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0630
- 條形碼:9787521730630 ; 978-7-5217-306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心理自助,對親密關系有向往及困惑的讀者愛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保持良好的親密關系? 暢銷書作家喬納·萊勒 用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講透愛這件事 愛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愛不會消失 當一切分崩離析,愛讓我們堅持下去
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深入的研究,系統地回顧了西方文學作品和社會思想中有關愛的演進歷史,科學地分析了情感的演進過程,揭示了形成良好關系的內在機制。 這本書中所說的愛并不局限于男女之間的愛情,親子之間,伴侶之間,朋友之間,愛是每天都無處不在的奇跡,卻常常被我們忽視。相較于帶來日常快樂的依戀關系,我們更愿意擁抱轉瞬即逝的情感;相較于一直都在身邊的愛,我們更容易沉迷于一見鐘情。但是,激情并不是愛。 我們雖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感動唏噓,但愛很不同尋常的特質卻是它對抗習慣的力量。作者萊勒說,愛并不建立在神秘的、熱血沸騰的激情中,而是需要對一系列能力長久的培養和提升,這種緩慢形成的愛,才更加迷人。我們遭遇逆境時的果敢沉著,或是脫離稚氣步入成熟的很終成功,無一不是我們愛別人和被愛的結果。 這本書集合了心理學和文學上的各種分析,研究了愛如何形成,如何塑造了我們,為什么我們離不開愛,我們如何在愛的旅程中,建立并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目錄
引 言 習慣化與持久的愛
**章 依戀關系:人們生活的動力
插 曲 癡戀的假象
第二章 愛與奉獻
第三章 婚姻計劃
插 曲 離婚
第四章 信仰的力量
插 曲 失愛
第五章 回憶:關于愛的故事
插 曲 愛的對立面
第六章 堅毅:如何讓愛持久
尾 聲 愛是無限的
參考文獻
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節選
人的一生中主要受兩個心理規律支配。這兩個心理規律相互對立。 **個心理規律是習慣化(habituation)。習慣化規律特別簡單:如果我們反復接觸一個刺激物,不管這個刺激物是什么,時間久了,都會漸漸忽視它,因為這個刺激物一直都在那兒,我們對它不再會有感覺,從而失去興趣。拿我們穿的內衣打個比方。我們天天都穿著內衣,但你會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正穿著內衣嗎?你會意識到自己正穿著內衣嗎?因為太習慣了,所以你感覺不到,也意識不到。內衣接觸到的是我們身體中*敏感的神經,但是這些神經發出的信號已經被我們忽視掉了。我們感覺不到也意識不到自己正穿著內衣。內衣像空氣,被我們無視了。 習慣化*重要的意義跟快樂有關。動物按指令行動會獲得獎賞,但習慣化規律意味著獎賞帶來的回應會越來越少。這就是**口巧克力蛋糕比第二口好吃,第三口不如第二口好吃的原因。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剛開始接觸到新電器、觸摸到新屏幕時會很興奮,但時間久了,就會對它熟視無睹,丟在角落里任它落滿灰塵。快樂總有一天會消失,隨之而來的是日常的無聊和漠然。 習慣化的力量無比強大。習慣化是唯一一個有神經系統的物種都有的心理特質,不管是果蠅還是人類,都具備這一特質。科學家仔細研究過海蛞蝓和癮君子的習慣化背后的生物學原理;經濟學家用習慣化來解釋過為什么金錢和幸福無關;習慣化的概念還被用來解釋為什么時裝會很快過時,為什么衣服還沒怎么穿就不再吸引人。習慣化不是現實生活的一個方面,從很多方面看,習慣化就是現實本身。我們天天都在追求轉瞬即逝的東西,追求短暫的欲望。 不過,習慣化并不會毀了一切。我們的人生還受第二個心理規律的支配,這個心理規律關乎什么會持久存在。在幻滅中,有些歡愉會一直存在。比如,我們發現喜悅不會消失,結識的人一直都那么有趣。我們怎么稱呼這些事嗎?我們說“我們愛它們”。 本書的主題如下:愛是唯一永恒的意義。愛是內衣的對立面,是巧克力蛋糕的對立面。愛不是快樂、激情或喜悅。更確切地說,如果快樂、激情和喜悅能夠持久存在,那么這些情感就都是愛。我們往往以感情深厚的程度來定義愛——愛是*深厚的那種情感。不過,愛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時間久了你才能感受得到,因為時間摧毀不了的,才是愛。 愛只是“永遠不會變老”的另一種說法。 下面這種關于愛的觀點很奇怪。在莎士比亞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愛被刻畫成*為奇妙的癡狂,一種狂喜,這種狂喜讓陷入愛情的年輕人沖動地說出世上*浪漫的話。這種強烈的情感體現出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多么神奇,神經系統傳導的能量有多強大。在這種情感支配下的人生注定是這么度過的:欣喜若狂、心醉神迷,戀愛的所有細節全都永遠生動地刻印在他的記憶回路中。陷入情網意味著,一個人終于知道其他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另一個人,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了。 莎士比亞不是**個寫愛情故事的人,他只是比別人會寫。所有著名的愛情故事的情節(從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到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都跟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基本情節差不多。愛情是帕里斯**次看到海倫時候的感覺,也是泰勒·斯威夫特總在唱的流行歌的主題。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不只是一個老套有趣的故事,相反,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幾乎解釋了所有關于愛情的科學研究。比如,進化生物學家解釋說,性激素的短暫上升產生了情感,男性因為性激素短暫上升才進入到情侶關系中。另外,神經科學家總結說,愛情帶來的快樂只是多巴胺大量分泌的結果,是神經傳導物質(即多巴胺)在突觸中停留時間太長造成的。(這沒什么神秘的,就是化學物質的作用。)*近對熱戀中的男女進行的腦掃描顯示,這些化學物質來源于幾個腦區,這幾個腦區都與之前談到的帶來愉悅感的享樂獎勵有關——吸毒和吃甜食都能讓人感到愉悅。科學家指出,愛只是情欲過盛的結果,愛帶來的愉悅感太強,以致影響了人的判斷能力。 可惜的是,這種觀點——“愛情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情”,是有問題的,它并不完整。這種觀點認為愛情是二元的:要么得到愛,要么失去愛。如果真是這樣,愛就顯得太簡單了。就好像我們只需愛上對方,然后什么都不做,愛就可以自然而然發展下去了。愛可沒有這么簡單。愛不是簡單地按“開始”鍵和“結束”鍵就可以,愛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點上,先前關于愛的科學研究的弊端就顯現了。這些研究無法解釋為什么愛會持久存在。依據這些研究,愛只是神經傳導的產物。畢竟,正如大家所知,產生愛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讓恨習慣化。化學物質解釋不了為什么愛會持久存在,也無法告訴我們愛如何持久存在。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只用羅密歐分泌荷爾蒙或朱麗葉腦核磁的結果來解釋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不夠的。這些科學結論很有趣。不過,有趣主要是因為它們只揭示了一部分真相,有些真相它們還揭示不了。(E.E.卡明斯曾寫道:“愛情的作用是建構未知。”)我在本書中會引用很多學者的學術研究,不過這些研究并沒有研究短暫分泌的化學物質。相反,本書引用的研究關注的是持久的愛和日常生活中的愛。有些研究盡管只是間接提到了這類話題,也被本書引用。這些研究多數是縱向研究,跟蹤研究人們的生活和愛。羅密歐遇到朱麗葉時,會吟詩作賦。他跟朱麗葉搭訕時用的是五步抑揚格的詩。雖然這看上去令人愉悅,但它不是現實中的生活。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會用詩歌搭訕愛人。 本書描寫的是真實的生活,并且嘗試詳細描述出愛需要付出的所有努力。本書不是回憶錄,也不是什么愛情指導手冊。本書是帶著我自己個人動機的研究,旨在幫助讀者了解支撐我的愛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在本書中描寫了愛持久存在這一點(即使身處艱難時刻,愛也在身邊),這并不是在總結抽象的事實,而是在告訴讀者我身上實際發生了什么。
愛的旅程:如何建立與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作者簡介
喬納·萊勒 《紐約客》《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撰稿人。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得過羅氏獎學金,曾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神經科學家埃里克·坎德爾(Eric Kandel)的實驗室工作。《科學美國人》“大腦物質”(Mind Matter)博客的編輯,他的博客“前額皮層”(Frontal Cortex)得到很高的贊譽。曾出版《如何做出正確決定》,萊勒總是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把尖端的科學和心理學發現講述得生動形象、淋漓盡致。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