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3060
- 條形碼:9787542673060 ; 978-7-5426-7306-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2輯) 本書特色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非常不錯期刊,cssci來源期刊(集刊類);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源愷很好著作獎”。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2輯) 內容簡介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由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學術性和思想性并重,倡導從哲學、社會學、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和文藝批評等專業的角度展開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旨在加強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交流與合作。本輯(總第22輯)收錄了羅伯托?埃斯波西托《新冠疫情下的生命政治哲學與制度化生活》、藍江《作為肯定性生命政治的免疫共同體范式——羅伯托?埃斯波西托與生命政治的未來》、韓相震《哈貝馬斯在東亞: 從接受到共鳴》、孫子豪《財產作為一種權利的意義與困境——理解麥克弗森理論整體的一條線索》等多篇高水平的專題論文。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2輯) 目錄
新冠疫情下的生命政治哲學與制度化生活
疫情期間的民粹主義悖論
追蹤資本主義與新冠肺炎
世界歷史的“新冠時刻
概率、時刻與共同免疫體——新冠疫情的一個哲學分析
作為肯定性生命政治的免疫共同體范式——羅伯托·埃斯波西托與生命政治的未來
生命政治學視域下的新冠疫情分析
分子生命政治:21世紀的生命政治——尼古拉斯·羅斯的分子生命政治思想研究
二、經典馬克思主義研究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的敘事方式——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論馬克思商品價值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性質
馬克思主義道德問題的反駁與重構
生命現象學視域下的馬克思思想
財產作為一種權利的意義與困境——理解麥克弗森理論整體的一條線索
三、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卡斯特”流動的空間“概念及其評述
哈貝馬斯在東亞:從接受到共鳴
從新康德主義走向馬克思主義:青年盧卡奇政治倫理思想的嬗變
批判理論語境的奧菲分配正義思想
俄羅斯學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中俄經驗的比較研究
21世紀共產主義復興的激進化姿態——評左翼學者巴迪歐的共產主義理論
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
政治主體與主體政治
民主、計劃與大數據:21世紀的社會主義?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2輯) 節選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2輯)》: **,新冠疫情帶來的一個積極效應是人們對經濟全球化有更客觀和辯證的認識。在新自由主義看來,全球化把人們從國家無所不包的管理和控制中解放出來,使之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全球化通過資源全球配置和自由競爭將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即使*窮的人也可以通過“涓滴效應”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然而,疫情告訴我們,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分化不僅影響到人們的物質生活,而且影響了人的生命和健康,一個完全由資本全球化支配的世界是一個由匿名的市場機制支配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越來越失去對自己生活條件的控制能力。此次疫情中,一些國家防疫物資和醫療設備嚴重不足,因為它的生產和采購已經完全全球化了。一旦疫情影響到供應鏈,國民就暴露在嚴重的短缺風險之中。可以預料,即使全球化趨勢不完全逆轉,在疫情之后,經濟的形態也會發生改變。一旦人們意識到全球化的供應鏈的脆弱性,就會朝有選擇的自給自足方向上邁出更大的步伐。一些直接影響到人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產品的生產會更多地選擇在地化生產,一個國家也會在全球化的效率與國家經濟安全之間進行平衡。 第二,疫情會改變人們對國家和公共保障作用的認識,削弱新自由主義在公共服務上過度私有化和市場化傾向。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國家的貶低和對市場的美化,它的口號是“小國家大社會”。這種觀點對醫治社會生活國家化和官僚化有其合理因素,但是,過度強化市場和社會團體的作用,貶低在重大安全危機中國家在組織、動員、領導和直接提供公共物品上的作用,就會削弱國家在危機面前的行動能力。一些國家應對疫情的失敗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公共醫療和服務機構雇員、物質儲備和授權不足是重要原因,而這些很大程度上是一段時間以來削弱公共支出的結果。一些觀察者認為,后疫情時代將會出現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回歸。此次疫情英國首相鮑里斯提出的自然免疫法受到很多批評,但英國的國家醫療服務(NHS)卻廣受好評,成為英國人*滿意和*驕傲的機構。與此相比,美國混亂的、支離破碎、很大程度上是私人化的醫療體系的表現也差得多。福山認為,疫情大流行改變了人們的政治眼光,人們將放棄意識形態的目光,著眼于政府的績效,而“政府績效的關鍵因素將不是政體的類型,而是國家的能力,尤其是對政府的信任”。 第三,歷史經驗表明,災難會改變人們的態度,加強社會團結,創造有助于緩和階級矛盾的社會改革的氛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福利國家的出現就是如此。麥克法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個放大鏡,可以放大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者像一個一種強烈的興奮劑,或者像植物上的一種肥料,它使正在緩慢演變的趨勢提速,這種情況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過,因為難以想象的苦難所造成的絕望,許多技術社會和政治變革得以加速。”福利國家政策之所以在戰后受到歡迎,是因為人們意識到只有更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會才能減少戰爭的風險,只有更加團結的國家才能應對國家的重大危機。災難是特殊的經歷,守望相助,共渡難關,可以培養集體意識,增強人們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當今西方社會之所以陷入停滯,主要原因是社會分裂和政黨對立,任何建設性的社會政策都無法推出。也許新冠危機可以改變這種政治鎖定狀態,給改革帶來機遇。 第四,疫情危機有助于人們生態意識的改變。生態和氣候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大威脅,以往人們在這個問題上呼吁得多、行動得少,一方面人們已經習慣于高消費,難以改變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搭便車的機會主義動機使人選擇自我利益*大化的行為方式。當代資本主義是一種“快速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特殊體制,它通過便利的交通、快速信息和傳播,把快節奏強加給自我、社會和文化。快速資本主義培養了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速度是生命,停滯是死亡。在信息爆炸和廣告轟炸下,人們陷入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賺錢、消費、再賺錢。新冠疫情迫使人們的生活慢下來,減少了許多無意義的消費和炫耀,并且人們從中感到快樂和滿足。人們突然發現,改變行為方式是可能的。在生態問題上也是如此,以往人們即使相信生態的破壞和氣候變暖正在把地球變成無法居住的廢棄之地,然而,為了維持現代經濟體系和現有的生活水平,生態危機又被認為是無解的,是人類的宿命。疫情部分地改變了這一狀態。“北京或紐約上空藍天敞開,當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星星和月亮時候,我們看到一切都是可能的。”換言之,只要人們愿意,生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喬姆斯基在疫情反思的文章中指出,當代世界面臨著三大威脅,即核戰爭、氣候變暖和民主的衰落,如果人們在新冠疫情中形成的新的意識能夠消除宿命論,增加人的反思能力和主體能動性,就有助于改變人的意識和行為態度,產生出積極的外溢效應。法國社會學家拉圖爾也認為,對生命和健康的關注所產生的積極意識有可能轉移到對生態的關注。 ……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