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6999
- 條形碼:9787520386999 ; 978-7-5203-869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本土化與靠前文化景觀視角,以我國西南貧困地區鄉村為對象,建構鄉村文化景觀價值認知框架,詳細解讀村落族群與自然之間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景觀及其價值,并基于田野調查,歸納當下不同利益相關群體對鄉村文化景觀保護發展的價值共識與矛盾。本書旨在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背景中,闡明新型城鎮化進程與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保護發展的關系,探索作為社會建構的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發展路徑。
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 目錄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研究現狀
第四節 研究區域及案例選擇
第五節 研究設計
第二章 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價值認知框架
**節 西方“自然的價值”相關理論
第二節 西方“文化景觀”理論的景觀價值詮釋
第三節 西南地區的傳統自然觀與實踐
第四節 文化景觀對認知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的助益
第五節 鄉村文化景觀價值認知框架構建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個案一:山地千年白族村——諾鄧古村
**節 背景與村落概況
第二節 因“鹽”而聚——鄉村景觀的形成與命名
第三節 “鹽”主興衰——國家控制自然資源改變景觀
第四節 微“鹽”大義——鄉村景觀的精神與意義
第五節 攜“鹽”逐流——當下鄉村價值認知與訴求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個案二:高原平壩桃花源——鳳翔村
**節 背景與村落概況
第二節 高原平壩聚居生存
第三節 融合自然、社會與神靈的鄉村結構單元“充”
第四節 西南邊疆經濟流通歷史變遷的見證
第五節 “文墨之鄉”——政治介人的文化交流與重構
第六節 眾神庇佑的鄉村景觀
第七節 “桃花源”的當下價值認知
第八節 小結
第五章 個案三:紅河谷世界遺產地哈尼寨——阿者科村
**節 背景與村落概況
第二節 “四素同構”亞熱帶山地族群聚居智慧的典范
第三節 人與自然極致和諧演進的梯田景觀
第四節 梯田上構筑的族群文化體系
第五節 “世界遺產”新身份
第六節 小結
第六章 社會建構的鄉村文化景觀價值主題
**節 與自然相依存的鄉村營造
第二節 多元動因持續建構的鄉村景觀
第三節 鄉村場所精神
第四節 地方知識體系、制度及習俗維護景觀
第五節 社會進程中的鄉村文化景觀價值主題變遷
第六節 小結
第七章 基于價值認知的鄉村文化景觀保護發展
**節 價值觀和目標共識奠定保護發展的根基
第二節 培育以當地村民為主體的“保護發展共同體”
第三節 微觀層面的保護發展重點
第四節 宏觀層面的差異化保護發展模式及策略
第五節 整合保護發展的規劃工具方法
第六節 鄉村文化景觀保護發展的保障
第八章 結語
**節 西南貧困地區鄉村作為文化景觀的考量
第二節 “文化景觀”對西南貧困地區鄉村保護發展的啟示
第三節 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后續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田野調查概況
后記
西南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 作者簡介
徐青,女,1972年生,湖北武漢人。同濟大學博士,高級建筑師,現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17-2019年受聘于UNESCO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系“UNESCO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游中國試點項目”高級研究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文化景觀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專家。研究領域為文化景觀。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出版專著1本、參編The Routledge Compamon to Landscape Studies(Second edition);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