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迪爾凱姆論社會分工與團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492685
- 條形碼:9787504492685 ; 978-7-5044-926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迪爾凱姆論社會分工與團結 內容簡介
本書精華絕世,字字珠璣,常識與經典融合,堪稱傳世思想魂寶。思想大師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對人類文化的奉獻與恩典。心靈奧秘的求索,靈魂深處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經典。這部書籍,不僅涵蓋了人類具智慧的語言,同時也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準則:雖然這些經典智慧,在人類各種語言中均有不同譯本,被各國人們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計其數的人受益終生。
迪爾凱姆論社會分工與團結 目錄
(一)論勞動分工的功能
(二)論機械團結
(三)論有機團結
(四)論契約團結
(五)論兩種法律形式
二、論有機團結
(一)有機團結的遞增優勢及其結果
三、論分工的發展
(一)分工的發展與進步
(二)分工發展的真正原因
(三)集體意識對分工發展的影響
(四)遺傳性對分工發展的影響
(五)結論
四、論反常形式
(一)失范的分工
(二)強制的分工
(三)功能性分工
迪爾凱姆論社會分工與團結 節選
《迪爾凱姆論社會分工與團結》: 我們并不想去反駁分工給現實帶來的這種結果。倘若它真的沒有產生什么別的結果,沒有別的什么意圖,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把某種道德屬性加在它身上。 事實上,分工以這種方式產生的作用是與道德生活毫不相關的,至多可以說有一點間接和疏遠的關系。今天,盡管有人習慣于用另一種形式的頌歌來回應盧梭的檄文,它也不足以證明文明就是一種道德形式。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依賴觀念上的分析,因為這些觀念必然是主觀的。相反,我們應該選取能夠測量道德平均水平的事實,并把它作為文明進程的變量來考察。不幸的是,我們所缺少的是這種測量單位,盡管我們有著集體不道德的事實。各種自殺和犯罪的平均數就可以作為測量既定社會不道德水平的指標。現在,如果我們開始實行這一操作,那么它決不會擴大文明的聲譽,因為社會林林總總的病態現象似乎是隨著藝術、科學和工業的進步而不斷增長的。毫無疑問,如果我們僅憑這件事實就得出文明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結論,也未免草率了些,但至少我們可以確信,即使文明對道德生活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也是比較微弱的。 即使我們所分析的是一種冠之以“文明”的模糊不明的大雜燴,那么它的組成因素也同樣缺少道德屬性。 這種情況特別適合于常常伴隨著文明進程的經濟活動。它們非但不能促進道德的進步,而且在大工業的中心地帶,犯罪和自殺現象總是*頻繁地發生。在任何情況下,文明都無法找到能夠認識道德事實的外在指標。在這個時代,我們用鐵路替代了公共馬車,用海輪替代了帆船,用工廠替代了小作坊,所有這些與日俱增的活力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有用的,然而,它沒有一點道德強制性。工匠和小業主仍舊抵制著這種普遍趨勢,死守著他們自己的那份小產業,與此同時,大資本家們卻經營著遍及全國的工廠和流水線,控制著整個勞動大軍,但事實上,兩者付出的責任是一樣的。民族的道德意識并沒有被背叛:它喜歡小小的一點兒公正,甚于喜歡世界范圍的工業發展。誠然,工業活動擁有自身存在的理由,它們可以適應許多需要,但這些需要卻不是道德上的需要。 藝術更是如此,它徹徹底底地杜絕了與義務相關的所有事物,使自己變成了一個自由的國度。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奢侈和裝飾,擁有它當然是件好事,但我們沒有必要去拼了命地追求它:既然是一種奢望,人們就可以無求。與此相反,道德卻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低限度,它一定是人們所必需的,就像是一塊面包,每天少了它,社會也會活不下去的。與藝術相應的需要就是我們漫無目的、只圖享樂地擴大活動范圍的需要,道德卻迫使我們沿著一條道路走下去,*終達到一個確定的目的。所以,一說到義務,也就說到了限制。因此,盡管藝術可以受到道德觀念的感染,或者融入純粹的道德現象的變化之中,但它不是道德本身。甚至有些觀察可以證明,不管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個人,審美力的過度發展在道德看來卻是一種嚴重的病兆。 在文明的所有要素中,只有科學在某種條件下才能具有一種道德屬性。實際上,社會正在逐漸把科學看作個人用既有的科學真理來啟發心智的一種責任。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提到了應該通盤掌握的幾個知識領域。我們沒有必要非得把自己投入喧囂吵鬧的工業中去,我們不用必須成為一個藝術家,但我們所有人都不愿意讓自己變得愚昧。大家都由衷地感到這是一種義務,在特定的社會里,它不僅受到了輿論支持,也得到了法律規定。不僅如此,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去尋找科學的這種特殊性質的來由:科學只不過是一種*為明確的意識而已。社會要在現有的生存條件下繼續生活,就必須使個人或社會的意識領域不斷得到拓展和澄清。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紛繁復雜,繼而變得越卓越起伏不定,社會要想持續生存下來,就必須經常發生變化。再者,意識越顯得曖昧,就越不善于變化,因為它很難及時地感受到變化的需要和變化的方向。相反,明晰的意識則在事前就準備好了適應變化的方法。這就是由科學引導的智慧能夠在集體生活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原因所在。 不過,這種鼓勵所有人都占有科學的方法大體上是不能算作科學的。它不是科學,*多只能算作科學的常識部分和普通部分。實際上,這些部分僅限于幾個必不可少的知識要素之內,人們之所以想得到它,是因為這是他們力所能及的。真正的科學當然超出了這個低級水平。它不僅包括了那些“不知為恥”的部分,也包括那些“可以為知”的部分。它有賴于那些不僅具備人所共有的普通能力,而且還具備某些特殊天資的人。因此,既然只有精英才可以從事科學事業,科學本身也就不是義務了。盡管科學是美好而又實用的,但它卻沒有重要到令社會趨之若鶩的地步。有了它當然是件好事情,但沒有它也不見得就是不道德的。這個活動領域可以對每個初出茅廬的人開放,但它決不強迫每個人。一個人沒有必要非得做一名科學家,也不一定要做一名藝術家。這樣,科學就像藝術和工業一樣,被排除在倫理領域之外了。 如果這些爭論集中在了關于文明的道德屬性這一問題上,這是因為那些道德家們往往沒有一種客觀標準去區分道德事實和非道德事實。人們慣于把所有高貴的和有價值的事物,所有不靠鄙俗欲念所貪求的對象都說成是道德,因為他們夸大了道德的意義范圍,把文明也納入了道德領域。但是,倫理領域并不是如此不確定的。它包括了所有的行為規范,強制性地規定了行為以及相應的處罰,但也僅限于此。所以,文明并沒有包括道德標準,它在道德上完全是中立的。如果勞動分工的作用只限于創造文明,那么它也只具有同樣的道德中立性。 ……
迪爾凱姆論社會分工與團結 作者簡介
埃米爾·杜爾凱姆,(Emile Durkheim,1858一1917),又譯為涂爾干,杜爾干,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主要*作是《自殺論》及《社會分工論》等。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