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呼吸專科護士應知應會解答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8056
- 條形碼:9787030698056 ; 978-7-03-06980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呼吸?谱o士應知應會解答 內容簡介
本書共9章,以問答的形式分別介紹了呼吸系統生理與常見癥狀護理、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及傳染性疾病護理、呼吸系統常見診療與護理技術、機械通氣的治療與護理、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與康復治療等內容。本書以工作中很常遇到的問題為線索,緊密結合臨床實際,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對呼吸系統專項護理問題進行深入歸納、提煉和總結,內容清晰、直觀,實用性強。對解決臨床實踐中的護理疑難問題、促進專項護理理論及技能的提升具有指導作用。本書可作為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及?谱o士培訓輔導用書,也適用于呼吸?谱o理人員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學習參考。
呼吸專科護士應知應會解答 目錄
第1章 呼吸系統生理與常見癥狀護理 1
**節 呼吸系統結構功能與生理特點 1
第二節 呼吸系統常見癥狀與護理 2
第2章 呼吸系統常見疾病與護理 15
**節 支氣管炎 15
第二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7
第三節 支氣管哮喘 22
第四節 支氣管擴張 30
第五節 肺炎 32
第六節 肺癌 37
第七節 間質性肺疾病 43
第八節 胸膜疾病 47
第九節 肺膿腫 52
第十節 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54
第十一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57
第十二節 呼吸衰竭 60
第十三節 肺血栓栓塞癥 63
第3章 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與護理 67
**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7
第二節 流行性感冒 69
第三節 人禽流行性感冒 72
第四節 肺結核 75
第五節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 81
第六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88
第4章 呼吸系統常用護理技術 94
**節 氧療技術 94
第二節 吸入治療技術 97
第三節 排痰技術 100
第四節 動脈采血技術 107
第五節 結核菌素試驗 109
第六節 痰液標本留取技術 110
第5章 呼吸系統診療技術與護理 113
**節 肺功能檢查技術 113
第二節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術 117
第三節 胸腔穿刺技術 120
第四節 內科胸腔鏡檢查術 123
第五節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 125
第六節 超聲內鏡引導下經支氣管鏡針吸活檢術 128
第七節 支氣管肺泡灌洗 131
第八節 支氣管熱成形術 133
第九節 經支氣管鏡單向活瓣肺減容術 135
第十節 體外膜肺氧合技術 137
第6章 人工氣道的建立與護理 143
**節 人工氣道的建立 143
第二節 人工氣道的護理 159
第三節 人工氣道并發癥預防與處理 168
第7章 機械通氣治療與護理 176
**節 簡易呼吸器的應用 176
第二節 有創機械通氣護理 177
第三節 無創機械通氣護理 180
第四節 應用呼吸機監測 183
第五節 呼吸機報警與處理 190
第六節 機械通氣撤離與拔管 194
第七節 機械通氣的感染防控管理 199
第8章 呼吸系統常用藥物 204
**節 鎮咳、祛痰、平喘藥物 204
第二節 吸入治療藥物 212
第三節 抗菌藥物 220
第四節 降溫藥物 226
第五節 抗結核病藥物 229
第六節 化療藥物 234
第七節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41
第八節 靶向藥物 246
第九節 呼吸興奮藥 250
第十節 促凝血藥 251
第9章 呼吸系統疾病的康復與護理 255
**節 常見呼吸疾病康復訓練方法 255
第二節 機械通氣患者康復訓練方法 260
第三節 呼吸系統疾病營養支持與飲食護理 266
主要參考文獻 274
中英文對照(二維碼) 275
呼吸?谱o士應知應會解答 節選
第1章 呼吸系統生理與常見癥狀護理 **節 呼吸系統結構功能與生理特點 1.呼吸系統包括哪幾部分? 呼吸系統由呼吸中樞、傳導神經、呼吸肌、支氣管和肺組成,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及肺等呼吸器官。 2.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點是什么? 呼吸道是傳送氣體的管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各級支氣管,通常以環狀軟骨為界分為上、下呼吸道。 (1)上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構成。鼻腔內鼻甲呈彎曲結構,具有鼻毛,表面富于血管和纖毛上皮的黏膜。主要功能是濾過、濕化、加溫吸入的空氣。吸入空氣的溫度可在黏膜層達到37℃左右,相對濕度可達95%,符合生理需求。鼻腔分泌物含有溶菌酶,可起到滅菌作用。鼻、咽和喉部富含淋巴組織,包括增殖體和扁桃體,起防衛作用。會厭、聲門、聲帶都有保護性反射作用,有助于避免口腔分泌物和食物誤入呼吸道。 (2)下呼吸道:環狀軟骨以下的氣管、主支氣管及肺內的各級支氣管稱下呼吸道。氣管在第4胸椎水平分為左、右兩主支氣管。右主支氣管與氣管的夾角比左側大,管徑也較大,因此誤吸物易進入右主支氣管。兩主支氣管的角度為50°~100°。右主支氣管又分右上葉、中葉和下葉支氣管,左主支氣管分為左上葉、下葉支氣管。葉支氣管再分為段支氣管,段支氣管逐漸向外分支,經過6~15級后,成為終末支氣管。肺段與肺段間常僅在外周有纖維間隔劃分,其分布具有臨床意義。如肺部感染或肺不張常呈葉、段分布,右肺上葉后段和下葉背段為吸入性肺炎和肺膿腫好發部位,左肺舌段是支氣管擴張癥*易發生部位。 3.肺的解剖生理特點是什么? 肺位于胸腔內、縱隔兩側,左、右各一,右肺通常大于左肺,兩肺占據胸腔的大部分。左、右兩肺都有3個面(肋面、縱隔面和膈面)和3個緣(背緣、后緣和腹緣)。左肺由斜裂分為上葉和下葉,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為上、中、下三葉。肺表面覆蓋光滑、濕潤的漿膜稱為肺胸膜,膜下的結締組織伸入肺內,將肺實質分隔成許多肉眼可見的肺小葉,直徑1~2.5cm。每葉肺有50~80個肺小葉。肺小葉是以細支氣管為軸心,由更細的逐級支氣管和所屬肺泡管、肺泡囊、肺泡構成的相對獨立的肺結構體,一般呈錐體形,錐底朝向肺表面,錐尖朝肺門。 4.胸廓和膈的解剖生理特點是什么? 胸廓由12塊胸椎、12對肋骨、1塊胸骨和它們之間的連結共同構成。胸廓上窄下寬,前后扁平,整個胸廓構成胸部的大小和寬窄。胸廓上端被胸大肌等肌肉所覆蓋,下端由左、右肋骨相互交成肋弓,是胸、腹部的分界線,顯于皮下。當吸氣或兩臂上舉時肋弓外形更加明顯。構成胸廓的主要關節有肋椎關節和胸肋關節。兒童胸廓前后徑與左右徑相等,呈圓筒狀,成人呈扁圓形。縱隔是兩側的縱隔胸膜及其之間所有器官和組織的總稱?v隔呈矢狀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寬,前短后長?v隔的前界為胸骨,后界為脊柱,兩側為縱隔胸膜。正常情況下,縱隔位置較固定。 5.肺的血液循環是如何進行的? 含氧少而二氧化碳較多的靜脈血,從右心室經肺動脈至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網,在此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同時自肺泡中攝取氧,氧氣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血液就由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為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經由各級肺靜脈,*后注入左心房。如上路徑的血液循環稱肺循環,又稱為小循環。肺循環的特點是路程短,只通過肺,主要是使靜脈血轉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 6.呼吸過程包括哪三個環節? (1)外界空氣與肺泡之間及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稱為外呼吸。 (2)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一方面把肺攝取的氧及時運送到組織細胞,另一方面又把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運送到肺毛細血管以便排出體外。 (3)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的氣體交換稱為內呼吸。 7.呼吸系統有哪些功能? (1)呼吸功能:呼吸是指機體與外環境的氣體交換,是肺*基本和*重要的功能。 (2)防御功能:呼吸系統的防御功能通過物理機制(鼻部加溫過濾、咳嗽、打噴嚏、支氣管收縮、纖毛運動等)、化學機制(如溶菌酶、乳鐵蛋白、蛋白酶抑制劑等)、細胞吞噬和免疫機制等發揮作用。 (3)代謝功能:呼吸系統的代謝功能與肺內的生物活性物質、脂質及蛋白、結締組織、活性氧等物質有關,呼吸系統具有代謝功能。某些病理情況可導致肺循環的代謝異常,引起肺部疾病惡化或全身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肺氣腫。 (4)神經內分泌功能:肺組織內存在一種特殊類型的具有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細胞稱K細胞或神經內分泌細胞。這種細胞與皮質醇增多癥、肥大性骨關節病、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癥、成年男性乳腺增生等有關。 (顧月琴 袁熹娜) 第二節 呼吸系統常見癥狀與護理 一、發熱 1.什么是發熱? 發熱(fever)是指當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時,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相應隨之增加或散熱減少,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正常人腋下體溫一般為36~37℃。腋溫超過37.3℃為發熱,超過38℃為中度發熱,超過39℃為高熱。 2.發熱的原因有哪些? (1)感染性發熱:包括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螺旋體及寄生蟲等侵入后引起的發熱。 (2)非感染性發熱 1)無菌性壞死組織吸收: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或機械性損傷,如大面積燒傷、內出血、創傷或大手術后的組織損傷;組織壞死或細胞破壞,如惡性腫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應等。 2)變態反應:如風濕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等。 3)內分泌與代謝疾。喝缂谞钕俟δ芸哼M時產熱增多,使體溫升高。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膚。郝孕牧λソ邥r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尿量減少,以及組織水腫隔熱作用,使皮膚散熱減少,體溫升高。某些皮膚病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等也可使皮膚散熱減少,引起發熱。 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常見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學性因素,如重度催眠藥中毒;機械性因素,如腦震蕩、顱骨骨折、腦出血及顱內壓升高等。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3.發熱的臨床過程及特點有哪些? (1)體溫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現為皮膚蒼白、干燥,畏寒或寒戰,口唇發紺,自覺外界非常寒冷。 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①驟升型:體溫在數小時內達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戰,小兒易伴有驚厥。常見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瘧疾、敗血癥、急性腎盂腎炎、輸液反應或某些藥物反應等。②緩升型:體溫緩慢上升,數日內才達高峰,多不伴寒戰。常見于傷寒、結核病等。 (2)高熱持續期:是體溫達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時期。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加快加深,頭痛,煩躁和口渴等。此期可有少量出汗。 (3)體溫下降期:由于機體的自衛作用致熱原已被清除,或因患者接受了治療,體溫調節中樞使機體產熱減少、散熱增多,從而導致體溫逐漸下降,達到正常水平。此期多大量出汗。 體溫下降的方式有兩種。①驟降:體溫于數小時內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見于瘧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等。②緩降:體溫于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如傷寒、風濕熱等。 4.各型發熱有哪些特點?常見于哪些疾? (1)稽留熱:是指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40℃或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h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常見于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2)弛張熱:又稱敗血癥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于敗血癥、風濕熱、重癥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癥等。 (3)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后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d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常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波狀熱: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39℃以上,數天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后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常見于布魯菌病。 (5)回歸熱:體溫急劇上升至39℃或39℃以上,持續數天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后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于霍奇金病等。 (6)不規則熱: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于結核病、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5.發熱患者有哪些護理要點? (1)提供舒適的環境: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保持房間適宜的溫度、濕度,定時通風。 (2)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高熱患者由于新陳代謝率升高,消耗大而進食少,體質虛弱,發熱期間應盡量臥床休息。 (3)定時監測體溫:加強對高熱患者體溫的監測,每4小時測量體溫1次,待體溫恢復正常3d后,可減至每日1次,同時密切觀察發熱的熱型。 (4)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8℃時,用冷毛巾敷頭部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8.5℃時,可用30%~50%乙醇或溫水擦浴,必要時藥物降溫或應用電冰毯物理降溫。實施降溫措施30min后須監測體溫變化,并及時記錄。 (5)補充營養、保證充足入量:高熱時,分解代謝增加,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同時由于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使胃腸活動減慢及消化吸收減弱,易引起消瘦、衰弱和營養不良。因此,應鼓勵患者進高熱、高蛋白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對不能經口進食者,必要時用鼻飼補充營養。高熱時應保證每日入量3000ml,鼓勵患者多飲水,飲水量1000~2000ml/d。必要時經靜脈補充液體、營養物質和電解質等。 (6)觀察并記錄用藥效果:遵醫囑應用退熱藥、抗生素,觀察并記錄用藥效果。老年患者肝、腎功能下降,注意觀察有無藥物不良反應。 (7)做好基礎護理:發熱患者,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易于發酵,促進細菌繁殖,同時由于機體抵抗力降低及維生素缺乏,易引起口腔潰瘍,因此應加強口腔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退熱過程中大量出汗,應及時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應用冰袋、電冰毯降溫時,應加強皮膚護理,防止凍傷或局部皮膚壓傷。 (8)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高熱患者體溫驟降時,常伴有大量出汗,易造成體液大量丟失,年老體弱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極易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冰冷等虛脫或休克表現,應密切觀察。同時觀察患者有無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癥狀,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配合醫師及時處理。 6.高熱患者有哪些護理措施? (1)患者寒戰、高熱時,應立即給予低流量吸氧。氧流量為2~4L/min,病房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2)當患者寒戰時,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縮,體溫處于上升期,如果此時采取物理降溫,就會產生對抗性刺激,導致體溫繼續上升。此期應給予加蓋棉被等保暖,讓患者處于安靜狀態。待寒戰消失,遵醫囑使用溫水擦浴、冰袋或電冰毯物理降溫。長期高熱者遵醫囑使用冬眠合劑藥物降溫。 (3)建立靜脈通路,補液。遵醫囑抽血培養或行血常規、血生化檢查。 (4)監測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密切觀察用藥后患者的反應,防止體溫驟降引起虛脫或休克。 (5)發生寒戰抽搐時立即平臥位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舌咬傷及舌后墜。 7.使用控溫毯降溫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1)使用控溫毯降溫時應密切監測患者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的變化,每30分鐘測量1次體溫,按照體溫下降的速度、效果及機體反應,適當調節毯溫。清醒患者不宜將溫度調得過低,使用時囑患者和家屬切勿隨意調節按鈕。 (2)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如發生寒戰、面色蒼白或呼吸、脈搏、血壓變化時應立即停止使用;發現皮膚發紺時,表示靜脈血淤積,血供不良,應立即停止使用。 (3)毯面應鋪于患者肩部到臀部之間,不要觸及頸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經興奮而引起心率過緩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