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田紅色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026310
- 條形碼:9787555026310 ; 978-7-5550-263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田紅色故事 本書特色
在建黨100周年到來之際,大田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縣文體和旅游局聯合編纂本書,初衷就是為了進一步傳承大田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為大田縣各級各單位在不同層次、不同場合進行紅色宣講和宣傳提供鮮活的題材,讓廣大干部群眾從中受到思想教育與心靈洗禮,激發干事創業的動力與熱情。本書的編寫,參閱了《大田革命斗爭史》《大田英烈》《林大蕃》《傳奇青年林志群》等一批黨史資料。在此基礎上,邀請了顏全飆、嚴垂壁、林生鐘、劉雪瓊等十多位本土作家再次深入實地采訪,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文學修飾,使紅色故事更加形象、生動、活潑,增加可讀性和感染力。
大田紅色故事 內容簡介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是重點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縣,革命歷史尤其厚重。土地革命時期,廈門團市委書記葉炎煌回到家鄉創建中共大田特支;朱德、羅榮桓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征戰中多次進入大田,播下革命火種,建立紅色政權。本書基于大田縣黨史史實,新編數十篇文章,以文學故事的形式,生動地展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大田革命斗爭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葉炎煌、林鴻圖、林大蕃、肖冠槐、蔣光斗、林友梅(女)、林金鳳(女)等革命先烈堅定信仰、忠于黨、忠于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為取得革命的勝利英勇獻身的感人光輝事跡。
大田紅色故事 目錄
憶往昔崢嶸歲月
革命的前行者
閩中版《紅巖》
朱德軍長在武陵
特委書記林大蕃
北上抗日先遣隊攻下的**座縣城
紅軍挑夫
大田首位抗戰烈士
逃壯丁當紅軍
肖冠槐燒厝明志
述祖堂主人林笏隆
大田**位女黨員林友梅
老區湯泉
后勤部長
革命老媽媽
九天九夜的悲壯之戰
職校播“火種”
血染六目菜山
蔣光斗鬧革命
新橋紅色武裝
婦女黨支部
紅色高才坂
長征路
紅軍戰士的一封家書
熱血鑄青春
板凳橋
革命“女神”
寧死不屈的林清奇
挺進隊隊長游棟
智勇雙全連冠才
帶著“休書”去逃難
地下交通站的“飛毛腿”
“白皮紅心”林維邦
赤膽忠心蔣榮德
地下黨紅歌手
革命之家樹新風
重建菖蒲洋支部
林大森傳略
鄉村革命者
桃溪村的女“頭目”
山旯里蒙面人
*后一次集結
地下秘密交通路線
開明士紳蔣超
驅逐反動鄉長
巧滅攔路虎
白巖山戰斗
深山追悼會
改造大刀會
三闖沙縣城
大竹林的槍聲
革命一家人
林初生烈士逸事
朱德軍長在屏山
秘密被發現
一件軍衣
“小谷子”解決武器“大問題”
石頭坑脫險記
分水隔往事
強渡榕溪
紅軍在桃源
特殊的戰友情誼
書箱作證
誤會
無聲宣傳隊
溪口赤衛隊
愛國追思會
嶺頭伏擊戰
黃春光覆滅記
基點村遭血洗
無名戰士紀念碑
寫信
魚水情深
游擊大隊參謀長盧炯然
紅軍三過桃源村
繳鹽巴
兩塊銀圓
解放大田
一枚蘇維埃幣
嘉庚抗戰精神閃耀大田
大田抗戰文化
深山里的航海學校
千里走單騎
歌聲嘹亮的救亡劇社
森林里的課堂
投筆從戎抗日救亡
伏虎記
大田首位飛行員
英雄民兵連
援越老兵的戰地記憶
后記
大田紅色故事 節選
閩西北:福建解放戰爭的重要一翼 林志群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暨福建解放60周年。60年彈指一揮間,在此富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回憶起解放戰爭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三大措施扭轉局面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后,福建省委根據中央關于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作出了《關于發動愛國游擊戰爭的決定》,并將福建省委改為閩浙贛區黨委。省委認真總結了挺進失利的經驗教訓,決定將中共閩贛邊地委改稱為中共閩西北地工委,將武裝改稱為閩西北游擊縱隊,任命我為地工委書記、閩西北游擊縱隊司令兼政委。 我受命于危難之際,深知自己身上擔子的分量,迅速召開閩西北地工委和游擊縱隊骨干會議,吸取三次挺進閩贛邊單純軍事行動的教訓,明確首要的任務是:立足南(平)沙(縣)尤(溪)根據地,面向整個閩西北;廣泛發動群眾,建立貧農團;大力開展統戰工作,瓦解敵基層政權;鞏固和擴大游擊根據地。并及時將游擊縱隊整編為8支武工隊,提出“水多池深養大魚”的口號,把黨和游擊縱隊的活動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建立起息息相關的魚水關系,穩扎穩打地開展斗爭。在此基礎上,針對閩西北的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創造性地展開工作。 首先,改造反動政權為革命的“兩面政權”。通過推行在南平白塔鄉行之有效的革命“兩面政權”的經驗,積極爭取國民黨基層黨政軍人員棄暗投明,為地下黨辦事。對一些鄉長、鎮長、保長、甲長和開明士紳,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政治態度,采取不同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勢壓之,以義服之,促其覺醒,勸其改邪歸正;并以交朋友、拜把兄弟等形式,逐步引導他們投到革命陣營中來,讓他們表面上掛著國民黨牌子,對國民黨敷衍應付,暗地里積極幫助地下黨和游擊隊工作,成為革命的“兩面政權”。 其次,與大刀會結盟并改造為武裝民兵。沙縣是大刀會活動的大本營。大刀會的基層骨干和成員絕大多數為貧雇農,又擁有大刀、長矛等武器,如果將他們爭取過來改造成武裝民兵,將其所控制的農村或山寨改建成游擊根據地,無疑對于擴大革命力量將起到重大作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為了改造大刀會,我化名馬剛毅,打扮成“逃兵”潛入隆興洋開展秘密工作。先是白天跟著村民下地種田,幫助村婦種菜、挖筍、砍柴,晚上點燃松明火給村民們講故事。見時機成熟,就進一步講解國內外形勢和黨的各種政策。 經過一系列細致的思想工作,通過“舊瓶裝新酒”的方法,促使大刀會頭目*后決定將功贖罪,把各地大刀會全部組織及其控制的農村、山寨無保留地交給我們,改造發展成為武裝民兵,并同游擊縱隊并肩作戰,實現大刀換鋼槍,把農村和山頭改造為鞏固的游擊根據地。 第三,廣泛組織貧農團開展“六廢”斗爭。1948年2月至5月間,地工委和游擊縱隊在沙縣的富溪、高桂、涌溪、彭梨、南霞等廣大農村,廣泛深入發動群眾,成立了貧農團組織,設總團、分團和支團,成員達4300余人。 地工委和縱隊從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以游擊縱隊為后盾,提出了開展群眾性的廢征兵、廢征糧、廢征稅、廢田租、廢高利貸、廢鄉保甲制度的“六廢”斗爭,并號召群眾結合開展“殺惡霸挖蔣根”。隨后,在群眾性的公開游擊戰爭條件日趨成熟之時,及時將隱蔽的游擊斗爭轉為公開的武裝斗爭,把武裝斗爭同除奸反霸及群眾迫切利益和要求有機結合起來。 1948年5月21日,游擊縱隊采取里應外合的方式,攻下富溪鄉公所,解除其武裝。隨后,游擊縱隊又逼退了前來鎮壓的省保安團,燒毀了富口、巖地、延溪的三個大碉堡。游擊隊公開的武裝行動,有效地鼓舞了群眾的斗志,使“六廢”成為現實,“挖蔣根”很快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徹底改變了閩西北局面,為開展公開游擊戰爭打下了良好基礎。 刀下留情如虎添翼 正當閩西北的游擊戰爭迅速展開之時,在閩浙贛邊區黨委發生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城工部冤案”。在閩西北各縣的城工部成員因失去了與上級的聯系,對事態的發展一無所知,仍集中在閩西北游擊根據地的沙縣涌溪山尾基點村,建立起城工部南(平)沙(縣)三(元)特支委。不久,又搞來一批槍支,上山到高橋鄉的隆興洋活動。城工部成員的突然到來,使我陷入深思之中。 P1-3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