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家國:協和戰疫相冊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20467
- 條形碼:9787117320467 ; 978-7-117-32046-7
- 裝幀:藝術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國:協和戰疫相冊故事 本書特色
《家國:協和戰疫相冊故事》講述的是2020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在支援湖北武漢期間發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疫情發生之初,協和醫院聞令而動,先后派出186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從起初物資匱乏到想盡一切辦法在48小時內組建重癥監護病房;從50歲教授痛哭流涕到92年博士后在戰場中快速成長;從晴空中的草坪思想交流會到晚霞中的陽臺歌會……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闡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偉大抗疫精神。書中所記錄的抗疫英雄的心路歷程,折射出了新時代的抗疫先鋒隊勇于擔當、敢打硬仗,置生死度外、甘于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本書作為優秀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建學習故事讀本,適合家庭收藏保留抗疫紀念,也適合向全國各界工會讀者、基層黨組織推薦閱讀。 本書撰稿人陳聰,新華社國內部央采中心科技采訪室記者。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奮戰在新聞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出色完成戰地報道,全程參與黃大年、鐘揚等重大典型的宣傳報道。參與采寫的《生命,為祖國澎湃——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獲2017年新華社精品報道、社級優秀新聞作品、新華社總編室通報表揚等十多項獎勵。報告文學《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黃大年》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好書”。撰寫腳本并出鏡錄制的微視頻《奮斗者的答卷》獲得億次點擊量。在2014年全國首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中位列全國前20名,并入選巡講團。
家國:協和戰疫相冊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的是2020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在支援湖北武漢期間發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疫情發生之初,協和醫院聞令而動,先后派出186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從起初物資匱乏到想盡一切辦法在48小時內組建重癥監護病房;從教授滑倒在污染區頭破血流到緊急情況下科主任來不及穿隔離衣毫無防護地進入污染區進行搶救;從50歲教授痛哭流涕到92年博士后在戰場中快速成長;從遺體告別儀式到尸檢前后;從三更半夜與國外醫生經驗分享到國務院發布會上的精彩匯報;從講述武漢三鎮歷史到感染一名民進黨派人士迫切想要加入共產黨組織;從晴空中的草坪思想交流會到晚霞中的陽臺歌會;從“烽火連三月”中的家書到孩子們的畫作……無一不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講述了經過百年洗禮的協和人、協和情。
家國:協和戰疫相冊故事 目錄
目錄
**章 抗疫奇兵,集結!
故事一 送你們出征,與你們同在
故事二 武漢,我們來了!
故事三 白衣執甲,英勇逆行
故事四 “特種兵”,擔當起重癥患者 “性命相托的*后一站”
第二章 協和經驗:勇做暗夜中的一束光
故事一 在“紅區”感受“協和力量”
故事二 張抒揚的故事:將中國醫學堅強力量的旗幟牢牢插在抗疫主戰場
故事三 韓丁的故事: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故事四 杜斌的故事:一個“泡”在 ICU 的身影
故事五 吳欣娟的故事:既與死神競速,也立志“醫護零感染”
故事六 李太生的故事:就是要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故事七 嚴曉偉的故事:困難面前,協和拼的是基本功
故事八 劉正印的故事:向患者張開雙臂
故事九 周翔的故事:輕傷不下火線
故事十 孫紅的故事:為生死一線的患者贏得更多生的希望
故事十一 王京嵐的故事:與疾病賽跑
故事十二 秦巖和腎內科團隊的故事:凜冬鎧甲披身,一路向陽前行
故事十三 吳東的故事:凡人不能永生,但愛可以
故事十四 李奇的故事:一滴眼淚、一份情懷
故事十五 夏瑩的故事:他們,在前線唱響生命之歌
故事十六 “戰地”骨髓檢查室誕生記
故事十七 協和經驗在前線
第三章 因為有愛,這光芒永不熄滅
故事一 他們的腦海中沒有“放棄”
故事二 無名指上的戒指
故事三 一張交接班表的背后
故事四 一次艱難而令人心痛的對話
故事五 白衣天使的創傷,由這座英雄的城市治愈
故事六 難忘冬夜里的武漢人民
故事七 感受生命的重量,奮起前行的力量
故事八 生死較量的間隙,有愛心在傳遞
故事九 白衣戰士的溫情時刻:我保護國家,你保護家
故事十 把春天寫在防護服上
第四章 總有一種精神一脈相承、賡續不絕
故事一 戰“疫”前線的特殊黨課
故事二 一封入黨申請書,就是他們的抗疫宣言
故事三 “火線實驗室”里的青年突擊手
故事四 在病毒肆虐的“戰場”,他們沖鋒在前
第五章 百年協和史,有你們的名字
故事一 英勇逆行,堅持到*后一刻
故事二 踏上歸途,也伴著不舍和牽掛
故事三 百年協和,有他們的名字
故事四 留守,為了更多人心中的希望
故事五 向英雄的城市和人民致敬
故事六 在偉大抗疫精神的照耀下繼續前行
家國:協和戰疫相冊故事 節選
武漢,我們來了! **批北京協和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員們抵達武漢時已 是夜幕降臨。 此時的武漢,已經被按下“暫停”鍵。 一位身在武漢的博主記錄說:“楚河漢街一直是武漢旅 游必去的一個商業街。這里像北京的三里屯、成都的太古 里、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南京路,繁華、復古、潮流…… 此時,商家關門,空無一人。大街上*多的仍是在送外賣的 快遞員,戴著口罩,騎著車,看著手機,看著路……” 這是這座城市*安靜、也*洶涌的一天。在互聯網上, “武漢”一躍成為熱度*高的詞匯,大量滾動的信息不斷刷 新著這座城市的進行時,也刷新著中國抗疫的進行時。 醫療隊員們從機場前往駐地酒店,昔日繁華喧囂的白蓮 大橋上空無一人,只有瘦枯的樹枝在微風中搖曳,遠處山影 蒼茫無邊,靜謐讓周身的空氣顯得凝重。此時,整個醫療隊 陷入靜默,大家都感覺到了肩上的重擔。 他們是危難之際的逆行者——在闔家團圓的日子,匆匆 告別家人、收拾行囊、奔赴武漢。或許有些許的緊張、擔憂 和不舍,但他們的請戰書上記錄著他們的赤誠!心里裝著國家的重托、人民的期待,無論困難多大,一定要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 他們也是義不容辭的戰士——作為一名醫務人員,護佑人民健康是醫者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有需 要、人民有需要,協和人便義無反顧。 他們在沉默中默念著:這場艱苦的戰斗,我們準備 好了。 來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外,整個院區被大雪裹挾著,給這座靜靜矗立的醫院平添了幾分悲壯。一道欄桿封閉了通往醫院的去路 , 欄桿上掛的抗疫條幅,已經被大雪壓彎。 進入院區,四處寂靜。目之所及,只有寥寥數人行走在 院子里。等待他們的,除了灰蒙蒙的天空,只有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里,就是他們抗擊疫情的戰場! 此時,不知是誰說了一句: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醫療隊員們的心里明白了:我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就是中國力量! ——武漢,我們來了! 張抒揚的故事: 將中國醫學堅強力量的旗幟 牢牢插在抗疫主戰場 2020 年2月7日,張抒揚帶領北京協和醫院第二批國家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時,看到這么多患者等著病床,收入院的病人又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饒是身經百戰的協和專家們也生出 “招架不住”的無力之感。 此前,21 人的首批協和醫療隊員已經在新改建并立即投入使用的重癥加強病房里“扛”了 48 小時。當晚 7 點,142 人的大部隊就開始分房間、開展集訓,而**班接班的醫護人員此時已趕往醫院,于當晚 9 點正式上崗。 “到武漢之后,我們首要的任務是讓大家從*初的混亂狀態走向有序的工作。”張抒揚說,“這樣一支多學科的團隊要形成合力,不是靠個人,是靠集體的智慧。” 從建立核心組,到建立三級查房制度和工作清單管理方法,從“到病人床旁”,到“包床到人、包床到組”,把“三基三嚴”做到位,在張抒揚的帶領下,協和醫療隊將中國醫學堅強力量的旗幟牢牢插在了抗疫主戰場。 “能用的辦法都上!”在張抒揚的靠前指揮下,醫療隊員把所有治療手段關口前移,強化整體醫療、整體護理,醫護配合以及相互補臺,全力保障病人多器官、多系統的功能支持和對 癥治療,為病人免疫力的恢復和病情的逆轉爭取時間和機會。 經過醫療隊員的艱苦努力,重癥加強病房里的救治情況發生積極向好變化,越來越多的危重癥患者成功拔管并轉到普通病房。 3 月 17 日上午 8 點,張抒揚坐上班車,與隊員們一起向醫院出發。在車上,她依然如慈母一般,一邊囑咐隊員們要穿暖和,注意防護不放松,一邊仔細檢查和整理每個隊員的行裝。 9 點,張抒揚主持重癥加強病房每日早交班。她和嚴曉偉、李太生、劉正印、周翔、秦巖等專家一起,仔細傾聽二線值班醫生對夜班情況及各醫療組長對本組病人的詳細匯報,以臨床醫生的敏銳洞察力,不時打斷匯報,對每一條蛛絲馬跡深究到底。對于每個病人的治療過程,她不僅了然于胸,還和大家一起分析評價治療效果及調整治療方案。當說到一位患者因為考慮災難性抗磷脂綜合征在進行血漿置換治療,張抒揚仔細核對血漿置換治療后每一個抗體指標和臨床癥狀的變化;當說到一位患者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而臨床沒有出血表現,她敏銳地指出一定要進行骨髓穿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變化;當說到一位患者進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她立刻提醒注意避免低體溫…… 10 點,在完成早交班后,張抒揚和專家們一起穿好防護用品,進入“紅區”查房。在床旁,她不僅仔細聽取主管醫生、醫療組長的匯報,而且一定要親身為病人查體,查看呼吸機參數、生命體征、患者化驗、醫囑后才對病人的治療發表意見。對于神志尚可的患者,她一定會多留一留,與他說說話,用溫柔而堅定的聲音反復鼓勵患者:“你真棒!你會好 起來的!你的家人都在等你回家!” “回家”,是一個具有神奇“藥力”的詞語,在沒有特效藥的時候,在醫學技術的盡頭,愛與留戀、安慰與鼓勵往往成為奮力一搏時*強大的生命力量。 查房結束,已是 2 個多小時過去了,張抒揚又同病房的醫生、護士深入交談,對大家的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她總是反復強調,要精準、全貌地了解新冠肺炎這種疾病,就要去到病人的床旁,盡量多地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了解病人對治療手段的反應,與病人零距離接觸。這既是對病人的一種人文關懷, 更是認識疾病尤為重要的過程。所以協和醫療隊要求,任何一名醫生和護士都要到“紅區”,到病人床旁,即使是昏迷的患者,在實施治療后也要大聲喊叫他、呼喚他,看他能不能聽到, 治療上有沒有好轉。“穿上了戰袍,就要多跟病人接觸,多救幾條命回來,這就是我們的主張。”張抒揚說道。 到了晚上8點,闔家歡樂的休憩時光,醫療隊核心組例會開始了。前線的核心組,是多學科診療模式(MDT),也是管理的 MDT。“核心組由21名成員組成,包括多學科的大專家、護士 長、臨時黨支部書記,以及檢驗人員和管理人員。每晚8點是雷 打不動的核心組例會時間,無論白天大家有多辛苦,到點準時開會。”張抒揚說。 發揮團隊的力量,采用民主集中制,對患者實施“一人一策”。當天查房時布置的治療方案,一天下來情況如何,還有哪些能做的,哪些辦法還能用上,大家充分進行討論后,立刻用電話與一線醫護人員進行對接,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病人啊,就像在走鋼絲繩,你拉他一把,他可能就回來了。” 在*困難的時候,面臨患者病亡率高的問題,核心組在討論 時不免時常痛苦,但是他們堅持不放棄,討論還有什么辦法能用上,這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靠前指揮,與病人零距離,書寫責任與擔當。3 月 17 日 這一天的“魔鬼”日程,是張抒揚在前線的寫照,也是每一位協和醫療隊員努力達成的目標。 醫療隊員是用生命守護生命,拼盡全力救治患者。我們做了對人民有益的事, 這就是我們人生*大的價值。我希望我們可以做一輩子的好事,一輩子做對人 民有益的事。 ——張抒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