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填詞與選調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3216
- 條形碼:9787807683216 ; 978-7-80768-321-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填詞與選調 本書特色
※葉嘉瑩主編,名家選本,專業解讀; ※深入傳統詩詞研究前沿; ※提升鑒賞創作水準。
填詞與選調 內容簡介
龍榆生是20世紀很負盛名的詞學研究者之一,與夏承燾、唐圭璋、詹安泰并稱“民國四大詞人”。他早年師從黃季剛、陳衍,受陳散原、夏敬觀賞識,又直承晚清詞學大家朱彊村衣缽。龍榆生治學成就卓著,是現代詞學的重要奠基人;同時他又很好重視詩詞普及工作,撰寫了大量深入淺出、切中肯綮的論著。《填詞與選調》精選龍先生論著中的經典篇目,分“詩歌史論”“詞體源流”“詞體法式”“詞史縱論”“詞學專論”五部分編排,薈萃了其幾十年研詞治學的心得,不僅能引導初學者一窺詩詞堂奧,亦對愛好者和研究者揣摩、提升頗有助益。
填詞與選調 目錄
目錄
導 讀 /曹辛華
詩歌史論
四言詩之發展與《三百篇》之結集
《楚辭》之興起
樂府詩之發展
五七言詩之發展
律詩之進展
律詩之極盛
新樂府之發展
新樂府之極盛
詞體源流
詞曲的特性和兩者的差別
唐代民間詞和詩人的嘗試寫作
論唐宋大曲和轉踏
詞體之演進
唐宋歌詞的特殊形式和發展規律
詞體法式
論平仄四聲
論四聲陰陽
論平仄四聲在詞曲結構上的安排和作用
韻位疏密與表情的關系
韻位的平仄轉換與表情的關系
宋詞長調的結構和聲韻安排
論適用入聲韻和上去聲韻的長調
令詞之聲韻組織
詞史縱論
兩宋詞風轉變論
論賀方回詞質胡適之先生
漱玉詞敘論
蘇辛詞派之淵源流變(上)
論常州詞派
晚近詞風之轉變
*近二十五年之詞壇概況
詞學專論
研究詞學之商榷
選詞標準論
論詞譜
論結構
論比興
填詞與選調(1941)
創制新體樂歌之途徑
填詞與選調 節選
填詞與選調(1941)(節選) 一 詞調之由來 詞不稱作而稱填,謂必依樂家制成之曲調,舉凡句度長短,字音輕重,必一一與樂聲之抑揚高下,適相諧會,乃得被之弦管,合付歌喉也。古人稱詞為“曲子詞”(《花間集序》),或簡稱“曲子”,(五代詞人和凝,有“曲子相公”之稱。北宋柳永對晏殊,亦存“相公亦作曲子”之說。)稱填詞曰“倚聲”,并示詞為依傅樂曲之歌詞,故必以協律為**要義,而循聲填字,一若補空者然。當樂家造曲之初,類皆有聲而無辭,茍其聲足以動人,原無借重文辭之必要。而知音者寡,識曲尤難。且古人論樂,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語,蓋謂聲樂之感人,以人聲為尤切也。歌喉所唱,有待文詞。一曲之成,聲詞俱備,則聽者得由文字以窺知曲中所表之情感,視覺與聽覺,交互為用,*易增加欣賞之能力,而深入乎心坎,是歌詞不啻為樂曲之說明,而樂曲乃藉歌詞以弘其功效,二者相輔而行,亦相依為命。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為詞,始傳于世。”由此可知填詞之始,乃應作曲者之要求,為求曲中所表之情,易于使人了解而引起聽眾之興趣,填詞者除須注意某一曲調之情感,為悲為喜,為哀為樂,必與樂聲相應外,更不惜琢磨字句,以就曲拍之緩急與音響之輕重抑揚,此在文藝為束縛自由,而以曲調之美聽,與感人效力之偉大,詩人遂亦樂為之。迨后填者日多,遂成定格。每一曲詞,各有其音節態度,依譜填詞者,幾經試驗,始于句讀之長短,字音之高下,協韻之疏密,與夫四聲平仄之運用,厘然有當于樂曲之本體,配合無所舛誤,而使學者有所遵循。其在嘗試填詞之初,不能無所出入,故每一曲調,不特平仄時有異同,即句讀亦未能完全一致。 沈義父《樂府指迷》云: 古曲譜多有異同,至一腔有兩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長短不等者,蓋被教師改換。亦有嘌唱一家,多添了字。吾輩只當以古雅為主,如有嘌唱之腔不必作,且必以清真及諸家目前好腔為先可也。 所云“教師改換”,必有其可以改換之理由。蓋字有四聲,管色之音無四聲,且歌者以嗓子赴弦,就節拍,可以偷聲減字,暗賺于其間(參閱本刊創刊號趙叔雍先生之《歌詞臆說》),故同一調名,而字句往往參差不一,尤以五代北宋諸家之作為尤甚。當詞樂盛行之際,教曲者不妨自由改換,填詞者亦不妨稍加伸縮,所謂協律與否,一準之于弦管歌喉,雖換羽移宮,并非絕對一成不變。特習用既久之調,所有句讀平仄,殆極與樂曲相宜,且有前賢文字可遵,較依樂譜而填,難易不可同年而語。故知后來所謂“倚聲”之說,除號稱“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唐書??文藝傳》)之溫庭筠,與為教坊樂工填詞之柳永,下迄深通樂律之周邦彥、姜夔諸家外,所倚之聲,殆皆沿用前人曾填之文字,一依其句讀長短、聲韻平仄而為之,非必人盡知音,而一一逐弦吹之音以從事制作也。詞樂既亡之后,所有依前人形式而填之詞,雖平仄四聲,全無差舛,是否合律,亦正難言。然就唐宋諸家用某一曲調所填之詞,一一加以比較,而假定其句讀韻律,與四聲平仄運用之宜,某處須絕對遵守,某處不妨通融變換,以成近代填詞家之所謂詞譜、詞律,雖有時不免捍格難通,而疾徐輕重之間,猶可想象某一曲調之聲容態度,何者饒有婉轉纏綿之致,何者宜抒凄壯激越之懷。蘇、辛集中,與秦、柳諸家所用之調,亦各互有出入,則知所有曲調,雖音譜不傳,而就文字形式觀之,固尚保持濃厚之音樂色彩也。詞調之由來,大抵皆出于唐宋間之燕樂雜曲,或截取大曲中之一遍為之。如所傳《梁州摘遍》《霓裳中序**》之類,即從《梁州大曲》及《霓裳羽衣曲》摘取而來。所有作曲之人,今雖不易查考,而以意度之,一曲之成,必因作者有所感觸,乃一寄于弦管,七情所動,緯以五音,音響之間,情態畢現。故唐五代及北宋初期之作品,類皆調外無題,如《更漏子》必寫夜長難寐之情,《浪淘沙》宜抒世事無常之感。沈括《夢溪筆談》所謂“唐人填曲,多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者是也。沈氏生于南宋,詞樂猶未全亡,已有“今人則不復知有聲”之感,而謂:“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今詞樂亡已六七百年,某一曲調之為哀為樂,已難懸揣。然既稱“倚聲填詞”,則聲與意必相諧會,乃稱合格。今之新樂家,反對填詞,即援引同一曲調之詞,往往哀樂互用,以為四聲平仄之配合,不足以盡聲情之變,遂欲全舉而廢棄之。操是說者,雖不免流于偏激,而率爾操觚之士,不審曲調之聲情,唯斤斤于四聲平仄之拘守,以為是即協律,信有如沈氏所譏“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者,則根本已悖,尚何協律之可言乎?予嘗欲取所有詞調,一一考求其聲曲之所從來,其不可考者,則取*先所填之詞,細玩其音節態度,某調宜寫何種情感,再就句讀之長短,字音之輕重,以及協韻疏密變化之故,與表情方面之關系如何,纂為專書,區分若干門類,俾學者粗知聲韻之妙用,何種形式,適于表現何種情感,庶幾倚聲填詞者,不致再蹈沈氏所譏之失,即創作新體樂歌者,亦可用為參鏡之資。懷抱此心,多歷年所,而迫于生事,迄無所成!然欲詞學之復興,與樂歌之發展,則此種工作,自不可少,可斷言也。 …………
填詞與選調 作者簡介
龍榆生(1902—1966),江西萬載人。早年師從近代著名詩人陳衍、詞人朱祖謀。后在暨南大學、中山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校執教。現代詞學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創辦并主編《詞學季刊》《同聲月刊》。著有《東坡樂府箋》《詞學十講》《詞曲概論》《唐宋詞格律》《忍寒廬吟稿》等,編有《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等。 曹辛華,1969年生,河南鞏義人。現為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上海大學“偉長學者”,上海大學中華詩詞創作研究院院長、現當代舊體文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江蘇省333人才工程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詩詞學、唐宋文學、現當代舊體文學以及傳統文化傳承。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詞集編年敘錄與提要”,出版專著《民國詞史考論》(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編纂《全民國詞??第一輯》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