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虎辭山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1161131
- 條形碼:9787541161131 ; 978-7-5411-611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虎辭山 本書特色
像金庸武俠一樣好看,像馮驥才《神鞭》《俗世奇人》一樣地道。文壇驚喜之作,馮驥才、阿來推薦。車夫、木匠、鏢師、屠戶、探花、廚子、乞丐、刀客,一出晚清江湖傳奇,接續(xù)中國武俠小說的純正傳統(tǒng)。★ 像金庸武俠一樣好看。武俠小說,說到底還得好看。本書回歸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武俠的壯闊路徑,江湖俠義,恩怨情仇,波瀾跌宕,犬牙交錯,是能夠讓編輯不忍釋卷的作品。 ★ 像馮驥才《神鞭》一樣有地道的老天津味道。作品用傳統(tǒng)說書人的腔調(diào)敘述,八個人物的故事和清末老天津的市井氣息相得益彰。 ★ 有相當文學(xué)性的硬派武俠。作品初看是一個通俗武俠小說,但其實有嚴肅、純正的文學(xué)追求,語言純正,結(jié)構(gòu)精巧,個別章節(jié)單拎出來也是相當漂亮的中篇。 ★ 扎實的傳統(tǒng)行當硬知識。作者雖然年輕,但是功夫頗深,書中對于諸如拳術(shù)、曲藝、兵器、中醫(yī)、江湖黑話等等,都能引經(jīng)據(jù)典,且融于敘事之中。0
虎辭山 內(nèi)容簡介
老話兒說得好:“人不辭路,虎不辭山。”世上走一遭,活的就是一分“意氣”。然世事無常,偏不遂人愿。一旦人離了倚靠,虎離了山林,這分“意氣”還在不在?看官您上眼,且瞧書中這八位!光緒己亥年(1899),大清朝風(fēng)雨飄搖,列強鯨吞蠶食,江湖魚龍混雜,一次和洋人并不偶然的摩擦,天津衛(wèi)的八位民間奇人(車夫、木匠、鏢師、屠戶、探花、廚子、乞丐、刀客),無奈卷入一樁夾雜著內(nèi)憂外患的公案……面對船艦炮利的沖擊,在生計和大義的取舍下,在生活的煎熬下,在命運車輪的碾壓下,練拳的武人將何去何從?
虎辭山 目錄
【卷一】
車 夫 / 001
【卷二】
木 匠 / 067
【卷三】
鏢 師 / 109
【卷四】
屠 戶 / 165
【卷五】
探 花 / 209
【卷六】
廚 子 / 287
【卷七】
乞 丐 / 335
【卷八】
刀 客 / 385
虎辭山 節(jié)選
老話兒說得好:“人不辭路,虎不辭山。” 世上走一遭,活的就是一分“意氣”。 然世事無常,偏不遂人愿。 一旦人離了倚靠,虎離了山林,這分“意氣”還在不在? 看官您上眼,且瞧書中這八位! 楔子 1899年,農(nóng)歷己亥,是為光緒二十五年。 彼時的大清朝,遭列強環(huán)伺,鯨吞蠶食。《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guān)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中華大地處處哀鳴。 除了外患,還有內(nèi)憂。 一月,皖北之地已連旱三年,“渦河兩岸,十室九饑”,“十人之中,幾無一人能度殘冬”,再加上“地方官毫無撫恤,追呼銀糧,枷打鎖押,日甚一日”,安徽渦陽縣私鹽販子劉疙瘩伙同曹市集牛汝秀、魏德成等人率眾起事,號曰“大漢盟主劉”。其亂北至順德府,南至蒙城、阜陽,東至宿州,西至亳州、太和,從者兩萬余眾。 三月,朱紅燈創(chuàng)義和拳,與本明和尚廣收門徒,習(xí)武結(jié)社,傳授“持符念咒、神靈附體”之法。其旗號曰“扶清滅洋”,并于天津衛(wèi)設(shè)“坎”字總壇。然義和拳民,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多有“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壇附和,或仿效裝束,魚肉良善”,更有甚者“奉教者皆扮成假義和拳會,各處尋仇殺人”。 六月,清廷決定以新式戰(zhàn)法操練軍隊,“今日事勢,練兵為 **大政,練洋操尤為練兵**要著”,成立武衛(wèi)軍拱衛(wèi)京畿,以聶士成之武毅軍為前軍,駐蘆臺,扼守北洋門戶,兼顧大沽、北塘海口;宋慶之毅軍為左軍,駐山海關(guān)內(nèi)外;袁世凱新建陸軍為右軍,駐小站,扼天津西南之孔道;董福祥部甘軍為后軍,駐薊縣;榮祿另募萬人為中軍,駐南苑。 咱們這故事,便從天津衛(wèi)說起。提起天津衛(wèi),當先溯其源。1400年,也就是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成功坐上了龍椅。1404年,即永樂二年,朱棣為紀念“靖難”,將此地命名為“天津”,即“天子津渡”之意,并在此筑城設(shè)衛(wèi),是為“天津衛(wèi)”。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聯(lián)軍長驅(qū)直入渤海灣,僧格林沁以敵軍不善陸戰(zhàn)為由,專守大沽,盡棄北塘,使得英法聯(lián)軍順利登陸,攻占天津,兵發(fā)京師,僧格林沁臨戰(zhàn)脫逃,城門失守,洋人大肆劫掠,圓明園被付之一炬。咸豐帝逃亡熱河,令恭親王奕訢留守北京,與洋人議和,除割地賠款外,還需增開天津為商埠。 天津之地,九河交融,自古為南北船運之要沖。自開埠之后,不到二十年間,華洋并居的社會結(jié)構(gòu)、龍蛇混雜的江湖格局、幫派林立的碼頭勢力、好勇斗狠的街頭風(fēng)氣逐漸成形。自古以來燕趙大地多悲歌慷慨、勇武任俠之士。天津為屯兵之衛(wèi)所,無論軍民,皆好武成風(fēng)。彼時恰逢亂世,無論是混混打架爭勝,還是賊匪殺人越貨,抑或幫派持械砍殺、街頭喋血,都需學(xué)些武藝傍身。天津衛(wèi)戍守皇城,武職從一品的直隸總督就駐守于此。有道是“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許多南北拳師匯集于此,為的就是:進可登堂入室、博個一官半職,退可揚名立萬、廣收門徒。生逢亂世,無人不是為了一口飽飯奔波,再高的高手,餓上三天,也不過是一堆骨肉罷了。天津衛(wèi)的地界就這么大,武行的飯碗里就這么多米,都想吃飽是不可能的,你想多吃,我就得挨餓,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這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 什么叫規(guī)律?客觀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也就是說,你躺在家里胡思亂想是沒有用的,想不被“劣汰”,你就得做到“優(yōu)勝”。所謂“文無**,武無第二”,“優(yōu)勝”是怎么來的?一拳一腳打出來的!你說你拳腳好、功夫深,想開館、要收徒,打算吃這碗武行飯,對不起,你得露一手,得有真東西才能留下! 然而,除了能打,還有不少拳腳師父一身武藝全在“嘴上”,會說會講會交際,門路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街頭混混,總之人場錢場兩不虧,倒也混個風(fēng)生水起,賺得盆滿缽滿。這些師父手底下專門雇了不少“徒弟”,這些徒弟人能打,手又黑,專門處理踢館之事。只不過,這“師父說、徒弟打”的套路用得多了,慢慢也就爛了,學(xué)拳的總看不見師父出手,心里也暗自嘀咕。這些“嘴上”師父為了賺錢糊口,實在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場“打擂”,天津城內(nèi)大大小小的擂臺多如牛毛,這里邊有的是官家辦的,有的則是地下見不得光的營生。官辦*大的便是法租界紫竹林附近的老萬國舞臺,地下*大的則是老城外西南邊兒的“五柳大街”。 老萬國舞臺是官辦的打擂臺,一年也打不了幾場,上去比斗的要么是名蓋南北的大拳師,要么是權(quán)貴撐場攢起的大賭局。故而尋常百姓的民間比斗大多都在五柳大街。這五柳大街,名字里帶“大街”倆字,但是卻不是一條街道,而是城外一段已經(jīng)干涸的老河道。風(fēng)水方位里有講究:東南為陽、西北屬陰。故而天津城的墳地多在城外以西,有錢人家出殯大操大辦,看時辰、選棺槨,墳地要背靠山、面望水,講究的繁文縟節(jié)多了去了,而窮人就沒那個條件,找個草席一裹,挖個坑直接埋了就是。舊時天津老城外,就有這么一片曠野,專埋“窮鬼”和“路倒兒”(流浪的饑民,因走著走著就餓死在路邊兒了,故而得名)。 這地兒怎么找呢?出了城一直奔著西走,直到見到一條干涸的老河道,順著河道再向南,等你瞧見了五棵并排生長的大柳樹,便到地兒了。這片亂葬崗子,尸體大多淺埋,一到晚上便有些個土賊帶著鍬四處亂刨,在死人身上搜刮,扒些衣物、爛鞋,甚至連草席都順走,有時好幾撥人同時在此出現(xiàn),彎著腰挖來刨去,甚是熱鬧,故名“大街”。 1889年,即光緒十五年,有人稱“大虎爺、二虎爺”的翟虎臣、翟虎勝兄弟二人帶著手下的一伙兒人馬,于五柳大街設(shè)了一處打黑拳的擂臺,每月初一、十五開臺,設(shè)賭抽水。以前來這兒打拳的人,有窮困潦倒的苦哈哈,有想在天津衛(wèi)揚名立萬的拳師,還有些身背人命的通緝犯在此打拳賺錢,可近幾年,不少幫派里的金牌打手、軍營里的兵痞將校,乃至洋人船上的外國水手也來湊熱鬧,一時間將五柳大街的這處黑拳場烘得極為熱鬧。于此地打拳,生死勿論,贏了的拿錢走人,輸了早已魂歸天外,直接就地掩埋。要知道,打黑拳沒有點到為止,招招拳腳都是搏命的路數(shù),哪天晚上不打死幾個?可凡事總有例外,偏有這么個奇 人,在此打了十年的黑拳,雖然時輸時贏,卻從不曾傷筋動骨。 此人姓名不詳,白日里以拉車為生,因其所拉黃包車上有“甲組零四”的標號,故而人皆稱他“甲四”。 天津衛(wèi)的江湖人都知道,甲四是大虎爺和二虎爺?shù)摹叭袃骸保莻打假拳的騙子!
虎辭山 作者簡介
獵衣?lián)P,生長于哈爾濱,現(xiàn)居天津。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法學(xué)系。2011年開始雜志寫作,作品有《白猿客棧》系列三部曲,《詭案錄》《大明日記》《舊事奇聞錄》等,擅長懸疑、歷史、江湖傳奇。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