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5032
- 條形碼:9787030685032 ; 978-7-03-06850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實際編寫而成。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識、人格完善、學習指導、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愛情心理、網絡心理、生涯規劃和生命教育10個專題,對每個專題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與探討,對大學生活的基本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指導。每一章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又有技能的訓練。 本書將嚴謹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的事例相結合,通過大量的名言警句、心理案例、心靈美文和心理測試等環節,來增強教材的可讀性。本書既可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作為學生自學使用,還可作為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讀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目錄
**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概述 1
**節 心理健康概述 1
一、健康 1
二、心理健康 2
第二節 心理健康的標準 3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3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5
第三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維護 5
一、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5
二、大學生心理調適 6
第二章 大學生的適應 12
**節 大學生常見適應問題及調適 12
一、什么是適應 13
二、大學生常見的適應問題 14
三、大學生常見適應問題的成因及調適 19
第二節 大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1
一、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 22
二、適應大學的生活方式 22
三、適應大學的學習 24
四、適應大學的人際關系 26
第三章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 32
**節 自我意識概述 33
一、什么是自我意識 33
二、自我意識的分類 33
三、自我意識的發展及途徑 34
第二節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 36
一、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獨特性 36
二、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矛盾性 37
三、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復雜性 39
第三節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識 40
一、大學生自我意識健全的標準 40
二、正確認識自我 40
三、悅納自我 42
四、有效控制自我 43
第四章 大學生人格完善 46
**節 人格概述 47
一、人格的含義 47
二、人格的結構 49
三、人格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50
第二節 大學生常見的人格問題及調適 53
一、大學生常見的人格問題 53
二、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及調適 54
第三節 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與塑造 59
一、健全人格的模式 59
二、健全人格的內涵 61
三、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62
第五章 大學生學習心理 71
**節 學習的概述 72
一、什么是學習 72
二、大學學習的特點 73
三、影響大學生學習的心理因素 75
第二節 大學生常見學習問題及調適 76
一、學習動機問題及調適 76
二、學習興趣及調適 79
三、學習疲勞及調適 80
四、考試焦慮及調適 81
五、注意力渙散及調適 83
第三節 有效地學習 84
一、時間管理 84
二、利用記憶規律 86
第六章 大學生情緒管理 93
**節 情緒概述 93
一、什么是情緒 93
二、情緒的分類 94
三、情緒的功能 96
第二節 大學生情緒概況 97
一、大學生情緒特點 97
二、大學生常見的不良情緒 98
第三節 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及自我調適 104
一、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 104
二、大學生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107
三、大學生情緒的自我調適 108
第七章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協調 117
**節 人際交往概述 117
一、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含義 118
二、人際交往的一般過程 118
三、人際交往的理論 119
四、人際交往的心理效應 120
五、人際交往的意義 122
第二節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123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 123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 125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 127
第三節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自我調適 129
一、克服社交恐懼 130
二、學會拒絕 131
三、學會求助 133
四、學會溝通 134
五、學會欣賞與贊美 135
第八章 大學生健康的愛情觀 139
**節 愛情的概述 139
一、什么是愛情 139
二、愛情的理論 142
第二節 大學生戀愛心理與問題調適 144
一、大學生戀愛心理 145
二、大學生戀愛能力的培養 147
三、大學生戀愛挫折心理及調適 149
第三節 愛與性 154
一、大學生性心理的形成與發展 154
二、大學生性心理的基本特征 154
三、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標準 155
四、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維護 155
第九章 大學生挫折應對與意志品質培養 161
**節 挫折概述 161
一、挫折的概念 162
二、挫折的類型 163
第二節 大學生挫折心理問題及調適 167
一、大學生心理挫折的成因 167
二、如何提高挫折承受力 168
第三節 大學生意志品質培養 177
一、意志力的含義 177
二、大學生的意志品質 179
三、培養意志力的方法 182
第十章 網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187
**節 網絡與大學生活 188
一、網絡的特征及發展現狀 188
二、大學生上網現狀 189
第二節 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及其調適 191
一、網絡心理障礙 191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調適 195
第十一章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199
**節 職業生涯規劃概述 200
一、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 200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常見困難及原因 202
第二節 大學生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206
一、職業生涯規劃步驟 206
二、核心步驟 207
第十二章 大學生生命教育 222
**節 認識生命 222
一、什么是生命 222
二、生命的特性 223
三、生命的意義 224
第二節 尊重生命 225
一、有責任的生命 225
二、有價值的生命 226
三、有質量的生命 227
第三節 珍愛生命 228
一、什么是自殺危機 228
二、大學生自殺危機原因分析 229
三、如何識別自殺危機 229
四、大學生自殺危機的預防與干預 230
主要參考文獻 23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節選
**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概述 【心靈引導】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弗洛姆 【心理案例】 2019年9月,華中某大學2016級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陳某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陳某是一個白化病患者,他在生前撰寫的《狗血的研究生生涯》中,自述在讀研期間遭到導師的不公正對待,以至于畢業遙遙無期,工作也沒有著落,*終陳某因承受不了壓力,選擇了自殺。 【案例分析】 陳某的生理缺陷可能讓他感到自卑和焦慮,他通過努力考上了研究生,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補償,幫助他擺脫了一些自卑和焦慮。但是在讀研期間發生的種種難以應對的壓力事件,讓他再一次感到強烈的焦慮,而且這次他沒能找到合理的方式來化解焦慮,致使焦慮進一步惡化,*終導致抑郁自殺。 **節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 如果大家去逛逛書店,就不難發現,關于健康養生的書籍數不勝數且很是暢銷;看看電視,會發現大量保健食品、用品的廣告鋪天蓋地;再打開微信朋友圈,各種養生、健身資訊令人目不暇接。我們明知道很多東西只是用于炒作的概念,卻不由自主對它們進行追捧。人們這么做,無非出于一個原因—追求健康,因為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傳統的觀念認為“機體處于正常運作狀態,沒有疾病”就是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正在發生極大的變化,那種認為只要身體沒有疾病、生理機能正常就等于健康的觀念正在被一種“立體健康觀”所替代,該觀念認為健康應由心理、醫學和社會尺度來評價,健康的概念已從傳統的醫學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時,在其憲章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或完全安寧狀態。同時,該憲章提出了健康的十條標準。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安排生活,勝任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 (8)牙齒清潔,無齲齒。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由這十條標準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二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989年,WHO又將健康的概念完善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對于正在成長、發展中的青少年學生而言,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更有其突出的地位!靶睦斫】凳墙】档囊话搿钡睦砟钫诒辉絹碓蕉嗟娜怂邮。從對健康這一概念的討論中可以看出,為了實現健康狀態,人們不僅要講究生理衛生,還要講究心理衛生。那么,準確地認識心理健康的內涵和標準,有意識地規劃、調整自己的心理發展,主動改善心理健康狀態,就成了健康心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其實,早在20世紀上半葉,心理學家榮格就曾經提醒人們,要防止遠比自然災害更危險的人類心靈疾病的蔓延。他認為,人們不斷對外部空間進行拓展,對心靈的提升卻停止了;人們在智力方面收獲過剩,心靈美德卻淪喪殆盡。精神生活的高度不安折磨著現代社會中*敏感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和升學就業等問題上,他們苦悶、孤獨、焦慮、冷漠 甚至精神崩潰,自殺、殺人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問題。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學者們有著各種理解。 在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學者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前提下,將個人心境發展到*佳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杰哈塔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主要包括自我認知的態度;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對現實的感知能力;積極改善環境的能力。 精神醫學者卡爾?門寧格爾(Karl Menninger)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境及人際關系具有高效、滿足、快樂的適應,不只是要高效,也不只是要滿足,也不只是能快樂地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要三者兼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應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 心理學家H. B. 英格利希(H. B. English)給心理健康下的定義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進行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 心理衛生學者亞伯?阿可夫(Abr Arkoff)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具備“有價值心理品質”,即:①有幸福感;②和諧(指情緒平衡,以及在欲望與環境之間協調);③自尊感(包含自我了解、自我認同、自我接納與自我評價);④個人成長(潛能充分發展);⑤個人成熟(個人行為發展與年齡相匹配);⑥個人統一性(能有效發揮其理性判斷力及意識控制力,積極主動,具有應變能力);⑦保持與環境的良好接觸;⑧從環境中自我獨立(獨立自主,自由而自律);⑨有效適應環境。 (二)心理健康的水平 心理健康的水平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 (1)一般常態心理。表現為經常性的心情愉快、滿意,適應能力強,善于與他人相處,能夠較好完成該年齡發展水平應做到的活動,具有承受挫折、調節情緒的能力。 (2)輕度失調心理。不具有該年齡應有的愉快、滿意心境,與他人相處時略感困難,獨立應對生活工作有些吃力,可尋求專業幫助。 (3)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明顯的適應失調,長期處于焦慮、痛苦等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應及時接受矯治。 第二節 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基于各學者對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心理健康有了不同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是:①身體、智力以及情感十分協調;②適應環境;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率地生活。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A. H. 馬斯洛(A. H. Maslow)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③能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④對生活的理想切合實際;⑤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⑥善于從經驗中學習;⑦能保持適度和良好的人際關系;⑧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⑨能在不違背團體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能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適度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中國臺灣學者王沂釗經過多年的研究,認識到唯有心理健康,才會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身體,才能在社會上保持較高的效能,因此提出以下六項衡量個人心理健康的準則即:①有工作而且樂于工作(這是人性中*高的心理需求和快樂的來源);②有朋友而且樂于與他人交往(通過與人分享心情,體會愛的幸福感,進而穩定情緒);③適當了解自己,并且悅納自己;④能客觀地評估、認可他人;⑤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⑥經常保持滿意的心情。 中國臺灣學者黃堅厚在1982年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四條標準:①樂于工作,能在工作中發揮智慧和能力,以獲取成就感和滿足感;②樂于與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人相處時積極態度多于消極態度;③對自己有適當的了解和悅納的態度;④能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并能運用有效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本書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以下七條。 (1)智力正常。衡量大學生的智力是否正常,關鍵在于其是否正常、充分地發揮了自我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欲,樂于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能控制情緒,心境良好。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悅。包括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于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3)有正確的自我認知。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知、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時,能做到了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能對自己的優缺點作恰當的評價,不苛求自己,適度自尊、自強、自制、自愛,正視現實,積極進取。生活的目標和理想切合實際,對自己基本感到滿意,心理相對平衡。 (4)人格完整統一。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對周圍的人與事均有獨立自主的見解,不盲從;熱愛并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學習,有強烈的責任心,并能在負責的工作中體驗生活的充實和自己存在的價值。 (5)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關系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表現為: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意與人交往,與人為善,對他人充滿理解、同情、尊重、關心和幫助,并能在人際關系中分享快樂,分擔痛苦,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6)社會適應正常。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正確地認識環境并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系,能保持與環境的良好接觸,善于讓自己融入不同的環境中;個體與客觀環境保持良好關系,既能客觀觀察環境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應付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又能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調節,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或改造自我適應環境,從而*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7)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大學生是處于特定年齡階段的群體,應具有與年齡和角色相符的心理行為特征。 在使用心理健康的標準進行判斷時,應該注意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與一個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并不是一回事;心理健康是一個因文化而異的、不斷發展的概念。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曾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的馬勒博士說過:“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沒有了健康就等于沒有了一切!苯】狄舶ㄐ睦斫】,而且隨著現代社會中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發展,社會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更高,每一個想要獲得成功的人,都必須關心和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在大學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設定合理的發展目標,這有利于個人價值的實現。第二,心理健康有利于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這讓大學生能勇于面對困難,有效應對挫折,堅持實現理想。第三,心理健康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有助于大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第四,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學生協調人際關系,提升人際交往水平。第五,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提升大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第三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維護 一、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有調查表明,“人際交往”“學習壓力”“情感困境”“就業壓力”是大學生*為突出的四大“心病”,此外性格和情緒、適應問題等也是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1)人際交往問題。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與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關注程度超過了學習,人際關系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之一。 (2)學習問題。常見的大學生學習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問題等。 (3)戀愛與性心理問題。大學生處于成年初期,性成熟是該階段的重要特征之一,戀愛與性心理問題是不可避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