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清華美術卷18:美國藝術史與展覽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494539
- 條形碼:9787302494539 ; 978-7-302-4945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華美術卷18:美國藝術史與展覽 本書特色
與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和歐洲各國相比,美國的藝術史顯得非常短暫。然而,美國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躍成為西方藝術世界的中心。這既與美國藝術家一直希望創造具有美國特色的藝術的抱負有關,也與他們對本國藝術千方百計、不遺余力的推廣有關。今天,中國藝術家肩負著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使命,同時也肩負著樹立文化自信的責任。中國藝術如何發展?如何走出去?美國藝術家、策展人和理論家的探索,對我們而言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策展史不僅是現代藝術史的一部分,更體現出一個國家的藝術身份和文化形象構建的歷史。
清華美術卷18:美國藝術史與展覽 內容簡介
展覽是現代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展覽是作品面向公眾的契機,是一派藝術風格、一種藝術主張進入歷史敘事的節點,現代藝術史風格流派前仆后繼,以展覽來講史容易掐住表層的流變脈絡與深層的圖像邏輯;另一方面,展覽是現代藝術公共領域的核心,是藝術家、批評家、藝術商、收藏家,以及后來的策展人等各方角色登臺亮相的共同舞臺,作品生產與傳播背后錯綜的社會因素也投射在展覽之中。因此,對如今越來越重視藝術的社會理解的歷史敘事而言,展覽至關重要。 本卷的主題是“美國藝術史與展覽-19世紀至今美國藝術在本土與海外的呈現”,內容來自在清華美院舉辦的同名研討會。從主題來看,研討會是要從展覽機制來透析美國藝術的身份及歷史敘事的立場,考察美國藝術的策展方略。以展覽為透鏡也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一條美國藝術的發展史。 現代意義上早的藝術展覽是法國的官方沙龍展,在路易十四治下,沙龍展的目的是要彰顯皇家的赫赫威儀,是皇權形象的一部分。大革命之后,展覽逐漸開放,學院外、非本國的藝術家也可以參加。在此情況下,美國人約翰·范德林(John Vanderlyn)在1800年得以參展。在美國政要的資助下,他是一個留法學習,參加沙龍,并獲獎的美國藝術家,盡管回國后他繼續創作新古典主義歷史畫的抱負并沒有條件實現。美國南北戰爭之后,大量年輕的美國人漂洋過海留法學畫,沙龍展是他們職業生涯的目標。到了19世紀80年代,幾乎每年都有超過100位美國藝術家人選沙龍,他們的作品跟法國導師的十分相像,混在數千件里,分辨不出哪些屬于美國的藝術。 現代展覽發端的另一個系統是世界博覽會。除了1851年英國水晶宮的那一屆,世博會上都有重要的藝術展示,每個國家都會成立專門的組委會,認真地挑選作品,以顯示各自的文化實力。1855年,巴黎世博會上美國人喬治-希利(George Peter Alexander Healy)展出了一幅歷史畫《富蘭克林面見路易十六》,畫中,美國政治家把一份新國家的方案放到一個岌岌可危的舊王朝面前,顯示了美國的雄心。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上,美國人送來了哈德遜河畫派,還把自己的展區做成木屋和教室的樣子,希望描繪本土風光的本土畫派能顯示出本土的文化形象,同時也能刺激歐陸人來新大陸旅游與安居,然而,法國批評界卻極看不起這批作品。對此,美國國內的輿論進行了反省,在后兩次巴黎的世博會上美國人都只保險地送出一些旅歐畫家的人物畫來展出。直到1893年與1900年的這兩屆,美國人才重新燃起了超過舊世界的豪情。 在世博會上藝術的展示畢竟是次要的,但它卻催生了獨立的國際藝術展。在19世紀后半葉,歐洲各國的大城市競相舉辦大型展覽,提升或爭奪文化資本,也希望為本地藝術家打開更大的市場。一個政府資助的國際藝術展是1869年在慕尼黑玻璃宮的展覽,很快,這些展覽的活躍程度就超過了國家沙龍。到19世紀末,一些重要的展覽都形成了自己的節奏與慣例,其中影響為深遠的就是1895年發端的威尼斯雙年展。 1913年,美國一批前衛藝術家也希望為自己辦一次展覽,結果卻在歐洲國際展覽模式與大量新作品的刺激下,不斷擴大規模,辦成了一個國際展覽。歐洲作品的數量雖不及美國一半,卻成功喧賓奪主,在美國打開了新藝術展示與收藏的渠道,那就是著名的“軍械庫”展覽。此后5年內,大大小小近200個新藝術展覽在紐約各處開幕。展覽也引起了新一輪歐洲與本土之爭,現代藝術的重要推手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逐漸投身到本土藝術的發展事業中。 “二戰”后的美國迎來了為自己的文化正名的時機。在政府和博物館的推動下,抽象表現主義在歐洲各大展覽上亮相,并組成“新美國繪畫”展,在歐洲各地巡回,為美國的當代藝術與文化贏得了國際聲譽。1964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盡管遭到歐洲人的質疑,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終于捧得大獎。由此可見,“二戰”之后的美國非常迫切地想在國際展覽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國家競爭的思維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20世紀60年代后期在藝術展覽史上是一個分水嶺。由于全球藝術資訊的發達,人們不再需要定期前往大型雙年展來了解藝術動態。這時候,雙年展需要對當代藝術動向做更深入的闡釋,以國別為框架的傳統展覽模式逐漸讓位給以主題為秩序的展覽模式。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一系列變化,比如,具備專業能力的職業策展人的崛起,先方案后作品的策展與創作方式漸為流行,展覽作為整體文化產品甚至凌駕在作品之上等。 主題展覽的流行并不意味著國別界限的消融,相反,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身份與交流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展覽的一大重要主題。非西方中心城市,如哈瓦那(1984年)、伊斯坦布爾(1987年)也紛紛辦起了雙年展,它們的活躍程度甚至超過了老牌的雙年展。而在此之前,除了圣保羅雙年展,大型展覽基本都在歐美國家舉辦。面對非西方國家當代藝術的興起與繁榮,西方的展覽也日趨倡導多元文化論。1990年,紐約的當代藝術新博物館、哈萊姆美術館和西班牙裔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作推出了展覽《十年展:80年代的身份框架》,從民族、人種、性別等多文化角度展現了不一樣的20世紀80年代藝術實踐。3年后,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雙年展上更加明確了這種文化指向,使許多原來邊緣的創作都走進了中心舞臺。 我們今天討論“美國藝術史與展覽”的話題,至少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展覽中的藝術歷史,考察的是展覽機構與策展人的史觀;二是歷史上的展覽與藝術,考察歷史演進中展覽的作為。與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和歐洲各國相比,美國的藝術史顯得非常短暫。然而,美國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躍成為西方藝術世界的中心。這既與美國藝術家一直希望創造具有美國特色的藝術的抱負有關,也與他們對本國藝術千方百計、不遺余力地推廣有關。今天,中國藝術家肩負著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使命,同時也肩負著樹立文化自信的責任。中國藝術如何發展?如何“走出去”?美國藝術家、策展人和理論家的探索,對我們而言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價值。本卷收錄了美國學者撰寫的9篇文章,各有側重,在此不再贅述,大家讀內文便知。
清華美術卷18:美國藝術史與展覽 目錄
清華美術卷18:美國藝術史與展覽 作者簡介
1969年生于北京。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1994年留校任教。2002年調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從事西方美術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歐洲文藝復興美術、西方基督教美術、西方現當代美術和中國當代美術批評。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現為清華大學第十一屆、十二屆學位委員會委員、藝術學學位分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清華美術》主編。學術兼職: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美協全國代表大會第八屆、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教育部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油畫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代表著作有《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研究》《歐洲19世紀美術》《外國美術史簡編》等。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798橋舍畫廊舉辦《我喜愛的世界——張敢繪畫展》。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