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模型與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9046
- 條形碼:9787030699046 ; 978-7-03-06990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模型與應用 本書特色
本書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碳排放和減碳的社會經濟代價研究”(2016YFA0602500)的大力資助下,在明確全球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的基礎上,綜述了國內外氣候變化經濟影響的模型、方法與技術體系,提出了一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總量管控與闕值調控相統籌、未來情景模擬與當前現狀評估萬相美顧的與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模型體系,并將該模型體系應用于全國及各省份,驗證了該模型方法體系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模型與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衛星近期新觀測到的優選CO2非均勻分布的事實,結合碳排放實證研究的近期新進展,參數化優選主要國家未來碳稅、碳關稅、碳交易等政策減排方案,基于新古典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理論,構建氣候變化經濟學理論方法、模型與技術體系,模擬碳排放和減碳對產業部門內部/部門之間、區域內部/區域之間的經濟影響,揭示優選CO2非均勻動態分布、地表升溫和社會經濟系統動態耦合的互饋機制,為氣候變化自然機理模擬提供經濟學佐證,為氣候變化影響社會經濟系統及其適應模擬模型集成研發提供強有力的數據和模型支撐,也為甄別氣候變化影響社會經濟系統的傳導機制與路徑提供技術支持。 本書可供從事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區域可持續管理等領域的國家及地方政府管理及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關專業的學者及研究生的參考用書。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模型與應用 目錄
叢書序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 1
1.1.1 氣候變化對農業系統的影響 1
1.1.2 氣候變化對工業系統的影響 2
1.1.3 氣候變化對服務業的影響 2
1.2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模擬模型 3
1.2.1 實驗經濟學在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中的應用 3
1.2.2 投入產出模型在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中的應用 3
1.2.3 多主體模型在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中的應用 6
1.3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的空間分異特征 9
1.3.1 氣候變化下農業系統經濟影響的空間分異特征 9
1.3.2 氣候變化下工業系統經濟影響的空間分異特征 10
1.3.3 氣候變化下服務業經濟影響的空間分異特征 11
1.4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適應性行為 12
1.4.1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適應性行為的概念與內涵 12
1.4.2 政府視角下氣候變化經濟影響適應性行為特征 13
1.4.3 農戶視角下氣候變化經濟影響適應性行為特征 14
1.5 小結 15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及氣候變化經濟效應評估 24
2.1 全球CO2濃度非均勻分布的科學認知 24
2.1.1 全球CO2濃度非均勻分布證據 24
2.1.2 全球CO2濃度非均勻分布原因 26
2.1.3 全球CO2濃度非均勻分布影響 28
2.2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影響的基本認識 28
2.2.1 大氣CO2濃度對地表升溫的影響 28
2.2.2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特征 29
2.2.3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對地表升溫的影響 31
2.3 基于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的氣候變化模型優化 32
2.3.1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對氣候變化模型的挑戰 33
2.3.2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認知下氣候模式改進的要求 35
2.3.3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下氣候變化模型的優化路徑 36
2.4 小結 38
參考文獻 39
第3章 大氣CO2濃度非均勻分布下碳排放與升溫及其經濟影響 44
3.1 大氣CO2非均勻分布的經濟影響 44
3.1.1 大氣CO2非均勻分布對地表升溫與關鍵經濟指標的影響 44
3.1.2 大氣CO2非均勻分布對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的挑戰 46
3.1.3 大氣CO2非均勻分布下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模型的改進 47
3.2 全球CO2非均勻分布及其與碳排放和地表升溫的關系 49
3.2.1 碳排放與地表升溫關系的分析框架 49
3.2.2 數據制備與統計方法 50
3.2.3 碳排放與地表升溫關系的統計分析 53
3.3 全球CO2非均勻分布對地表升溫與主要經濟指標的影響 58
3.3.1 地表升溫與經濟影響的互饋機制 59
3.3.2 數據制備與模型方法構建 59
3.3.3 地表升溫與經濟影響評估 63
3.4 小結 65
參考文獻 66
第4章 SSPs情景下中國碳排放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 69
4.1 SSPs情景下中國GDP發展預測 69
4.1.1 SSPs情景介紹 70
4.1.2 模型與情景假設 70
4.1.3 SSPs情景下中國GDP預測 72
4.2 SSPs情景下中國碳排放預測 74
4.2.1 中國碳減排情景設計 74
4.2.2 數據制備及模型構建 75
4.2.3 中國碳排放預測 76
4.3 SSPs情景下中國碳排放的影響因素 79
4.3.1 中國碳排放主要影響因素 79
4.3.2 參數制備及模型構建 80
4.3.3 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 83
4.4 小結 86
參考文獻 87
第5章 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路徑研究 89
5.1 氣候變化與經濟增長 89
5.1.1 氣候變化的物理機制分析 89
5.1.2 經濟系統的彈性、脆弱性與暴露性 92
5.1.3 氣候變化下的經濟增長理論認識轉變 93
5.2 氣候變化影響經濟增長的路徑 96
5.2.1 氣候變化影響的區域特殊性 96
5.2.2 氣候變化影響的表現形式與經濟系統的關系 98
5.2.3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的路徑與層次 100
5.3 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 102
5.3.1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影響的分析方法 102
5.3.2 我國糧食主產區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影響的實證研究 105
5.4 我國氣候變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109
參考文獻 118
第6章 溫控閾值情景下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評估 121
6.1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中國經濟增長預估 121
6.1.1 IPCC溫控閾值情景 121
6.1.2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中國的人口增長 128
6.1.3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中國的經濟增長 134
6.2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的模型與方法 137
6.2.1 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的文獻研究 137
6.2.2 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的理論基礎與基本原理 144
6.2.3 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的區域擴展功能構建 146
6.2.4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的表征指標 148
6.3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中國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的實證研究 151
6.3.1 基于元分析的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研究 151
6.3.2 基于區域擴展的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的中國經濟影響評估 158
參考文獻 164
第7章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土地系統動態模擬與分析 171
7.1 IPCC溫控閾值情景及參數率定 172
7.1.1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人口增長預測 172
7.1.2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經濟增長預測 180
7.1.3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土地系統變化參數分析 188
7.2 氣候-土地-經濟系統集成模型 190
7.2.1 氣候-土地-經濟系統集成模型框架 190
7.2.2 氣候-土地-經濟系統集成模型功能模塊 191
7.2.3 氣候-土地-經濟集成模型數據庫制備 200
7.3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適應氣候變化的土地系統動態模擬 205
7.3.1 模型驗證 205
7.3.2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土地結構動態對比分析 206
7.3.3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土地系統動態空間格局 211
7.3.4 基于土地的氣候變化適應管理政策建議 213
參考文獻 214
第8章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適應氣候變化的模擬評估 217
8.1 內蒙古半干旱草原區調研分析 217
8.1.1 典型案例區概況 217
8.1.2 利益相關方視角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分析 221
8.1.3 牧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及適應行為分析 222
8.2 牧戶適應氣候變化的ABM/LUCC模型構建 224
8.2.1 牧戶適應氣候變化的ABM/LUCC模型設計 224
8.2.2 牧戶適應氣候變化的ABM/LUCC模型實現 231
8.3 IPCC溫控閾值情景下基于主體建模的氣候變化適應模擬及評估 233
8.3.1 溫控閾值情景和適應策略情景設計 233
8.3.2 牧戶適應氣候變化的ABM/LUCC模型驗證 236
8.3.3 不同溫控閾值情景下牧戶適應行為的模擬評估 237
8.3.4 不同溫控閾值情景下多利益相關方的適應策略模擬評估 240
8.4 小結 243
參考文獻 244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模型與應用 節選
第1章 緒論 工業革命后,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顯著,尤其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準確刻畫氣候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方法與模型,為量化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1.1 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氣候變化也成為國際政治與各國外交的重要議題,學術界對氣候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了解也逐漸加深。1998年11月,為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進行系統研究與深入合作,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建立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IPCC對氣候變化進行了第四次評估并在評估報告中指出,近100年全球升溫0.6~0.8℃,是近1000年全球升溫昀顯著的一個世紀。 隨后,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7年全球風險報告》,該報告指出環境風險已成為全球高頻風險之一,由氣候變化等所導致的環境風險是引起損失的潛在原因之一。英格蘭銀行曾針對氣候變化對保險業的影響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會對保險業從三個維度產生影響,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和第三方因規避前兩類風險而導致的間接風險,以上三類風險均會對保險業發展產生顯著影響。Emmanuel等(2018)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是企業收益損失的原因之一。陳雨露(2019)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導致經濟結構與金融體系發生顯著變化,并且具有“長期性、結構性、全局性”特征,應當引起全球中央銀行的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已經直接影響到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式,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同樣影響氣候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相互關系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發展的重大問題。 1.1.1 氣候變化對農業系統的影響 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部門,對氣候變化響應較為敏感,表現在多個方面,如作物產量、生產狀況、種植結構等(劉遠哲等,2020)!吨袊鴳獙夂蜃兓瘒曳桨浮诽岢,受氣候變化影響,中國未來的糧食生產將面臨以下挑戰:**,糧食生產不穩定、產量劇烈波動,水稻、小麥、玉米生產減產帶來的挑戰;第二,種植結構和布局改變帶來的挑戰;第三,生產條件改變、生產成本增加帶來的挑戰。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Mendelsohn等(2008)采用 Ricardain模型評估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綜合考慮社會宏觀因素與農戶微觀行為的作用。Gbetibouo和 Hassan(2004)采用 Ricardain模型評估溫度和降水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發現表明作物產量對溫度和降水變化敏感。Kabubo和 Karanja(2007)探究氣候變化與農戶收益的相關性,發現溫度與降水均與農戶收益呈非線性關系,溫度對農戶收益的影響更顯著。丑潔明和葉篤正(2006)使用氣候變化因素與生產函數結合的方法評價了因氣候變化造成的糧食產量變化。馮相昭等(2007)采用生產效應法評估由極端氣候引致的農業生產經濟損失,并預測了主要糧食作物因氣象災害遭受的經濟損失。黃維等(2010)根據中國1988~2005年的四期縣級面板數據,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評估在縣級尺度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周曙東和朱紅根(2010)構建模型評估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模擬了趨勢。 1.1.2 氣候變化對工業系統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美國氣象局研究發現,工業生產并非取決于氣候條件,氣候變化未對工業生產造成顯著直接影響。但是,依賴于氣候條件的農業、畜牧業為工業生產提供基礎材料,因此,氣候變化會對工業產生間接影響。Dutton(2002)發現氣候變化對石油、煤炭和天然氣有較為顯著的影響。Peter(2006)將氣候因素與經濟模型結合,并評估氣候變化對制造業的影響。Merz(2010)發現氣候變化對建筑業具有影響。 在國內,氣候變化對工業影響研究較少。吳息等(1999)采用統計模型評估氣候變化對工業生產的影響,發現溫度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具有季節差異性。王守榮等(2000)結合氣候因素與統計模型,評估和預測由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張永勤和繆啟龍(2001)采用投入-產出模型評估氣候變化、降水增加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并指出需加大其他生產要素投入以遏制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孫寧(2008)采用 C-D生產函數評估工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羅慧等(2010)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不同工業部門的影響程度不同。綜上所述,現有工業部門中的不同行業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1.1.3 氣候變化對服務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服務業發展產生顯著影響,特別是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等。由于旅游業和交通運輸業嚴重依賴資源、環境和氣候條件,因此,氣候變化會對全球及區域的旅游業和交通運輸業產生顯著影響。 1998年,Viner和 Agnew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會議上提出需要科學評估氣候變化對全球旅游業發展造成的影響,并于1999年形成評估報告(Viner and Agnew,1999)。由此,國內學者也開始研究該領域的問題。Ren(1996)較早開展關于氣候變化與中國旅游業發展的科學研究。陳正洪等(2008)通過研究發現武漢大學櫻花的始花期與落花期受氣候變化影響,進而導致游客觀賞時間的變化。桑東莉(2010)系統分析了氣候變化對中國旅游業發展產生的挑戰,并從制度與立法的角度闡述中國應如何應對挑戰。 氣候變化對交通運輸業產生顯著影響,主要在于氣候變化會造成洪水、泥石流等災害頻發,進而影響交通運輸的運行。同時,氣候變化會對運輸設備、基礎設施造成嚴重損害,如軌道變形、路面膨脹等也會對交通運輸產生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氣候變化對服務業具有重要影響,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加劇,對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等服務業造成深遠影響,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也將面臨嚴峻挑戰。 1.2 氣候變化經濟影響模擬模型 1.2.1 實驗經濟學在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中的應用 計量經濟學是研究經濟問題的主要手段,它往往在非實驗數據的基礎上完成理論模型的參數估計及統計檢驗。實驗經濟學則以實驗結果為主要數據源,分析實驗數據的好壞,判斷模型的優劣(王文舉和任韜,2004)。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開展經濟學的實證分析。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亟須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和解決的熱點問題,而人類經濟行為所引起的包括 CO2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氣候變暖的關鍵因素(Nordhaus,1997);谑袌龅沫h境保護政策(如碳排放交易)通常承擔著發展和減排的雙重目標。自20世紀以來,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實施了碳排放貿易政策(Dong et al.,2020)。2005年,歐盟建立了全球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政策評價案例也由此得到了豐富。實驗經濟學被廣泛地應用于碳排放權交易政策評估研究中,旨在比較不同的交易機制對市場中交易者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市場中資源的優化配置。Sebastian等(2020)設計實驗研究碳補償計劃的負面效應,從客戶的角度來看,減輕與他們需求相關的負外部性可能會增加其消費,特別是在消費者不支付邊際消費成本的環境中,這可能導致更高水平的資源使用。盡管研究表明碳補償計劃可能會增加資源利用,但同時組織可以通過突出個人的資源利用來抵消這些不利影響。 在公共環境保護方面,實驗經濟學方法從研究問題出發,分析氣候保護合作的可能性,為環境保護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式。其分析結果對實際的氣候變化應對有很好的學術支撐作用。大量的實驗經濟學研究指出在公共物品博弈中,如氣候變化應對,被研究的主體行為具有條件合作性。Fischbacher等(2001)研究揭示其實驗參與者可分為條件合作型、搭便車型和駝峰型合作者。Burlando和 Guala(2005)檢驗了Fischbacher等(2001)的研究,發現35%的被試行為屬于條件合作型,18%屬于利他型,32%屬于搭便車型,還有15%無法歸類。Timilsina和 Kotani(2017)在尼泊爾開展框架野外實驗來評估市場準入機制的森林保護效率。該實驗創新之處是在貿易的背景下建立統一的拍賣價格,并確定發展中國家領域內的森林保護效率。該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有限的農民同樣了解價格拍賣規則,可以反映其林地價值,使得市場準入機制的效率達到80%。 綜上所述,實驗經濟學有別于傳統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常利用可控的實驗數據而非實際的經濟數據;實驗經濟學廣泛關注氣候變化及其經濟影響研究;其研究結果可為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相關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1.2.2 投入產出模型在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評估中的應用 氣候變化經常表現為地表平均氣溫大幅度升高、降水量年際波動大以及極端災害頻發等。災害的發生會使得經濟系統受到巨大的沖擊,而我國是世界受災害影響昀大的國家之一。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具體可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為了能夠更加科學地制定各類防控政策,我們需要對經濟損失進行準確的評估,相對于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是研究重點也是難點。針對間接損失進行評估的模型不斷發展,主要模型有生產函數模型、投入產出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和生產網絡模型等。相對于其他模型,投入產出模型可以根據數據獲取情況來決定是選擇多部門或少部門的投入產出表,因此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是進行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的一種較好的模型方法。 投入產出模型(input output model,I-O模型)是1936年由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所創立的一種現代經濟數量分析方法。其中,“投入”指的是社會生產過程中對于各種生產要素的消耗和使用情況,社會生產包括物質生產和勞務活動;“產出”指的則是社會生產所帶來的成果的分配使用去向,成果不僅包括物質產品,還包括各種服務。搜集獲取到所需數據后可編制投入產出表,以此建立線性方程組,從而構成能夠反映國民經濟結構和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投入產出模型,進而可以分析國民經濟系統中各部門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劉志彪等,2001)。1941年列昂惕夫在《美國經濟的結構,1919—1939》中針對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發展史進行了詳細闡述,這標志著投入產出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蔣選等,2006)。 投入產出模型具有能夠定量的計算災害對于經濟系統間接損失的大小及其在多部門之間所產生的連鎖反應,有利于產業部門區域以及跨區域的分析對比,且投入產出模型對數據的要求較低,不需要搜集大量的數據,因此在搜集數據時可以節省人力物力等,也能夠更加方便應用。但是該模型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局限性,投入產出模型要求模型必須是線性模型,并且具有較多的假設條件,尤其是需要假設變化前后國家的經濟運行體系不發生變化,顯然這并不現實,因此該模型更適合短期數據的分析研究,無法做到動態反映變化情況的特征。此外,相較于計量經濟學模型,運用投入產出模型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之后,無法運用其他辦法對評價結果的準確度進行衡量。因為本身需要的數據較少無法全面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所帶來的波及效應。為了更好地解決該模型的局限性,學者們不斷地對該模型進行完善和發展,并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 針對投入產出的系數進行更新是投入產出模型擴展的一個方面,對其進行更新有助于解決該方法時效性不足的缺陷。投入產出系數更新的常見方法有三類,分別是:統計學方法、優化方法和宏觀經濟學分析方法(孟彥菊,2009)。趙秀恒(1997)針對投入產出模型的求解條件進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在索洛條件下,投入產出平衡方程的數值不一定具有經濟意義,同時給出了無例外的情況。然而,在索洛條件的基礎上加上附加條件,便可以獲得具有經濟意義的解決方案,并對此在理論上進行了嚴格的證明。投入產出模型擴展的另一個方面則是投入產出計量經濟聯合模型,該聯合方式經常集中應用在居民消費的研究中。 投入產出模型及其擴展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