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一曲千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304
- 條形碼:9787519504304 ; 978-7-5195-0430-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曲千年 本書特色
本書以詩、詞作為主線,向讀者介紹詞人、詩人的生平和歷史事件。
一曲千年 內容簡介
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李白說“行路難,行路難,在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讀詩如喝酒,詩愈厚酒愈醇,會醉會疼會黯然銷魂的抽泣也會撕心裂肺的痛哭。當我們無所適從,在黑暗中摸索前進時,我們的先人用千百年來凝練的詞句鼓勵我們,不要停下腳步,應勇往直前。本書以詩、詞作為主線,向讀者介紹詞人、詩人的生平和歷史事件。
一曲千年 目錄
卿本佳人/00
詩骨記/0
浩然正氣/0
如是我聞/0
黃河遠上/0
一片冰心/0
天下誰人不識君/0
平沙萬里/0
走近杜甫/0
一城煙雨念蘇州/0
詩壇殉道者/0
李賀是匹馬/0
師者韓愈/
曲終人不散/
夜雪千年/
春江花月夜/
那一夜的風情/
酷吏李紳/
曾經滄海/
詩魔記/
孤獨釣客/
詩豪記/
天涯逐客/
隱痛/
羅隱的鋒芒/
末世書生/
不死項羽/
建安離殤記/
魏晉時期的自由和癲狂/
紅顏逝水/
花樣美男/
蘭亭前后/
蘇小小記/
楊廣遇見隋煬帝/
燕子樓記/
使徒龐勛/
南唐遺恨/
大宋浪子/
滕子京記/
方臘傳說/
陳圓圓記/
一曲千年 節選
長安古意00長安古意〖1〗(一)萬事已休可死矣人生中*無奈的事情,就是一出生就知道終究會死掉。死,可怕嗎?大抵不是的。屈原站在汨羅江岸邊時,項羽把劍橫在脖子上時,文天祥被押赴刑場時,甚至方孝孺被告知屠其十族時,他們會害怕嗎?會嗎?也許他們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應該會怎樣死掉。他們是不會怕的,*多是有些許的遺憾。屈原會遙望楚國,項羽會環顧跟隨自己征戰南北的江東子弟,文天祥的心應該還會在零丁洋中隨波浮沉,至于方孝孺,恐怕會閉上眼睛嘆息。他們知道自己應該這樣死,因為他們是這樣活的。如果我們不能認真地為自己找一種死法,或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地活過。證圣元年(695年)某日,當洛陽城內明堂的大火把武則天佛像燒為灰燼時,千里之外的太白山下,身心俱疲的盧照鄰正手拄拐杖走出活死人墓,一步一挨地走向潁水。從朝露悠悠到夕陽漫漫,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是蜀地還是長安?是洛陽還是范陽?是武則天還是武三思?或許他只是想死而已——這個世界早已經與他無關,這一天他終于等到了。投水自盡這種死法肯定不是他想要的,卻是他所能選擇的*驚世駭俗的死法。他如此認真地選擇這樣的死,正因為他曾經如此這樣認真地活。驚世駭俗,他哪一刻不曾驚世駭俗?范陽盧氏,門第輝煌。盧照鄰雖未如王勃、駱賓王等博得“神童”稱號,但其天資聰穎,絕不在任何人之下。18歲遇鄧王李元裕,被其視為司馬相如再世。40歲由蜀地前往洛陽,途中過長安而賦古意,恣肆汪洋五百余字,成為后世學詩者的教科書,楊炯謂其“人間才杰”。后因詩得罪武三思,命運急轉直下。牢獄之災,誤服丹藥,人杰竟成廢人。盧照鄰成了廢人。再也沒有“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再也不能“獨舞依磐石,群飛動輕浪”,再也不敢“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他就是一個廢人,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廢人。廢人又如何?他還是要驚世駭俗的。于是,在太白山中,他督造墓穴,時常入臥,過上了活死人的生活。他原本是應該死在疆場的,為國殺敵,就像他的好朋友楊炯所寫的那樣“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他原本也是應該死得更壯烈一些,如駱賓王一般與武則天轟轟烈烈地大干一場。王勃?他一定是嘲笑過王勃的死亡方式。落水被嚇死,想想都可笑,這怎么配得上他們“初唐四杰”的名號?無所謂了,反正他們幾個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或許當他*后回望人世時,會默然一笑,心里說“我還是活過了你們啊,‘四杰’,呵呵,‘四杰’,就讓我為‘四杰’畫上句號吧!”這個句號盡管不完美,但他已經盡力了——活得像個樣子,死得具有儀式感。(二)蜀道之難,騙人的什么是才子該做的事情?打打殺殺固然威猛,但畢竟太煞風景。孔夫子都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才子嘛,自然要游山玩水,玩累了寫寫詩,抒發一下感情;然后召美女在側,紅袖添香,才子佳人,逍遙快活;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宴會應酬,蘭亭集會或旗亭畫壁,名曰附庸風雅,其實不過是個場面。除此,才子還有一個標配——風流韻事!就像魚玄機之于溫庭筠,云英之于羅隱,小蠻之于白居易——沒有一兩個紅塵知己,算哪門子真名士!盧照鄰在蜀地算是過上了才子的生活。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還是太膽小了些。“細雨騎驢入劍門”,陸游干嗎搞得自己這么狼狽?“一鳥自北燕,飛來向西蜀。”盧照鄰就是這么瀟灑,一路游山玩水,優哉游哉地來到了蜀地。對于好友的擔心,他笑道: “御宿花初滿,章臺柳向飛。如何正此日,還望昔多違。”什么意思呢?我好著呢,你們多慮了。在蜀地他過得有多好呢?蜀地有美景,巫山有神女。盧照鄰登上巫山,看巫山的云,想云中的神女,作詩曰: “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雰。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云。”一個“徒”字充滿淡淡的遺憾。后來李白也來看這巫山云,也想到了云中的神女,感嘆道:“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重要的還是后面兩句,“荒淫竟淪替。樵牧徒悲哀。”李白很少這么罵人的,他不能搶杜甫的飯碗,但是他罵了。李隆基,你聽見了嗎?李白很生氣啊!杜甫也曾在此駐足,但他看到的不是什么巫山云,而是“巫山巫峽氣蕭森”。唉,老杜什么時候都那么嚴肅,不過還好,這次他沒有罵人,只是想家了。“若有人兮山之曲,駕青虬兮乘白鹿,往從之游愿心足。”盧照鄰是心滿意足的。蜀地有美酒,高朋可滿座。在益州,裴錄事請他喝酒,酒酣之際,盧照鄰想起了朋友,詩意大發,歌曰: “長歌欲對酒,危坐遂停弦。停弦變霜露,對酒懷朋故。”在綿州,官員聚會,盧才子當然要以詩助興,“尊酒方無地,聯綣喜暫攀”。“攀”,不知道誰“攀”誰呢。在古時做官,哪能少得了酒呢,當然更少不了“攀”!你攀我,我攀他,他再攀他,這么一來不就成了“網”嗎?不入“網”,咋升官呀?蜀地有美女,身輕如飛燕。在一首題為《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的詩中,盧照鄰寫道: “江南飛暮雨,梁上下輕塵。”這女子猶如江南暮雨一般溫柔,宛若梁上落塵一般飄然。這么美好的女子,怎么辦?“高車勿遽返,長袖欲相親”啊!在蜀地,盧照鄰樂不思長安。臨別時,他還“一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盧照鄰啊盧照鄰,你可知道,你的青春歲月在你揮別“風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時,就已經“戲鳧分斷岸”了。或許老天只是覺得你的一生實在太過苦澀,所以才給了你蜀中這一段歡愉的時光。珍惜,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上天就會把一切都戛然而止。一句再見,轉身可能就成過往;一個轉身,再見可能已是來世。(三)長安路漫漫,古意歌幽幽“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蝶戲綠苔前,鶯歌白云上。”從益州出發時,盧照鄰的心情還是相當不錯的。有了益州的經歷,一旦歸來,官升一級是極自然的事。更何況盧照鄰的才華已經名滿長安。至陳倉時,他遙望長安,躊躇滿志,“霧斂長安樹,云歸仙帝鄉”,“今朝好風色,延瞰極天莊”;在晚渡灞橋時,他還是“我行背城風,驅馬獨悠悠”,“草變黃山曲,花飛清渭流”。唾手可得的幸福感,讓盧照鄰忘記了一路的疲勞。他或許早就約定了今日與誰痛飲、明日與誰狂歌,甚至已經擬好了謝恩帖。長安一過就是洛陽啊!也許就在入長安城的那天晚上,當客人散去,酒意微醺的盧照鄰漫步長安古道。過南市,販夫走卒,熙熙攘攘;穿北街,秦樓楚館,歌舞升平;經東區,豪門大院,夜夜笙歌;路西郊,漢家宮闕,滄海桑田。當月升,當風來,當霧起,當酒意、歌聲、詩情、豪氣彌漫而來,盧照鄰腦海中劃過一道閃電,他瘋癲一般狂奔到客棧,萬千思緒成一篇,《長安古意》一氣呵成。《長安古意》有多好?據說古人有把自己喜歡的詩收集起來做成卡片放在口袋里的癖好。寫詩時,一旦思緒困頓,就立即拿出來翻一翻,與我們遇見生字查字典差不多,然后看能否找到合適的詞句或意象借來一用。所以,黃鶴樓出詩,巫山出詩,金陵城出詩,洞庭湖也出詩,大概就有這個原因。《長安古意》應該就是古代學詩或寫詩者**的小卡片。“百尺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這個“爭”字很傳神,于是白居易就拿來用了,而且把意境也直接拿來了,便有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這句感覺比較眼熟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僅如此,白大詩人的《長恨歌》與“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更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這一頗為香艷的句子,經過杜甫之手,又有了另一番風情:“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這句詩讀來令人頗有感觸。在劉希夷點石成金之下,寫出了賠上自己性命的千古佳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所謂得意之作,不過如此。只是盧照鄰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得意”竟然惹惱了洛陽城里的一位貴人——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他們果然是姓“武”的,與文人還真是坐不到一個席上去。武攸宜干掉了陳子昂,武三思盯上了盧照鄰。“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對于《長安古意》中的這幾句詩,武三思在三思之后忽然覺得是沖自己來的。何也?武三思與上官婉兒以及韋后那些故事,就算盧照鄰知道,也不敢招搖于詩中。他又不傻,干嗎去戳當朝宰相的脊梁骨?小人長戚戚,心虛耳!武本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得不到的終究才是*好的。駱賓王指著鼻子罵他們武家,武則天還怪罪宰相把這么好的人才逼跑了。而盧照鄰這幾句被捕風捉影的詩,卻斷了他的路——不僅僅是仕途之路,更是生路。長安一過是洛陽,洛陽城里有大牢。(四)不入大牢,枉稱才子,難成詩人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司馬遷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辱而作《史記》以來,才子入獄,甚至棄市,屢見不鮮。嵇康入獄而《廣陵》生,太白入獄而詩情盛,東坡入獄而詞情豪。詩家不幸詩壇幸,不入大牢無好詩。在盧照鄰之前,駱賓王已經住過大牢,那首《在獄詠蟬》想必盧照鄰是讀過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哪間牢房里還缺少屈死鬼啊?!出獄之后,駱賓王來到徐州,悲憤之下,發出了“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千古一問。在他之后,王勃也住進了大牢。從大牢出來,王勃南下,經滕王閣逢盛會,才有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嗚呼,“初唐四杰”,三人死于水,三人入大牢,唯一沒有入大牢的楊炯也只是距大牢一步之遙,時也,命也?盧照鄰在牢里,恐怕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駱賓王。他們曾有詩作唱和,又都是含冤入獄。當牢房外,蟬唱傳來,怎能不傷情?高情臨爽月,急響送秋風。獨有危冠意,還將衰鬢同。這首《含風蟬》用“同”字收尾,充滿同呼吸共命運的意味,蓋境遇同、心意同、感慨同而已。這種感情在《獄中學騷體》一詩中,化作杜鵑啼血般的憤恨悲愴,化作深谷美人般的無奈哀吟,每每讀之,心亦痛之。夫何秋夜之無情兮,皎皛悠悠而太長。美妙的秋月之夜,本該對酒當歌,但太過漫長了。南唐李后主也曾嘆道“春花秋月何時了”。事情什么時候才是終結?他無語問蒼天。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將。這句源于《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可是他的“王子”又在哪里?盧照鄰懷著滿腔熱血,由長安來到洛陽。他渴望自己的一片真誠和絕世才華能換來君上的賞賜,能換得一份美好的前程,能成為家族的榮耀,可現在自己竟然鋃鐺入獄。此前種種,多么諷刺!“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林已暮兮鳥群飛,重門掩兮人徑稀。萬族皆有所托兮,蹇獨淹留而不歸。上天,你何其不公!我盧照鄰可曾有愧于你?現在我成了孤魂野鬼,你滿意了嗎?*易不過回家,*難亦是——是啊,他該回家了。(五)一身真偽有誰知老師孫思邈的離世很可能絕了盧照鄰在人世的*后一絲念想,在與親人、朋友交代完后,他毅然決然走地向潁水。四杰中,王勃豪氣干云,但往往愛出風頭,易遭人嫉妒算計;駱賓王狂傲不羈,鶴立雞群,易走極端;楊炯干練耿直,難免嚴肅;唯獨盧照鄰*知人事、*近人情,謹小慎微。但偏偏他也難逃劫數,怎能不讓我等感嘆!四杰中,世人又常以王勃為首,蓋云“王楊盧駱”,但楊炯直言:“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或許在楊炯這個耿直的漢子心里,盧照鄰才是大哥。但無論如何排位,詩圣杜甫一句“不廢江河萬古流”,已成定論。“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若能年年如此,誰愿意顛沛流離?是為記。卿本佳人卿本佳人繁星如沙,我們就像數星星的孩子,雖然妄想把每一顆星星都數一遍,但到頭來還是迷夢一場。我們能看見的星星始終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那些離我們遠遠的,連它們的光我們都看不見,就算在某個瞬間看見了化為流星的它們,也只能任由它們離去,哀嘆它們剎那的芳華。當我們打開史書,一個個光輝的名字燦若星河。我們迷戀于他們的故事,對于他們的英雄事跡、絕世風采、風流韻事或者錦繡文章,亦耳熟能詳、可娓娓道來。但還有一些人,他們猶如看不見的星星,隱藏在歷史的角落中,不經意間闖入我們眼中,盡管我們對其一些行徑心生厭惡,卻也不得不為他們的才華而驚嘆,甚至產生同情或憐憫之心,發出“卿本佳人”的嘆息。比如秦檜、阮大鋮,比如錢謙益、周作人,比如本篇要談論的宋之問……孔門弟子七十二,賢者幾人?天下讀書人多如牛毛,賢者幾人?為帝王將相做家譜的史冊中賢者又有幾人?我從來不屑于大義凜然或義正詞嚴地在道德上指責任何人,我自己也只是做些紙上談兵的事情。我也從來不屑于故作高深或驚世駭俗地為人翻案,我自己也只能做個旁觀者。故事都是前人寫好的,后人所謂的精彩不過是裱糊匠般的揚揚自得,偶作癡人語,亦不過是多浪費幾滴眼淚而已。(一)傾城與傾國,才子難再得宋之問有多優秀?在新舊《唐書》中,“神童”二字隨處可見。對于宋之問,史書中卻沒有使用這兩個字,大概是他已經超出了“神童”的境界。《新唐書》曰“(之問)偉儀貌,雄于辯”,《舊唐書》曰“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什么意思呢?宋之問儀表堂堂,能言善辯,且不到20歲就已經非常出名了,其作五言詩更為天下**。史書沒有夸張。宋之問19歲中進士,魚躍龍門;20歲以文臣侍武后,頗受恩寵;后上官婉兒評詩,其作力壓沈佺期而稱雄;攀附太平公主,為入幕之賓;34歲時宋之問已經官居五品。挖空心思往上爬的宋之問也把自身資源利用到了極致。宋之問的顏值就是資源,“偉儀貌”這三個字可不是說說而已。此時武后身邊已經有了張易之兄弟,宋之問諂媚于張易之甚至為其提尿壺并妄想由此搭上武則天的線,但張易之也是吃青春飯的,怎么會給他搶自己飯碗的機會?宋之問眼見此路不通,便毫不猶豫地扎進了太平公主的府邸。駙馬薛紹去世后,太平公主獨守閨房。宋之問瞄準時機,投懷送抱,作文曰: “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作詩云: “青門路接鳳凰臺,素浐宸游龍騎來。澗草自迎香輦合,巖花應待御筵開……此日侍臣將石去,共歡明主賜金回。”太平公主本就不是省油的燈,又處處學武后,面對宋之問的攻勢,她很快半推半就,一拍即合。宋之問的才華也是資源,其五言詩無人出其右,也絕非虛言。他把這才華都用到了武后身上。“六飛回玉輦,雙樹謁金仙。瑞鳥呈書字,神龍吐浴泉。”武則天儼然大羅金仙。“御氣鵬霄近,升高鳳野開。天歌將梵樂,空里共裴回。”武則天又化身佛祖。“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武則天也成了比肩高祖太宗的一代明君。誰不喜歡聽好話呢?尤其是武則天這樣亟須被認可的政治家。她太需要一幫御用文人為其吹捧了!陳子昂不聽話,那就趕回老家,甚至殺掉;盧照鄰不聽話,那就關進大牢。總之,會有人聽話的。宋之問這個“傾國傾城”的大才子充分展示了自己天才的眼光,用顏值擺平太平公主,用才華征服武后,權力富貴自然也就唾手可得了。我無數次想過,宋之問有沒有可能成為大唐的另一個陳子昂。他是有機會的,甚至有很多機會。只是他不喜歡幽州臺的凄涼與孤獨,他已經習慣了鳳凰臺的繁華與喧鬧。所以,陳子昂向左,他向右。0(二)名利浮云遮望眼,捷徑有無生死中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人走慣了捷徑,是很難再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的。他眼里、心里都只有兩個字:名利。能蒙住人心的從來不是豬油,更何況宋之問還有一顆慧心?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聯合王同皎等人,誅殺張易之,逼武則天退位,迎立太子李顯為帝,史稱“神龍政變”。李顯繼位后,對依附于張易之等人的宋之問(包括杜審言)并沒有痛下殺手,只是予以貶黜。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對于宋之問來說無疑是一次機會,一次自我救贖的機會。如果他能反思、能悔過、能回頭,仍是金不換。李顯性格懦弱,又驚嚇過度,有點神經兮兮的,他沒有時間去過問宋之問這攤子爛事。當時太平公主專權,誰又真能拿她的老相好宋之問開刀?更何況他已經赫赫聲名在外,一個有如此名氣的文人想投效朝廷還不簡單,不過是多寫幾首歌功頌德的詩罷了。宋之問可沒有想這些。“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走到湖北黃梅,宋之問以“逐臣”自居,臨江遠望,哀嘆看不見洛陽。但他從沒有想過因何被逐。他心里放不下的也不是什么明主,而是洛陽的名利場。“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從洛陽到瀧州,行程幾千里,宋之問也曾多次駐足北望,望洛陽,望家鄉。我想,對家鄉的思念有可能是他心里*真誠的一面。但僅此而已。“微路從此深,我來限于役。惆悵情未已,群峰暗將夕。”已經到崖口了,他也只是感嘆路上艱辛,感嘆自己戴罪之身無心風景。自始至終他都沒有一絲反思,更別說后悔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圣人語宋之問應是讀過的,但讀哪里去了呢?……
一曲千年 作者簡介
張東曉 1983年生,河南省平輿人,現定居于北京。文章散見于《散文百家》《散文選刊》等報刊雜志及網絡平臺。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