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戲仿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3813
- 條形碼:9787520383813 ; 978-7-5203-838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戲仿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戲仿為理論基礎,借助巴赫金文化轉型理論,以中國當代戲仿文化為研究對象,從歷時和共時兩個維度,研究20世紀80、90年代社會轉型期以來的文學、文化流變,揭示戲仿美學與文化轉型之間的內在關聯。本書運用跨學科的文化研究方法,對中國當代戲仿文化實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和透視,闡釋作為語言修辭、文本結構、文化思維的戲仿現象所體現的美學特征、文化內涵和現實困境,研究具有切實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語言是文學擁有活力、魅力和精神深度的細胞,語言是作家的呼吸,從語言的修辭風格中,很能見到更深層次的文學動向和作家作品的精神特質。本書作為語言分析的作品,使理論有了更為具體的落腳點。
中國當代戲仿文化研究 目錄
**節 戲仿理論的起源與流變
一 古代戲仿理論溯源
二 現代主義中戲仿理論的流變
三 后現代主義中戲仿的論爭
第二節 戲仿的發生及其特征
一 從“模仿”到“戲仿”
二 從“滑稽”到“戲仿”
三 戲仿的特征及表現形式
四 歷史、元小說與戲仿
第三節 研究現狀及研究思路
一 國外研究現狀
二 國內研究現狀
三 研究思路與方法
**章 中國當代戲仿的源起和泛化
**節 當代戲仿敘事的源起
一 現代文學中的戲仿與諷刺
一 “十七年”與“文化大革命”文學中的諷刺
第二節 當代戲仿的生成條件
一 相對寬松的歷史語境
二 創作主體意識的自覺
三 西方后現代思潮影響
第三節 新時期以來戲仿的泛化過程
一 先鋒文學中的戲仿
二 多元雜陳的戲仿“大觀”
三 大眾文化“關鍵詞”
第二章 中國當代語言戲仿類型研究
**節 語言戲仿類型分析
一 社會典型政治話語的戲仿
二 對某階層或流行語言的戲仿
三 語言雜糅式的戲仿
第二節 戲仿:文化轉型期的重要話語策略
一 文化轉型期的重要話語策略
二 語言觀念變革中的戲仿
三 喜劇性和雜語性
第三章 中國當代戲仿文本結構研究
**節 “前文本”戲仿類型
一 經典或名著
二 神話傳說
三 傳奇故事
第二節 文類或創作模式的戲仿
一 通俗文類
二 經典敘述模式的戲仿
第三節 歷史、社會“大文本”
一 嬉戲歷史:以劉震云《故鄉相處流傳》為例
二 歷史重構:新歷史主義小說中的“戲仿”
第四節 戲仿文本的結構模式:新“故事新編”
第四章 文化視野中的戲仿藝術
**節 “紅色經典”中的戲仿:以小說《沙家浜》為例
一 “沙家浜”故事版本沿革背后
二 從“沙家浜”看“紅色經典”的改編與再造
第二節 大眾文化中的戲仿
一 圖像化:發展領域的拓展
二 多元化:作為文化“魔鏡”的戲仿
三 娛樂化:“大話”“惡搞”之風盛行
第三節 文化語境及其文化意味
一 文化語境中的戲仿文體
二 有意味的文化悖論
第四節 戲仿面臨的困境與危機
結語
附錄
一 論“重述神話”的創作機制及其價值取向
——以奔月、射日的“重寫”為例
二 消費文化視域下“重述神話”價值辨析
三 論新時期小說戲仿敘事的演變及類型
四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戲仿現象研究述評
五 大眾文化中文學經典的戲仿和改編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當代戲仿文化研究 節選
戲仿作為“*具意圖性和分析性的文學手法之一”(羅吉·福勒)①不僅表現在文本形態層面,如跨文體寫作和反經典重寫,還體現在語言形態層面,表現對各種類型或風格的語言戲仿。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國文壇,由王朔引領了一股調侃和戲仿的風潮。在此之前的先鋒文學以及90年代興起的“新寫實”小說、“新歷史主義”小說、“晚生代”作家作品,均體現出十分鮮明的語言戲仿特點。在文化轉型時期,創作主體不約而同對戲仿話語策略的選擇使得其一度成為主導性的話語策略。通過對不同作家作品中語言戲仿現象的分析,我們發現戲仿語言所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力不再只停留在語言形式變異的表層,而已經深入到作者的情感、思想世界以及文本的深層結構中。戲仿詞句或句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語言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反映了小說語言觀念變革的一種新趨勢。 一文化轉型期的重要話語策略 20世紀*后20年間,中國步入又一個文化轉型期,轉型期帶給創作主體的迷茫和陣痛以各種形式被釋放出來,其中一個宣泄的途徑就是話語策略的多樣選擇。而在此之前,社會、歷史、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和意識形態話語占據主流,個人的意識和話語被長期地遮蔽和壓抑。于是,從80年代中期先鋒文學極端的話語實驗,余華、莫言、殘雪、蘇童、格非表現出精英式的“先鋒”精神,到八九十年代之交,王朔毫無節制、狂轟濫炸似的戲仿和調侃,王蒙瀟灑自如的“狂歡化寫作”,到90年代逐漸興起的市民文化,池莉、方方、劉震云、劉恒等的作品中表現出的市民文化,再到“晚生代”作家徐坤,甚至賈平凹《廢都》中的口口口都十分明顯地體現了語言的戲仿,它們顛覆了嚴肅和嬉皮、高雅和世俗的界限,表明了創作主體批判、消解甚至重構的態度和實踐。 文化轉型期創作主體不約而同對戲仿話語策略的選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內在深刻的緣由和指向,在這一點上,巴赫金轉型期的文化理論能為論述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戲仿是貫穿了巴赫金小說和文化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巴赫金在分析小說語言的雙重指向問題時提出“戲仿體”的概念。他指出,具有雙重指向的語言“即針對言語的內容而發(這一點同一般的語言是一致的),又針對另一個語言(即他人的語言)而發”。①在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小說語言的研究中,巴赫金強調了戲仿的重要作用。巴赫金對文化的研究就從小說的話語形式出發,因為語言是文學、文化現象中結構性的存在方式,也是*基本的要素,反映了文學和文化的組織、形態和結構。巴赫金將文化轉型時期的對話理論概括為“語言雜多”,就是語言交流、傳播過程中多元、多樣化的復雜形態。“語言雜多理論”包括了小說話語理論、西方語言文化史以及文體與形式,其中文體與形式中主要的話語策略就是戲仿。“語言雜多”作為巴赫金獨創的一種文化理論,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小說通過戲謔模仿等手段,吸收溶入各種類型的話語,呈現出語言雜多的面貌.語言雜多的底蘊有不同的方面,二是語言雜多經常發生在社會文化動蕩和裂變的時期,具有歷史性特點。那么與之對應,戲仿是“語言雜多”現象的具體話語策略,不同作家的不同戲仿具有不同的底蘊和色彩,戲仿作為轉型的話語策略通常發生在社會文化的動蕩、裂變時期,因而有歷史性的特點。 語言不僅僅是話語結構和方式,也并非無價值或是客觀的,它充滿了意識形態色彩。在語言的世界中,存在著由“向心力”和“離心力”兩股力量形成的合力。新時期以前的話語模式規定了“客體”的意義,單一的、目的性的、一元化的語言形態都朝著“語言——意識形態”凝聚,形成一股強大的“向心力”。浩然的《艷陽天》《金光大道》,代表“文化大革命”文學經典的《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八部“樣板戲”,體現了本雅明所言的“政治化美學”特點,參與到語言中心化、一元化的建構中。而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轉型時期,語言的“離心力”逐漸顯示出反抗的力量,傳統話語與現代話語爭奪各自的話語權,由單一話語所構筑的種種“神話”和“圣壇”不得不在偏離了“中心”的“離心力”中紛紛解體,語言走向多元化的發展。縱觀中西方的歷史,社會與文化的轉型期,無不伴隨著語言的斗爭與解放。古希臘文明向古羅馬文明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即是語言的多元化選擇,文藝復興時期各國方言俗語被從一元獨尊的教會拉丁語系中解放出來,形成文學和文化的大繁榮。“五四”時期,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對于中國語言的發展、變革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借助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來審視當代戲仿與文化轉型時期的關系時,不難理解作家對于戲仿語言選擇的深刻現實意義。 ……
中國當代戲仿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張悠哲,文學博士,西安工業大學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兼及地域文學與文化批評。先后在《小說評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主持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陜西省教育廳項目兩項。曾參與寫作《中國古代兵器與文學》《馮積岐創作論》等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