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洮河源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1308
- 條形碼:9787559841308 ; 978-7-5598-413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洮河源筆記 內容簡介
洮河是黃河上游的一條大支流,藏語稱為碌曲,意為神水。洮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之地,擁有燦爛輝煌的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 本書是作者繼《黃河源筆記》之后的又一力作,顯示了其“河流”系列寫作清晰的方向感:作者懷著對故土深沉的熱愛,透過歲月的靜好,揭示了當下生活中的痛感,寫出了人生的戲劇性,但依然不乏溫情。打開這本書,洮河兩岸村寨人家的日常生活場景和藏地的風土人情,浪花般從作者筆下汩汩涌出,仿佛是歲月遺落在優選化時代的一首田園牧歌。
洮河源筆記 目錄
祥??云??1
光陰下??26
洮河石花魚??53
坡上人家??74
大棚蔬菜??96
風過車巴河??116
三條河流??142
洮河源筆記??157
代后記 行走:現實與想象??199
洮河源筆記 節選
洮河源筆記(節選) 出永靖縣城,沿東行七八公里,過黃河至南端,再沿一條盤山公路行至龍夏寺,便可到龍匯山了。龍匯山背靠劉家峽水電站,四處山環水抱,懸壁峭立,樹木郁蔥,峽谷幽長。 黃河之水靜臥峽谷之中,碧綠如玉,溫潤可人。東南淺谷之處,高家山與霧宿山碰頭,洮河與黃河匯合,兩山之勢似巨龍騰飛,兩河之水如二龍戲珠,其景觀實為罕見。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東以鳥鼠山、馬銜山、渭河、祖厲河分水,西以扎尕梁與大夏河為界,北鄰黃河干流,南以西秦嶺迭山與白龍江為界,全長六百七十多公里,流域面積二萬五千多平方公里。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徑流量僅次于渭河。洮河的支流很多,它們散流于各地,且流且匯聚。洮河流域南側為降雨豐富、植被完好的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甘南草原,北側為干旱少雨且水土流失嚴重的隴西黃土高原。南端河流清澈見底,流經黃土高原之后卻變得十分渾濁。上游那種水清見底、河道穩定、水流平穩的態勢也消弭于無形了。 黃河靜臥在劉家峽水庫,波紋層層,金光閃動,水綠得如蔭,藍得似寶,綠藍交匯處,讓人記起“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詩句來。洮河之水悄然匯入,卻顯得格格不入了,不過洮河算是找到了大家庭。洮河在這里不再是小家碧玉,也不是大家閨秀,而是一股渾濁的黃泥湯。相匯處,像把一桶黃油倒入一攤碧水中,像兩種難以調和的顏料。這兩種難以調和的顏料經千回百轉,反復糅合、滲透,于峽谷中漂流,*后才不見了渾濁,于盛大之水庫中完全融為一體。 從龍匯山俯視,二龍戲珠之態尤為壯觀。為看洮河與黃河的入匯,我輾轉許多路程。十年前的永靖縣與今天的永靖縣不可同日而語,它的變化令人不辨東西,也找不到南北。 洮河匯入黃河是河流發育的自然規律,它給予我們生存保障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極大的福利,民生得到改善,河流的價值也得到空前的發揮。 太極島在鹽鍋峽上游,黃河一向東流,桀驁不馴,出劉家峽后便奇跡般地形成“S”形大轉彎,然后又蜿蜒西去,這個很大的“S”在鹽鍋峽前蓄久成湖,狀如太極。祖國的土地上,像太極島一樣的自然景觀便不值一提了。然而,太極島卻賜予永靖人民無盡的福利,四周之村也利用此地之美名,興建農家樂。 太極島在祖國大好河山中,有點徒有虛名,而太極島附近的農家樂卻貨真價實。農家樂集中在永靖縣棗園新村,那里不但風光優美,而且還是永靖紅棗的出產基地,棗園紅棗個大、色艷、皮薄、肉厚,暢銷省內外。 沿十年前模糊的記憶,我還是找到了那個地方。 …… 早晨起來沿街轉了一圈,牧民們用圍巾包著頭,騎著摩托車,風刮一般馳過街心。天上沒有一絲云,但冷得出奇。 十點多,我找到了一家營業的飯館。幸好,開飯館的是我的老鄉。我一邊吃飯,一邊與他閑聊,其間也打問了去洮河源的路。我的老鄉一臉茫然,根本就沒有聽說過洮河源就在這里。 吃完飯,我在街面上打問了好幾個出租車司機,奇怪的是他們也不知道洮河源該怎么走。于是我又來到廣場。廣場邊有位老人,老人知道得多,他告訴了我詳細的地方和路線,還恨不得帶我去洮河源。 從導航上看,縣城距離洮河源——代富桑草原,有七十多公里,但需要九個多小時。我的**反應是,去代富桑草原是沒有大路的,只有羊道。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去洮河源頭。我不想和李廣平他們一樣,在無盡的歲月里留下那么多遺憾。 中午又到了賽爾龍鄉。實際上,不應該去河南縣城。賽爾龍就在紅科村不遠的地方,去河南縣,再到賽爾龍,原路返回需要整整三個小時。 賽爾龍鄉很小,只一條街道。沿街西行,約五公里,就到了洮河源濕地公園。有許多來看洮河源的人,走到這里自以為到了源頭,然后呼叫,狂歡,拍照。事實上,賽爾龍不過是洮河上游溪流匯集成寬闊河流的地方,距離洮河源還有很遠的路要跋涉。賽爾龍和很多草原旅游開發地一樣,他們在這里全力打造洮河源濕地公園,目的也是再明確不過的。 所謂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不過是在碩大的草原上立了一塊石碑而已。唯一讓人振奮的是,在這里能看見西傾山雄偉的全貌。 西傾山在《北史 · 吐谷渾傳》《水經注》《大清一統志》等文獻中均有記載。洮河發源于西傾山東麓,一百零八眼清泉漫溢草地,那是何等景致呀!僅僅看看雄偉的西傾山,心有不甘。于是,我又打問了好幾個人,*后有人愿意用摩托載我去代富桑草原,當然我也是出了天價。從賽爾龍出發,摩托車在羊道上大約顛簸了兩個小時,下午三點終于到了洮河源頭所在地——代富桑草原。從摩托車上下來,我差不多成僵尸了,但還是被眼前的景觀所震撼。草原千里平鋪,遠處雄山高聳入云,閃閃發亮的溪流漫溢草地,它們好像靜止不動,而又悄然匯聚成溪,漸而成河。洮河源頭的一百零八眼清泉根本就無法分辨,看見的只是一片閃動著光澤的濕地。 一百零八眼泉的由來是什么?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片草原濕地不斷移動,不斷匯聚,*后成河,并在李恰如山的山谷中洶涌而下。風景之美自然不必說,奇珍異獸也是隨處可見。據說,新中國成立前,安多地區的王公貴族們每年六七月便來這里休閑,飽賞大自然的奇妙景觀。我有幸來洮河源,難道不也是一種福報嗎? 洮河,藏語名為碌曲,意譯為龍水或神水,發源于今碌曲縣西南西傾山和它的支脈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初分南北兩源,北源名代富桑雄曲,以李恰如山上的水源為主,南源出于西傾山北麓,稱恰青河,藏語稱代桑曲。兩河匯合后流經李恰如牧場附近,又匯入野馬灘河以后才稱為洮河。 在流經碌曲、夏河縣境后,于扎古錄鄉安果兒村流入卓尼境內,完成整個上游的流程。詳盡的資料是這么說的,而這份資料的形成很顯然是考慮了具體的地域,有利于地方旅游的發展和推動,因而不能全面說明問題。我想,青海河南縣有關洮河源的資料大概不同于我所見到的這份資料。 李恰如山偏南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當初沒有聽朋友的勸告,其實我也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走了許多不該走的彎路。不過到了洮河源頭,算是了結了一樁心愿。源頭活水,活水何嘗不是一個大家庭呢!它們在徑流期間分分合合,浸染不同地域之物質,*后流入大海,也算是翻山越嶺后的回歸吧。 返回路上,我仔細留意著天空和草原。廣大無邊的天,一望無垠的地,空曠突然讓我變得孤獨起來。溪流在草地上似游蛇,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西傾山在遙遠的天邊,而天邊的白云趕著羊群,聚合分散,也沒有方向和目的。沒有風,但很冷,我恨不得撕一把漂浮在眼前的棉絮,塞到衣服里。 快到碌曲地界了,眼前的一片白樺林十分顯目,我就此停了下來。洮河順南而下,水勢很大,水流湍急。落日下,白樺林里的野雞和倉鼠都來到河邊,它們或從葉片上踏足而過,或低低掠過白樺林。它們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穿行各地,然而卻未曾離開這片白樺林,它們的家園就在這片不足一公里的白樺林里。相比而言,我們四處奔跑,而疏遠了自己的家園,一直尋找夢中的香巴拉,不也是愚笨而可笑的嗎? 是的,我該回到家園,從此不再去陌生的街頭流浪,也不再去陌生的街頭獨自孤獨了。 十幾分鐘后,太陽隱去了身形,多彩斑斕的白樺林也失去了靚麗的色彩,變得黯淡無比。飽滿的草籽沾滿了我的襪子,我一一將它們摘下來,包在紙里。我想,一定要帶它們回到家園,種在盆子里。我還想,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源頭草籽的清香。 其實,我還有一個秘密。倘若有一天我的陽臺上長滿來自源頭的青草時,我一定會想起洮河源頭活水。多么希望源頭活水的清澈,時刻滌蕩那顆因奔波而疲憊了的心。
洮河源筆記 作者簡介
王小忠,藏族,甘肅甘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散文集《黃河源筆記》《浮生九記》等四部。小說集《五只羊》入選2020年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曾獲甘肅少數民族文學獎,甘肅黃河文學獎,《紅豆》文學獎·年度小說獎、散文獎,《莽原》文學獎·非虛構作品獎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