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跑題之意趣:拜倫的《唐璜》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5001
- 條形碼:9787301325001 ; 978-7-301-3250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跑題之意趣:拜倫的《唐璜》 本書特色
這本學術著作以“跑題”概念涵蓋拜倫《唐璜》中的種種相關現象,將廣義上的跑題行為視作富含文思和哲思意義的探究對象,并借助思想史、西方史詩傳統、文藝潮流、反諷手法、宗教文化、表意套式以及女性焦點人物等維度,挖掘不同層面、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跑題脈絡所具有的特定意義。
跑題之意趣:拜倫的《唐璜》 內容簡介
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長詩《唐璜》是聞名遐邇的英國詩壇巨著,其篇幅長達16000個詩行,且未完成。該詩以歐洲目前的唐璜傳奇為載體,卻突破各類界域,故事的走向常出人意料,局部文脈也旁逸斜出,頻頻匯入貌似無關的內容,包括詩人本人對時下熱點議題的快意感評,很終自成一體,既屬于自己的時代,又融之不入,因“異類”而成經典。作品之如此,仍留有解讀的空間。這本學術著作以“跑題”概念涵蓋這部長詩中的種種相關現象,將廣義上的跑題行為視作富含文思和哲思意義的探究對象,并借助思想史、西方史詩傳統、文藝潮流、反諷手法、宗教文化、表意套式以及女性焦點人物等維度,挖掘不同層面、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跑題脈絡所具有的特定意義。本書推進過程與靠前上有代表性的評論觀點亦有較多互動,并借此勾勒作者自己的思考角度,總體上形成一則以西方重要文學著作為工作面的跨越文化界線的學術言說。
跑題之意趣:拜倫的《唐璜》 目錄
**章 “守舊的”跑題者 ………………………………… 1
第二章 “胡亂穿插”? …………………………………… 17
第三章 “胡亂穿插”……………………………………… 36
第四章 “散漫”和“逗笑”之別意:反史詩的史詩…… 62
第五章 歌德、莫扎特與拜倫:對“負能”的置放 …… 93
第六章 啟蒙式的懷疑 ………………………………… 128
第七章 攔截那個變得深沉的自我 ………………… 161
第八章 攔截(續):另外三個例子 …………………… 187
第九章 “輕薄”之于天主教 …………………………… 212
第十章 表意套式上的跨界 …………………………… 256
第十一章 跑題的情感:唐璜的“艷遇”……………… 306
第十二章 “艷遇”續:跨越更遠的界域……………… 353
結 語 ……………………………………………………… 405
引用文獻 …………………………………………………… 412
跑題之意趣:拜倫的《唐璜》 節選
《跑題之意趣:拜倫的》: 這里面的哈洛爾德有著唐璜身上所欠缺的氣質,較憂郁,較深沉。不過,拜倫將此人的游歷稱作pilgrimage(游走,亦含朝圣意味),還是融人了戲仿的成分,畢竟少俠并無明確的終極圣地。姑且說哈洛爾德有所不同,而其他這些旅者的秉性卻都不那么凝重或肅穆,其身形也都不算高大,與途中的但丁和斯賓塞等人所刻畫的主人公有別。到了較現代的時期,諸如葉芝和喬伊斯這樣的主要英語作家更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觀察那些卷入潮流街頭斗士,對他們致以同情,卻也保持距離,更明確地以舒緩的生活理念對照那種直線而不歸的人類企求。前面提到,葉芝按不同思路,將重要意義賦予某種較散漫、舒放、行跡廣及而難尋卻又不違天理的生活形態,體現于鳥雀、云朵、花朵、水、馬匹、流浪漢、藝人、雜貨鋪、盤旋結構以及某些樂律所代表的活動方式中,讓斑駁的生活喜劇包圍住猶如水中頑石的悲劇使徒。喬伊斯則在他的中篇和長篇小說中從多方面推展多維意味,無論形式還是內容,無論街區實景還是在夢中,無論水流還是意識流,無論家園還是海洋,漫游與漂蕩因素都在制約著各領域單向的、單極的誘惑。總之,單線與多維,兩種旅行類型,各自都體現作者們特有的人文理念,第二種類型也并非不含高深的思考和終極的關懷。 或許這兩類人之間還有某種中間類型,兼顧兩端的特點,但又不與任何一端相等。比如我們大致可用“喬叟式”或“華茲華斯式”等概念來定義此種中間類型。喬叟的長詩《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那群長途跋涉的香客(pilgrims)固然有明確的目的地,即坎特伯雷大教堂,但是除了這個宗教目標外,吸引他們結伴而行的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聽故事和講故事的娛樂活動,以此緩解旅途勞頓。在喬叟的構思中,這后一種因素與文學領域發生關聯,于是宗教和文學混在一起,促成特色旅行,似漸漸形成英國中世紀后期每年春天的保留節目,而節目中宗教和文學到底哪一方誘惑力更大,不見得就能輕易量化清楚。不僅講故事,還要看誰講得好,出現了競爭,故事的質量也得以提高,這不僅能助香客們克服單調,間或也會促成精神的享受,甚至讓他們暫時忘記遠方那個正宗的精神目標,線性之旅被各種故事弄得扭曲了,心靈憑借文學想象,在直線上跑了題,竟得以游歷四面八方,有時似潛入塵世的角落,雅不勝俗。拜倫的影子浮現了出來。 而所謂華茲華斯式的旅程,是以個人的不懈求索平衡外部世界某些政治家、社會理論家、教育家、經濟學者和工商業者等各方人士的機械企劃。追求之不懈,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感,華茲華斯也常聲稱他要達到某種境界,或走向某個理想的端點,以完成長河般的線性旅程。不過,話雖如此,雖然客觀上他也終究回歸于湖光山色間的農舍,但其所瞄向的端點卻是有端無點,其精神家園也并非狹隘的藩籬。或反過來講,一種無家可歸的境域也是華茲華斯式旅者的精神家園。家的概念變大,并不抽象,卻更超然而原始,相對于精神也更舒適。其他人士多會熱衷于意義重大而方向明確的各類立項,因有跡可循而心安理得,而華茲華斯會說他時常失去固化的依托,自由得讓他覺得有些“恐慌”;其開放性的旅程上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導游”。《序曲》1850年文本**卷開篇,他說他因新近獲得的自由而興奮,可面對展現于眼前的“整個大地”,他該選擇何種路線呢?他說:“倘若選定的/向導僅是一朵飄游的孤云,/我就能知道去向。”緊跟著還說,要“讓河上的漂物指引航程”。讀者可能會認為,這不過是詩性俗套,自我的托付若如此不切實際,等于說了白說,天上與河中的向導或也讓人聯想到危險。不過,云和漂物擁有象征意涵,體現既有持續游動、既依從基本法則而又不拘謹、不機械的行動方式,是對自然元素的依歸,或也稱順應天理;有目標,又大于目標。《序曲》末尾第十四卷,也是在該卷的開篇處,華茲華斯又使用了云朵意象。他說他在英國威爾士的斯諾頓峰(Mount Snowdon)山腰上看到了月下的云景,發現云層如海,起伏不息,廣大而自由,就像擁有了“權威”而隨意跨入各方的界域。出現了浩浩蕩蕩的跨界現象,或宛若隨意而恢宏的跑題。于是他說他在那看到了“心靈的表征”,云海就像“威儀浩蕩的心智,/展示出它的積極作為、它自身的/現狀以及它可能經歷的蛻變”。 這種既有依托又極度自由的活動方式似讓喬叟和華茲華斯相互貼近。如果我們聯系西方文學和文化中一度常見的“遠尋”(quest)概念,姑且可以說他二人所代表的所謂中間類型是一種假性的遠尋,不像**類由埃涅阿斯等人所代表的那種名副其實的尋索。正宗遠尋(real quest)與假性遠尋(false quest)之間形成張力,后者就像是今人愛說的山寨版,但人類精神之旅的搭乘方式和抒表方式不一而足,不應當被局限住,所謂假性的遠尋,在戲仿或模仿純正類型的過程中亦可以展示復雜的精神活動形態,或也讓我們有了準備,去閱讀堂吉訶德和浮士德等人所代表的那種更加漫無邊際的世俗游蕩。不管怎樣,堂吉訶德也好,香客們也罷,我們視野中出現一些從點到面的旅者,他們不固守一域/隅,越界行為頻現,而與他們實際行為相并行的是,有關其旅癖的文學表述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風格或套式;行為上和文字上的跑題與漫游一同多了起來,各種意義上的所謂“世界公民”變得越來越常見,出現了諸類形神不一被流放或被自我流放的身影。如此我們就慢慢靠近了唐璜,一位不斷跨界而無域可守的浪子,而現實中的拜倫也在其個人的生活和寫作中雙線游走,他也真的把自己原來的家弄沒了,體會到茫然和困頓,但也換回來作為活動平臺的歐洲地界,而若觀察《唐璜》中拜倫的自我展示,那更是海闊天空,作為其文學平臺的境域就更大了。 ……
跑題之意趣:拜倫的《唐璜》 作者簡介
丁宏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美國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文學學士、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要從事英國文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講授英國文學史、英國詩歌選讀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等課程。發表譯著《序曲或一位詩人心靈的成長》,參著新編《歐洲文學史(第二卷)》(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和維多利亞時代主要詩人部分),發表專著《理念與悲曲——華茲華斯后革命之變》、專著《真實的空間——英國近現代主要詩人所看到的精神境域》以及有關英國浪漫主義和現代詩人的學術論文多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