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一本正經話西游——超越神魔:《西游記》給的三十五個成長覺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4957
- 條形碼:9787515364957 ; 978-7-5153-6495-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本正經話西游——超越神魔:《西游記》給的三十五個成長覺悟 本書特色
我們把取經當做人生實現覺悟的歷程,就能夠更深刻的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涵養一顆更為堅定、無畏、智慧、廣闊的心。
一本正經話西游——超越神魔:《西游記》給的三十五個成長覺悟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只是以《西游記》的文本和故事為藍本,討論一些人生的感悟,不討論《西游記》的作者之謎,當他就是明朝吳承恩老爺子生命很后十年的嘔心瀝血之作,是他一生閱盡天下書、歷遍人間苦、洞見社會人生的智慧結晶。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感悟這本名著的智慧和魅力。我們把唐僧師徒的西天取經之路和他們與妖魔鬼怪斗爭的經歷,當做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們就足以理解:人生的一切悲苦、孤獨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感,都需要無比堅強的心念去護佑;我們把西天路上的一切妖魔鬼怪,當做自己的一生所必須要面對的溝溝坎坎,就明白應該有更大的勇氣去搏殺、去捍衛、去保護;我們把取經當做人生實現覺悟的歷程,就能夠更深刻的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涵養一顆更為堅定、無畏、智慧、廣闊的心。涉及的旅行實踐,不是簡單的講述親子旅行經歷,有專門制作的詳細輔助課件,有系統的思想方法,目的地很多都不是所謂的"景點",而是博物館、實驗室、手工作坊、工廠車間、發射基地、地下礦井、航空母艦、種植大棚、非遺工作室、民族村寨等,帶動孩子以"浸入式"的方式學習體驗當地人文活動、風土人情、手工制作、地理探索、科學實驗等。對以"教育"為目的的親子旅行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讀者一書在手,可以了解親子旅行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按書索驥,選擇親子旅行目的地,參考指導手冊進行旅行教育。全書內容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親子旅行教育的思想方法,包括旅行教育目的地選擇、旅行教育課件的制作、旅行中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等;二是此次環中國旅行教育實踐的代表性經歷;三是全國主要省份詳細的旅行教育課件,供讀者參考使用。
一本正經話西游——超越神魔:《西游記》給的三十五個成長覺悟 目錄
序:沒有信念達不到的遠方
引子
**部分 百折不回去取經
孫悟空走上取經路
亦師亦父——須菩提祖師
在動亂的局勢中,尋找機會
取經人都是戴罪之身啊
第二部分 參透取經故事的玄機
妖怪只在心里和西天路上
人無“二心”,方能成佛——真假孫悟空
觀音菩薩是位好領導
烏巢禪師是個好指導
關于愛情
陰陽互為軟肋——兩把芭蕉扇大有深意
莫欺嬰孩之弱、莫做名利之徒
處理人際關系,是世上*高深的學問
身為草根的禁忌
龍宮的地位
真正厲害的不是武器,而是利害關系
“道化賢良釋化愚”的真正用意
破除迷信才能獲得智慧
溫柔天下去得,剛強寸步難行
西游記的職場寶典
第三部分 《西游記》的別樣智慧
《西游記》詩詞中的心學奧秘
吳承恩與《西游記》
道教滋養了中國人的文化家園
唐太宗自稱老子后人,他信佛嗎?
佛與道的生死觀——莫求永生
道家的養生之法
佛道原本無爭
從周旋之術到通人養成
道家所說的造化是怎樣的命運觀?
定要有“看家”本領
帶著一個不完美的團隊走向成功
第四部分 取經的精神本源
功到自然成
無字經,也是真經
真正的英雄改變自我
讓取經精神照亮人生之路
覺知、覺醒、覺悟——人生需要持續成長
后記
一本正經話西游——超越神魔:《西游記》給的三十五個成長覺悟 節選
妖怪只在心里和西天路上 一個有趣的情況是,在《西游記》的取經路上,只要唐僧對著高山峻嶺一頓風險提示的時候,就一定會遇到妖怪。也就是說,只要唐僧心生恐懼,他就一定會經歷磨難。這也是《西游記》*想告訴大家的,妖怪只在每個人心里和奮斗的路上。 在正式出發前,玄奘法師在法門寺(這個法門寺真有其處,就是今天陜西扶風縣城北十公里外的法門寺,這個寺廟是中國十九處藏有佛骨舍利的寺廟中的第五處,地位很高,曾經舉辦過世界佛教徒聯誼大會)同眾僧們談論佛門定旨,僧眾們講到西天路上山高路遠、毒魔惡怪困難重重,玄奘以手指心,說道:“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回轉,愿圣主皇圖永固。”這里,玄奘點出了取經*重要的是一顆“心”,也說了在他心目中取經的意義,一是弘揚佛法,另一個就是皇圖永固。皇圖永固、江山永固是《西游記》原著中取經隊伍出發前反復出現的詞匯,是作者一直在強調的此番取經的目的。在這里,我們需要反復體會宗教對政權的意義和政權對宗教的需要,它們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玄奘一行三人(另兩人是從者)連馬四口就出了長安城,一路往西,過了鞏州,又過了河州衛,這都是大唐的河山(唐朝于677 年置鞏州,治所在今四川珙縣南,河州衛為明代創置,唐代有河州,治所在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官吏僧道恭敬迎接,沒有遇到一個妖魔鬼怪。然后出了河州衛,在雙叉嶺就遇到了野牛精、熊精和老虎精,這三個妖怪吃了唐僧的兩個仆從,唐僧被太白金星所救,金星告訴唐僧是因為他本性元明,所以這三個妖怪不能吃他。鼓勵唐僧只管大膽向前走,“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為艱難抱怨經”。這是太白金星第四次出手幫助取經團隊成員,前兩次是在玉帝面前為孫悟空說話,還有一次是出言救下八戒。 經過研究地圖,我推斷玄奘出行的路線在唐朝境內應該是走的上面這條線,今天的公路里程是八百公里左右,但唐朝取經的時候沒有公路,翻山越嶺應該走差不多兩三倍的路程。在觀音禪院那一回中,唐僧告訴老院主,出兩界山之前是走了五千里,從農歷九月離開長安,走這兩千五百公里,應該要走兩個月到三個月,走到打虎英雄劉伯欽家的時候,唐僧看到院子后面菊蕊堆黃,楓楊掛赤,差不多是十二月份,從劉伯欽家走到五行山解救孫悟空的路程并不遠,兩人走到解救白龍馬的地方差不多又走了一個多月,正是臘月寒天、朔風凜凜。 從兩界山出了大唐邊境以后,孫悟空和師父發生**次激烈沖突。起因是孫悟空打殺了六個賊人,這六個賊人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作者給人物取的名很有深意,這六個被打死的賊人不是別人,其實是孫悟空在花果山和天庭時期天天吃喝玩樂養成的享受和墮落心理,這六賊在佛教中稱為六根六識,即烏巢禪師傳給唐僧的《心經》中“眼耳鼻舌身意”,這一次悟空以揮棒打死的決絕精神同過去的自己劃清界限。 照理說,悟空這么做是好事啊,這是表決心,斬斷六根一心清凈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而此時的唐僧在轉世為凡人后,褪去了金蟬長老的智慧和法力光環,僅憑一點忽明忽暗的心念走上取經之路。他對悟空的認識難免受世俗影響。 如果說他在法門寺以手指心還信心滿滿的話,取經路上的現實困難卻時時困擾著唐僧的信心。當看到孫悟空殺人,他迅速感到了痛苦,這種痛苦不僅是徒弟違背佛教戒殺的教義所帶來的,而且還是作為一個凡人要同自己的身、口、心、意做斗爭時需要時時忍受的。 孫悟空在取經路上的所有打打殺殺,看著打的對象都是妖怪,其實打的都是唐僧和自己的欲望、恐懼、懶惰及各種不堅定的心念。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苦歷五百年修煉心性,但他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就像一個行事磊落、個性張揚的人無論如何也看不慣磨磨唧唧、謹小慎微的人一樣。高傲的孫悟空決定撂挑子走人,跑到了東海龍王那里喝茶。孫悟空欺負了龍王后把人家當朋友,也不管人家心里是否還記恨他,這種純真心態很像嬰孩。 在龍王家,孫悟空不經意間看到了墻上掛的“圯橋三進履”的圖后獲得覺悟,認識到自己的莽撞(畢竟這個取經的工作也得來不易啊),主動回去再繼續服侍唐僧取經。此時,觀音菩薩已經給唐僧授了專為孫悟空準備的金箍和緊箍咒。 唐僧在鷹愁澗收了白龍馬,又走了兩個多月、五六千里地,到了觀音禪院,正是山林錦翠的早春時候,取經師徒與妖魔鬼怪的斗爭開始漸入佳境,這是后話。 之所以說妖怪只在心里和西天路上,是因為當我們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前,我們肯定預先考慮了各種困難。就像唐僧和其他的所有僧眾都知道,西天路途遙遠、魔障重重,這是大家“知”的層面都能夠認識到的,但具體到“行”,真正走在西天路上到底會遇到多少困難,會遇到什么級別的困難只有上路了才能知道。 盡管如此,從“知”到“行”,仍然需要做盡量細致充分的準備,需要無比的勇氣去邁出**步。所以說,“萬事開頭難”,主要是難在**步,難在克服自己內心的猶豫、不確定性和恐懼。而在“行”的階段,就沒有任何訣竅會比堅持和勇敢更重要了。只有打敗內心群魔,才能培養真正強大的信念,才能為堅定的行動護航。
一本正經話西游——超越神魔:《西游記》給的三十五個成長覺悟 作者簡介
三覺言謹(閆遠鳳),女,1982年出生,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人。外交學院法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俄語高級譯審專家。曾在中亞和俄羅斯工作多年,先后擔任多家跨國公司和企業集團市場、外事、行政等管理職務。認為快意人生,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覺知、覺醒、覺悟的人。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