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315028
- 條形碼:9787521315028 ; 978-7-5213-150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學生,研究生,大學老師《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從詩學范疇將“現代感傷”作為與“古典感傷”相對應的詩學概念進行研究,重點探討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的理論淵源、理論構建、敘事機制、美學流變以及美學形態等問題。借助這些命題縱向探討中國現代文學逐漸由感傷走向悲劇的美學發展歷程,橫向探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個人主義精神由興盛到衰落的變化,力圖呈現中國現代作家在個人主義精神基礎之上對于文學藝術審美獨立性的曲折探索過程。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 內容簡介
全書章是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淵源,第二章是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構建問題,第三章是中國感傷詩學敘事傳統的現代轉型,第四章是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審美流變,第五章是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三種美學形態。這五章中,“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都體現得不充分,對“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問題”的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當然,在具體的論析和闡釋中,有著相對充分的體現。在這里直陳問題,目的是引起著者的注意,在以后的學術研究中,應該緊緊圍繞著論題來建構邏輯提綱。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 目錄
緒 論
一、研究問題及研究現狀
二、研究范圍及研究對象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章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淵源
**節 中國古典抒情詩學中的感傷傳統
一、“詩緣真情”:以情感為本體的古典抒情詩學
二、“詩可以怨”:作為感傷命題的古典抒情詩論
第二節 域外悲劇美學與中國現代悲劇意識
一、中國現代悲劇意識的緣起與形成:王國維與叔本華
二、中國現代悲劇意識的深化與發展:魯迅與尼采
三、現代悲劇意識的形成與古典感傷的現代性轉變
第三節 域外感傷思潮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一、歐洲感傷、浪漫主義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二、歐洲頹廢、唯美主義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三、日本自然主義、唯美主義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第二章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構建問題
**節 晚清至五四:古典抒情詩學的現代性轉變
一、龔自珍:“尊情”說與存在哀感
二、梁啟超:“文學救國論”與“情感中心論”
三、“五四”初期:“詩言志”論的改造與“抒情傳統”的重新闡釋
第二節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建構.
一、郁達夫現代感傷詩學構建的四個命題
二、郁達夫現代感傷詩學的呼應與回響
三、“文藝是苦悶的象征”:中國現代感傷詩學構建的延展與深化
第三節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批判與反思
一、新古典主義與感傷:新月派批評與感傷主義
二、理性主義與感傷:京派批評與感傷主義
三、時代與感傷:左翼批評與感傷主義
四、政治感傷與情緒感傷:袁可嘉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反思
第三章 中國感傷敘事的現代轉型
**節 “詩騷”傳統與現代感傷敘事的詩化傾向
一、以詩入文:古典敘事文學中的詩詞傳統
二、以詩敘情:晚清言情文學中的詩詞唱和
三、以詩化文:現代感傷敘事中的詩意與情調
第二節 西方現代敘事機制與中國感傷敘事的現代轉型
一、感傷敘事時間的現代轉型
二、感傷敘事視角的現代轉型
三、感傷敘事結構的現代轉型
第四章 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審美流變
**節 晚清至五四:世紀末的感傷
一、晚清寫情小說中的時代悲歡
二、林紓與民初言情小說中的感傷情調
三、蘇曼殊與哀情小說中的浪漫感傷
第二節 新文學**個十年:啟蒙與感傷
一、浪漫主義文學中的自我感傷
二、現實主義文學中的感時憂國
三、現代女性文學中的感時傷懷
第三節 新文學第二個十年:現代性反思與感傷
一、左翼文學中的革命感傷
二、京派文學中的鄉土感傷
三、海派文學中的都市感傷
第五章 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三種美學形態
**節 革命敘事中的浪漫感傷
一、瞿秋白:紅色抒情中的“興”與“怨”
二、蔣光慈:革命加戀愛敘事中的情感表達
三、丁玲:革命主題書寫中的個體意識
第二節 鄉土敘事中的哀挽感傷
一、魯迅:“五四”啟蒙鄉土敘事中的悲劇性感傷
二、沈從文:京派鄉土敘事中的挽歌情懷
三、蕭紅:東北流亡作家的感傷性鄉土記憶
第三節 海派都市敘事中的頹廢感傷
一、《海上花列傳》:世紀末都市敘事中的頹廢美學
二、施蟄存:徘徊于古典感傷與現代頹廢之間的都市敘事
三、穆時英:由古典感傷走向現代頹廢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 節選
三、現代悲劇意識的形成與古典感傷的現代性轉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循環往復的歷史觀、忠孝節義的倫理觀、內圣外王的人生觀和溫柔敦厚的美學觀的影響,中國人普遍追求一種人與現實秩序的“和合”狀態,這導致了我們缺乏西方悲劇中的那種悲劇精神。在西方的悲劇中,常常表現出一種個體與群體的對立,其悲劇意識建立在通過否定現實來實現對理想的肯定,個體出于維護和發展自我意識和個體利益,常常主動挑起和現實秩序的沖突與碰撞,而悲劇正是發生在這種碰撞所導致的毀滅性結局中。這種毀滅破壞了原有的和諧與平衡,個體也在這種注定失敗的反抗中表現出一種崇高的悲劇感,西方悲劇的代表人物如俄狄浦斯、哈姆雷特、浮士德等都屬于這一類“有意義的個體”。同西方悲劇中“有意義的個體”相比,中國傳統文化以從屬性、集體性的群體性主體來取代極端個體化的主體,以世俗化的宗法倫理來取代抽象化的絕對秩序,這種機制導致了中國文化體系中不存在西方式的悲劇精神,而只能形成一種帶有相對性和調和性的悲劇意識,具體表現為:“悲劇品位的世俗性,悲劇情感的中和性,悲劇結局的圓滿性”。關于中西悲劇性的不同,王富仁先生在《悲劇意識和悲劇精神》一文中有過詳細的闡述。他指出所謂的“悲劇精神”,是一種“悲哀與力量的混成感覺”。,這種感覺建立在人的獨立性和獨立意志上,這種出于自然本能的獨立性和獨立意志決定了人將永遠反抗宇宙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威脅。但是在宇宙與自然面前,人類始終處于弱者的位置,這意味著人的反抗永遠沒有取得勝利的一天。然而正是在這種無望、充滿悲劇性的反抗中,人的主體性力量得以顯現出來,“人在這反抗中才表現著自己的獨立性,表現著自己的獨立意志,表現著自己主體性的力量。顯而易見,這就是貫穿在悲劇中的悲劇精神”。。這種悲劇精神正是西方悲劇的精神內核所在,西方的悲劇英雄永遠都在進行著無望的反抗,直至毀滅也從未妥協讓步,為人類盜取火種而受到宙斯懲罰的普羅米修斯可以看作是其中*富標志性的悲劇人物。和西方悲劇相比,中國文化中的悲劇意識同樣建立在人與自然、宇宙、世界的悲劇性分裂和對立的認識中,但是和西方悲劇中明知無望卻仍然反抗的悲劇精神不同,中國悲劇意識的底色是悲哀。這種悲哀決定了中國文化通過建立一種新的文化體系來調和人類悲劇性的解決方式,這套文化體系就是以儒學為核心的樂感文化。樂感文化通過抑制人的欲望和激情阻礙了悲劇精神的誕生,在這套文化體系中,儒家學派為人設計了實現自我理想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這種非個人主義的義務型人格成為中國倫理文化體系的核心所在。建立在這種文化體制中的中國悲劇意識注定了其永遠無法企及西方悲劇對于人類命運的形而上思考領域,而僅僅局限于一種受動式、日常化的思維邏輯,具體表現為理想追求過程中的不得志、被遺棄或是蒙冤受屈等。總體來說,在中國古典的悲劇意識中,不存在一種超越于現存秩序或現實關系的理想,也沒有對現有格局的破壞性改變,而更多表現為一種想要恢復個體與整體格局和諧關系的彌合性努力,并以此來調和日常矛盾。在中國文化中,屈原可以看作是這種悲劇意識的典型代表,“它一方面暴露了個體被整體所誤解、排斥而造成的悲劇性現實,另一方面又通過個體對這一整體矢志不渝、至死無悔的忠誠和信念來進行彌合”。……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 作者簡介
劉利平,文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及中西文論的比較研究。在《小說評論》,《蘭州學刊》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核心刊物及省級刊物發表論文十數篇;主持并多次參與國家、教育部及省級人文社科項目。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