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舊時書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983861
- 條形碼:9787543983861 ; 978-7-5439-838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舊時書事 本書特色
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里集中了全國*早、*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攝影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里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19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繁華、*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并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并駕齊驅,躋身于**性大都市之列。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間,學界思想大解放,圖檔文獻大開發,晚清至民國期間發行的書刊雜志,已經或即將影印出版的有10萬種左右,這些文獻以往很多沉睡于書庫,大規模出版以后,極大地推進了學術研究。根據資料文獻的收藏和學界研究利用的現狀來看,目前**未被整理開發的大宗文獻,就是晚清民國間出版的報紙。從晚清到民國的各種報紙上,刊登有大量回憶敘述以往種種的文章,由于作者是當時人,所寫均為當時事,親歷親見親聞,保證了文章的可靠性,并因而具有新鮮的語境以及豐富的細節,堪稱研究近代中國的**手文獻。由于以往查找報紙資料的極大不便,這些文獻大都湮沒于報海當中,長期無法受到應有的重視。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這些被遮蔽了一個多世紀、以近代中國*大城市上海為中心的珍貴文獻。 本叢書的價值為:首先,所收文獻均為當年刊登報紙的原始文章,此為**結集出版,可謂重新出土,具有既嚴謹又新鮮的文獻意義。 其次,編者精心整理,視情分類,一些名家專欄,將整本出版,眾多佚名者的相關文章,也將按類分編,分別出版,以方便使用者。再者,所有結集出版的文獻,都將配備和文字嚴密相符的原始圖片,真正做到圖文并茂,圖文互證,使之具有史學意義上的引證價值。 這些百年前文獻的重新浮出水面,不但將使專業研究者汲取眾多新鮮史料,打開視野,大獲收益;而且廣大普通讀者也將從中了解眾多知識,心結頓開,獲得閱讀的快感。
舊時書事 內容簡介
從晚清到民國的各種報紙上,刊登有大量回憶敘述以往種種的文章,由于作者是當時人,所寫均為當時事,親歷親見親聞,保證了文章的可靠性,并因而具有新鮮的語境以及豐富的細節,堪稱研究近代中國的手文獻。由于以往查找報紙資料的極大不便,這些文獻大都湮沒于報海當中,長期無法受到應有的重視。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這些被遮蔽了一個多世紀、以近代中國城市上海為中心的珍貴文獻。對于書主人的觀察(張慧劍)、巴黎的春天(邵洵美)、關于買書的零零碎碎(楞定)、買舊書(施蟄存)、買書者言(郁達夫)、讀《毀滅》大眾本(林翼之)、買書(朱自清)、買書(阿英)、海上買書記(阿英)、買舊書的藝術(容)、舊書(勞心)等。
舊時書事 目錄
舊時書事 節選
自朱雀路過白下路而北,舊名花牌樓(明藍國公府大門,建筑富麗,后雖以罪毀,仍存是名)。今日太平路,乃戰前新書業薈聚之區,中華商務之赭垣黔壁,觸目生愁。自物資困窘,紙貴如金,營出版業者,誰復肯收買稿件,刊行新籍,且撰著者風流云散,即欲從事鉛槧,亦有大雅不作之嘆。職是之故,新刊圖籍,價目日新月異,黠者咸劃去書籍版權頁之價目,而隨意易以欲得之數,使購者參酌無從,啼笑皆非。 太平路*南路東日萃文,肇興于狀元境,亦老肆也,藏書頗有佳本,惜不甚示人,其陳于門面櫥窗者,舉為下乘,余買書于此店甚多,都不復記憶。去冬歲暮,天末游子,方有莼鱸之思,忽其主事者袁某人,日有袁氏《仿裴刻文選》部,精好如新。適余于數日前在奠愁路冷攤得同書首二卷殘本兩冊,一存目錄及李善表,一存卷一班賦,而書頂有廣運之寶,方山(薛應旗)、董其昌、王世貞諸印,既以常識審之,證為贗鼎,又以其不全也,置之塵封中而已。今聞有全書,不禁怦然心動,乃索至八百元,猶假歲尾需款為詞,介之某校,出至六百,袁堅持非七百不可,北中某估,與余稔,日可市之,不吃虧也。余摒擋米鹽度歲之資而強留之,始知為張氏愛日吟廬故物,凡三十一冊,每冊二卷,目錄一卷,雖經裝裱,紙墨尚新,因念明刊佳槧,近亦不可多得,如此書戰前不過二百元,絕非可寶,今則詫為罕遘。后此書終以原價為平佶竄去,至今惜之。他若明刻《文章正宗》之類,平平無奇,而索值極高,殊可恚恨。余曾入其內室,則見明復宋小字本《御覽》,商務初印《古逸》及《續古逸》叢書,皆精佳,惟一時無出手之意,遂不能與之談。尤可笑者,某日天雪,以清末劣刊《金瓶梅》來,索至二百金,余察其離奇古怪之圖畫,訛奪百出之字體,咄而返之。 昨讀周越然先生在《中華日報》所記買此書之故實,不覺亦啞然有同感也。萃文之北日慶福,肆尤古,主人深居不肯出,雖知藏書不少,而未能問津。今秋陳髯玄教授全部藏書出售,此肆獨獲其精者,秘不告人,留待善值,欺人孺子,誠惡儈矣。 慶福對面日文庫,林姓,揚州產,亂后營此小肆,以出租小說糊口,亦稍稍買舊刊及西書,曾以三十元買《熱河志》而以五百金鬻之,堪稱能手。余見其肆多有國立北平圖書館西文藏書,殆變中南徙流落于此者,滋可嘆息! 狀元境僅存之書坊,自東而西,曰幼海、文海,皆揚州籍。幼海索價,胡天胡地,奠測指歸,又恒開恒閉,在存亡之間。文海地勢較沖要,客歲余買其龍蟠里圖書館藏本不少。 龍蟠里者,陶文毅公辦惜陰書院之地,前臨烏龍潭,右倚清涼山,管異之所記盔山即此,故又稱盔山精舍。端午橋在兩江任時,買丁氏八千卷樓舊藏,遂擴為江南圖書館,藏書為東南冠。商務印《四部叢刊》,佳本多取諸此,既成而隱其圖記藏者,至今館人詬焉。戰前由柳詒征翁主持,編刊目錄,影印刊孤本,盛極一時,自經喪亂,悉付劫灰,尚不如中央研究院諸書,得假他人之手,略存尸骸。其善本或散入坊肆。余前曾得有伊墨卿《留春草堂詩鈔》,小字明復宋本《玉臺新詠》,皆嘉惠堂故物。 文海所售者,如明本《警語類抄》,字體精美,足資賞玩;《弁山堂別集》,有丁松親筆校記,朱黑爛然,致足寶貴,皆慫恿某校存之,蓋公家藏棄,終較閉之私人邸宅為佳也。此店又多太平史料之書,鈔本更多,惟影印忠王供辭,余托其尋索,迄未報命。 善文書店,在中間路南,主人殷姓,保文堂舊徒,亂后自營門市,余于廿八年秋,以三元賤值買廣東刊巾箱本《七修類稿》于此,后更買其《清史稿》,當時為所紿,價百五十金,其后始知市值不過百廿,然今則非五百不可,向恨蒙瞳,今詫勝緣焉。又從其買英文書若干冊,舊師郭彬穌所藏,估故不識,每冊索一元,皆專研希羅古文學者。此等事蓋可遇而不可求,非可以常理論者。 善文西日會文,韓姓,亦新設,其人謹愿,書價和平,余每月必買少許,而不甚易得之書,往往彼能求獲,如《日下舊聞考》,為研舊京掌故**之籍,燕估猶多難色,去冬韓由揚州買來,價不過二百八十金,為某校所買。清末名臣奏議及方志諸書,出于此者甚不少。 ……
舊時書事 作者簡介
張偉,浙江鎮海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近代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著作有《滿紙煙嵐》、《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追尋消逝的文脈》、《西風東漸——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風起青萍——近代中國都市文化圈》、《晚清都市的風情畫卷——上海小校場年畫從崛起到式微》等十余種;并主編《歷史記錄:中國與世博(1851—1940)》、《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圖書館藏歷史原照》(上下冊)、《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民國時期電影雜志匯編》(167卷)、《筆墨長城——宣傳畫里的中國抗戰》(三卷本)等圖文書籍多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