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世紀文學批評現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43067
- 條形碼:9787567143067 ; 978-7-5671-430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世紀文學批評現場 本書特色
本書圍繞21世紀前20年的文壇熱點、文學批評論爭,以及文藝思潮演變,以親歷者的身份展開“現場式”直擊研究,主要包括文學語言的世俗化,如粗口、方言、大話等泛化,文學審美思潮的日常化,如底層寫作、打工文學、新左翼文學、文化研究等新質,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世界性建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訴求等。
新世紀文學批評現場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21世紀前20年的文壇熱點、文學批評論爭,以及文藝思潮演變,以親歷者的身份展開“現場式”直擊研究,主要包括文學語言的世俗化,如粗口、方言、大話等泛化,文學審美思潮的日常化,如底層寫作、打工文學、新左翼文學、文化研究等新質,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世界性建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訴求等。
新世紀文學批評現場 目錄
**節 轉型期的語詞置換與話語場域
第二節 粗口敘事與財富道德話語建構
第三節 “操作主義語言”與意識形態過濾功能
第四節 方言寫作與“飛地”抵抗的文化政治愿景
第二章 重返個人化小說的“癥候式”閱讀
**節 “幼女情結”:永遠無法長大的個人
第二節 性別錯亂:無法實現自我的個人
第三節 靈與肉的掙扎:迷失自我的個人
第四節 擬物與濫情:時代癥的人格病人
第五節 結語:時代快車道上的個人“癥候群
第三章 鄉土文學的主體病灶和發聲困境
**節 鄉土文學的類型和精魂
第二節 鄉土文學的斷裂和歧途
第三節 鄉土文學創作主體的悖論性兩難
第四節 鄉土文學的發聲困境和病灶
第四章 “創傷記憶”的重構與倫理書寫
**節 “對抗記憶”:僭越“新歷史主義”話語
第二節 “個人記憶”:重塑知青文學真實性
第三節 重述革命:修辭性隱喻與表達策略
第四節 人性悲歌:性/政治的轉換與反諷
第五章 現代文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
**節 現代進步期刊研究:對《新青年》的發生學考查
第二節 魯迅翻譯研究:以《小彼得》的譯介與接受為例
第三節 早期都市文學研究:“新感覺派”的現世情懷
第四節 現代文學資源的征用維度及其復雜性
第六章 文學的底層敘事與人文關懷
**節 在疼痛中觸摸流逝的溫暖
第二節 憤怒的袴鐮與傷感的殘耱
第三節 鄉村現代性不能承受生計之輕
第四節 跪拜鄉土:生命與苦難的抗辯
第七章 新世紀初文壇熱點與新質
**節 文壇病相報告:名家的媚雅與媚俗
第二節 “十七年文學”:高調與低調間的敘述裂縫
第三節 2001文壇:教授作家、自由作家與自傳體小說
第八章 中國文學“走出去”與德語譯介研究
**節 王安憶作品在德語國家的譯介與接受
第二節 沈從文作品在德語世界的譯介與研究
參考文獻
新世紀文學批評現場 節選
《新世紀文學批評現場》: 以“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后輝煌”為主題的知青文學,作為一種集體記憶的書寫,在目前看來,很大程度上陷入了被意識形態和權力話語收編與同構的悲劇,由此形成的對歷史的回望和追溯,當然是值得懷疑的。文學作為集體記憶——-個時代的總體話語的表達,必然需要被個人記憶所照亮,表達出個體與總體話語之間的差異和錯位,才能獲得永恒的品格和魅力,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只有囊括了多角度、多側面的記憶總匯,相互印證和解讀,才能還原社會建構的集體記憶,再現歷史的本相。詩人作家王小妮的《方圓四十里》正是要用個人記憶對集體記憶的燭照,以此矯正和重塑那段被凝固與標本化的知青歷史的真實。 王小妮是聰明的,她知道歷史的奇妙正在于它的不可言喻,它再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小姑娘可以讓我們任意裝扮。歷史是客觀的,但又是多意的、復雜的,個人要實現對歷史的言說和客觀再現,談何容易。所以,她干脆在小說創作中承認自己的“平庸”,不添加任何“調料”,原汁原味地將一幕幕歷史和人生的悲喜劇展示給現代人看。她沒有那種處心積慮、引人“入戲”的企圖,或是干擾讀者獨立感受和思考的“侵略性”。通篇不用廉價的同情,不做道德的評判,不發無端的議論,不引空洞的哲理,來“誤傷”讀者的真實感覺。當我們的閱讀嗅覺正在眾多垃圾作品煽情地轟炸下逐漸麻木、喪失功能的時候,“味道醇正”的此書值得一讀。 1975年的端午節,是小說敘述的起點,這是一個激情褪色的年代。知青的光環和榮耀早已風光不再,知青們對“知識青年”的稱呼,普遍反映是“漏了一個字,我們是沒知識的青年”;他們也不再是“青春無悔”的革命小將,用一心回城的老知青王力紅的話:“這七年,從革命小將變成了精神病”;用不想回城的老知青李英子的話:“我不動心,經過這八年,我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而新來的知青,在離城的剎那間就將胸前的光榮花扔向風中;在公社大院,不管飯就不唱革命歌曲;他們再也不去主動要求下放到公社*偏僻的鄉村;甚至歡迎大會一結束就利用不正當手段謀劃回城(如高長生等)。這里沒有悲壯的美學情調與煽情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只有失落的青春和扭曲的心靈。這兒不是他們的家鄉,他們不愿多待在這兒,哪怕一小時,甚至十分鐘……他們沒有理想,他們只想回城,哪怕回去“掃大街”;他們沒有愛情,只有相互之間的利用和玩弄來排遣寂寞(如陳曉克與小紅);他們沒有同情,只有嫉妒、捉弄(如郭永對王力紅)和無情的毆斗(與外鄉知青間的血拼);也沒有友誼,表面一套,背后一刀(如陳曉克與鐵男)。他們自虐與虐人,被害與害人。除了為回城名額短暫爭吵的激情,其余的生命都被麻木和冷漠緊緊包裹。他們可以肆意曠工,“把自己睡傻了”,在“看螞蟻上樹”的渾然不覺中耗掉自己一錢不值的青春。作為1975年的一名渴望遷徙回城的知青,真正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也許就是如此,根本不會也不可能覺得歷史的壯闊、生活的美好和理想的激情澎湃,只會悲愴地體味灰色與麻木。神圣啊,壯麗啊,偉大啊,可能只適合回憶或者是旁觀者的主觀臆造吧。我們可以像魯迅那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事實恰恰相反,他們在爭,甚至不擇手段。然而,他們的爭又是徒勞的,命運的沉浮根本由不得他們。 而埋葬知青理想的廢墟就是方圓四十里的錦繡公社,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窮鄉僻壤。它存在于漫天遍野的霧氣中,連日的陰雨,阻隔交通的大雪,自然條件的嚴酷展現出一派頹敗的景象。自從張八路在土改后離開,直到知青下放,再也沒有來過任何外人;然而這里又不是生活富足的世外桃源,滿足口腹之欲成為知青和村民的**需要。小說頻頻敘述吃的細節,但除了知青歡迎大會上的唯一一頓肉包子之外,*多的就是用千篇一律的玉米面餅子來驅走饑餓的夢魘。知青李火焰的“生日大餐”就是烤著吃了一塊喂馬的豆餅,“豆子精髓的香味使李火焰幸福”。所以,村民們甘愿冒著生命危險,歡天喜地地吞下知青宰殺的病豬的肉;知青也不顧道德和尊嚴偷殺村民的狗和羊。唯一一條鐵路與外界相連,盡管夏天被雨水沖垮,冬天被大雪掩埋,也根本沒有正規的車站,但它卻是知青唯一的“希望線”。錦繡公社,用知青高長生的話說:“是個匪窩”;用村里退伍兵的話說:“外人在錦繡這地場兒待不了,人話也說不成。”你幾乎看不到知青和農民的融合,“扎根”的劉青,連農民身份的老婆都不理解他的傻;被迫委身下嫁的女知青亞軍即使有了孩子后,還經常懊惱自己的“下賤”;農民惜糧如金,但知青卻因為“玉米棒子硌著睡覺”,就向溝里“連摔出去五根,手還在背后摸索”;大隊重點培養的知青馬列,卻“不想培養自己”。讀者同樣也看不到知青內部的文化融合,縣城的知青蔑稱礦山來的知青為“地耗子”,并自覺劃清身份界限。就是這樣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錦繡作為王小妮筆下獨立的“小世界”,有著自己特定的時空內涵,是一個別樣的世界,暗示著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底蘊、人際關系和價值規范的存在,是一種“矛盾的存在”。充滿矛盾的兩個群體——知青和農民就生活在這個矛盾的世界中,你很難判定誰是誰非,誰對誰錯。“我沒有選擇一個親歷者的角度,我和每一個閱讀者一樣只是旁觀。”王小妮甘愿充當一個局外人的角色,以真為本,來還原真實的視覺和痛覺。 ……
新世紀文學批評現場 作者簡介
孫國亮,男,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海德堡大學、柏林文學研究會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中德文學譯介接受研究。出版專著2部,在《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文藝爭鳴》《當代文壇》《南方文壇》《民族文學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科研創新重點項目等。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