一枚舉。浙江省社科院較為寬松的科研環境,使得愚鈍如我者能不只十年地磨著*后也沒能鋒芒耀眼的鈍劍,對此始終心懷感激。 近十年的陽明學研讀中,除了與專業哲學界同仁的交流外,也與不少專業外同道朋友有過共同研讀陽明心學的嘗試。2018年的農歷歲末,曾與友人風行兄、明境兄、傅榮兄、王陽兄、蔡銀明兄、楊海鋒兄、王海華兄等諸位連續三天共聚于杭州城西的棲霞藝墅,圍爐共讀陽明晚年的《大學問》,伴著烤紅薯的香氣一同品味陽明心學的溫情與智慧,這些朋友有從溫州和余姚等地趕過來的,他們對陽明心學的熱誠不輸于好多專業研究人士,學識、體會中也頗有真切可貴之處,我從與他們的交往中獲益良多。2020年的國慶節,我們一幫朋友共聚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方旭東教授桐廬山間的安仁精舍,會讀《傳習錄》中的《答陸澄書》,讀書之余酒歌自娛,雖未必得甚解,而不乏講習之樂。可惜,由于我本人愿力不足、時間精力也有限,陽明學講讀的活動沒能日常化。在陽明心學的定期研習方面,寧波的甬上陽明學社等民間團體展現出了極強的活力。陽明心學在當今民間社會的活力表明了,以其易簡通透的品質,陸王心學可以成為儒家性命之學在當代復興的一眼活泉,給匆忙而隔膜的現代城市生活以滋潤和啟迪。穿越各種成功學的喧囂,良知之光確然能給人身心以安穩與快樂。 陽明的良知心學既是讓人盡心知性而修己的學問,也是讓人覺知發現人性光輝的學問,這其中包括身邊親友與家人的光澤。父母的養育之恩無疑是我們信任良知*深厚的淵源,而無以為報的愧疚則是人子良心難以釋懷的震動。明儒羅近溪說:“只目下思父母生我千萬辛苦,而未能報得分毫,父母望我千萬高遠,而未能做得分毫,自然心中悲愴,情難自已……”(《明儒學案》下,第789 頁)于我心何止戚戚焉。不僅僅是對我們子女的愛,而且父母作為普通百姓在不經意的言行中表現出來的素樸同情心、正義感,每每讓我覺得陽明所講“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是何等的真實不虛。象山曾有言“雖不識一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在母親身上我見證了這句話的分量。母親雖然基本不識字,更沒有讀過什么經書,但卻深明事理,天生一股“有理走遍天下”的自信與勇氣,“良心”、“明理”的話頭經常出現在母親的話里,從中也透出一些消息——理學家的民間教化遺澤鄉間百姓,源遠流長,其生命力實遠甚現代的各種意識形態標語。這份良知的勇氣在幼時給了我們兄妹以庇護與熏陶,如今仍給我鼓舞與信心。在此我也要感謝妻子朱振宇和岳父母,妻子性情大方率真,從不以世俗的標準催促我,讓我由著性子慢吞吞地做著“無用”之學,在各個方面給予我寬厚的支持。還有犬女李思聰,很大程度上,正是她自幼不時冒出的靈機“妙語”——從中可見陽明所言人皆有之的“天植靈根”——讓我從曾經的經驗主義者轉變成了“先驗主義者”。惟愿進入初中階段的女兒與她的同齡人一道,在應試競爭的壓力中、在逃避不了機械機心的人間世中能始終存有天機,長葆性靈良知的真樂。 拙稿在修改過程中讓友人風行兄與王海華兄閱過,二位提出了不少寶貴中肯的意見,指出了一些字句的問題,在此致謝。*后,還要特別感謝責任編輯肖海鷗女士、李若蘭女士,憑借二位高效負責的工作,本書才能順利及時出版。 鄙人才疏學淺,于陽明心學浸潤未深,書中所論得自文字解悟者多,出自躬行心得者遠不足,即便文字解悟,錯漏粗疏之處肯定也不少,懇請方家批評指正。
心之德業——陽明的本體學研究 作者簡介
李旭,兼通中西哲學,受業于張祥龍、陳嘉映,近年治陽明學尤有心得,在學界頗受認可。現任職于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藝術哲學,近年于陽明學、德國哲學用功較多,廣泛涉獵中西根本智慧,以為探究性命之道、思考時代之惑的資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