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基礎醫學概論——人體機能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2573
- 條形碼:9787030692573 ; 978-7-03-06925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礎醫學概論——人體機能學 本書特色
本教材供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法學、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食品衛生與營養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非醫學或近醫學類本科專業使用。
基礎醫學概論——人體機能學 內容簡介
一是總論部分,分別介紹生物分子與物質代謝、內環境穩態與生理功能調節、健康與疾病發病機制、藥物發現與影響藥效因素四個總論內容,讓學生對人體機能學后續各論的內容有一個概括性了解,并明晰主要的學習內容。二是各論部分,主要以專題形式介紹相關內容,共有10個專題,其中的有氧運動、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四個專題為整合式系統模塊。每個專題先介紹基本知識點,然后再拓展其在醫學、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應用,并適當融入“疾病防治”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預防為主”的理念。三是案例分析,分三組共9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一方面對所學的“三基知識”進行鞏固提高,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四是實驗項目,包括機能動物實驗基本操作、機能科普實驗項目、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三部分,在熟悉人體機能學“三基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機能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并了解相關的科普實驗和新穎的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基礎醫學概論——人體機能學 目錄
**篇 總論
**章 人體機能學概述 1
第二章 生物大分子與物質代謝 3
**節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3
第二節 物質代謝及其調節 5
第三章 內環境穩態與生理功能調節 10
**節 內環境穩態 10
第二節 機體生理功能調節 10
第三節 體內的控制系統 11
第四章 健康與疾病發病機制 12
**節 健康與疾病的概念 12
第二節 病因學 13
第三節 發病學 14
第四節 疾病的轉歸—康復與死亡 15
第五節 疾病譜的變化 16
第五章 藥物發現與影響藥效的因素 17
**節 藥物學發展史與藥物來源 17
第二節 新藥研究開發與利用 18
第三節 影響藥效的因素 20
第二篇 各論
第六章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及應用 24
**節 蛋白質結構、功能與應用 25
第二節 核酸的結構、功能與應用 34
第三節 酶及其應用 39
第七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48
**節 細胞膜的結構和跨膜物質轉運 48
第二節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52
第八章 血液循環系統 55
**節 血液生理 55
第二節 心血管生理 58
第三節 心力衰竭與高血壓發病機制 73
第四節 心力衰竭與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86
第九章 呼吸系統 91
**節 呼吸生理 91
第二節 呼吸功能不全 102
第三節 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 108
第十章 消化系統 114
**節 消化系統生理 114
第二節 消化系統疾病防治 125
第十一章 泌尿系統 129
**節 泌尿生理 129
第二節 腎功能不全 139
第十二章 內分泌系統 148
**節 內分泌與激素 149
第二節 應激 156
第三節 糖代謝與糖尿病 161
第四節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176
第十三章 用藥安全與藥事管理 180
**節 藥物代謝動力學 180
第二節 藥物作用與不良反應 181
第三節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 182
第四節 不良反應的監測 183
第五節 藥事管理 183
第三篇 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 常見案例分析 188
第十五章 案例分析范例 194
第四篇 實驗項目
第十六章 機能學動物實驗基本操作 196
**節 實驗動物的種類 196
第二節 實驗動物的編號、抓拿與固定 197
第三節 實驗動物的麻醉 198
第四節 急性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 199
第十七章 機能學科普性實驗項目 204
實驗1 人體心音聽診和血壓測定 204
實驗2 人體心電圖的描記和分析 205
實驗3 ABO、Rh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 207
實驗4 缺氧 209
第十八章 機能學綜合性實驗項目 211
實驗1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與藥物的量效關系 211
實驗2 兔失血性休克及實驗性治療 212
第十九章 機能學虛擬仿真實驗項目 216
實驗1 動脈血壓調節和減壓神經放電 216
實驗2 呼吸運動的調節 219
實驗3 影響尿生成的因素 220
實驗4 心功能的影響因素與實驗性心力衰竭 222
實驗5 溺水后機體功能的變化及急救 224
基礎醫學概論——人體機能學 節選
**篇 總論 **章 人體機能學概述 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規律和疾病發生機制的科學,是臨床醫學及其他醫學相關學科的基礎。人體機能學是基礎醫學中關于機體功能范疇的多學科總稱,內容涉及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生物化學主要研究生物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及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與調控規律;生理學則是研究正常機體生命活動現象及其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病理生理學是針對患病機體的機能和代謝變化及其發生機制,揭示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科學;藥理學則是闡明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藥物吸收和分布、生物轉化和排泄等過程的科學。為適應醫學科學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本著強調人的整體意識、淡化學科界限、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本書以器官、系統為主要框架,將上述學科的核心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同時融入案例分析及機能實驗內容,力求使學生熟悉人體機能運行的基本規律、疾病發生發展、疾病防治與藥物治療的概貌,以滿足醫學院校中“非醫學專業”、“近醫學專業”學生的知識需求和培養目標。 本書包括總論、各論、案例分析和實驗項目四部分內容。其中,**篇總論除本章人體機能學概述外,還對上述四門學科中*基礎的科學問題進行了一般性介紹,包括“生物大分子與物質代謝”、“內環境穩態與物質代謝”、“健康與疾病發病機制”及“藥物發現與影響藥效的因素”四個專題內容。通過學習總論內容,使學生對后續各論的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并明晰主要的學習內容。 人體機能學的核心內容是機體功能,而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機體所有的生命功能都是各種生物大分子運動和變化的結果。在本書第二篇各論中,首先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及應用進行了詳細介紹。常見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質、核酸、酶。其中,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核酸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書重點闡述了蛋白質、核酸的結構特點、結構與功能關系、理化性質及其應用。酶是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高效率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核酸(RNA)。酶支配著機體的新陳代謝、營養和能量轉換等許多催化過程,與生命過程關系密切的反應大多是酶促反應。本書對酶的結構特點、功能特性、酶促反應動力學及其應用等也做了相應介紹。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在人體,不同的細胞群構成了各種組織和器官,功能相同的器官組成了系統。各系統功能各異,又相互配合,構成了機體生命活動的整體總和。本書介紹了細胞的基本功能,包括跨細胞膜物質轉運功能、信號轉導功能及生物電活動。這些功能廣泛涉及蛋白質的作用,也與生物分子核酸、酶的作用有關,同時又是闡述各系統機能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書按照生物大分子—細胞—器官系統—案例分析—實驗項目的思路編排各論內容。在介紹生物大分子、細胞相關內容的基礎上,著重對人體各個系統展開論述,涉及生理功能、代表性的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疾病的防治與藥物治療,內容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機體功能的正常運行是上述系統各司其職、互相關聯、密切配合的結果,而各個系統疾病產生的影響又是廣泛性、整體性的。本書采用系統整合的論述模式,體現了機體正常功能、疾病發生發展及疾病預防與治療的邏輯關系,也體現了人體機能學著重從器官、系統乃至整體水平闡明生命活動本質的特點。 為了加深對各個器官系統知識的理解,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書在第十四章安排了針對上述五大系統的典型案例分析,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樹立大健康和預防為主的理念。第十五章則以“高血壓”案例為范本,介紹案例分析的一般流程和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人體機能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書*后一部分介紹了機能學動物實驗基本操作、機能學科普性實驗項目、機能學綜合性實驗項目及機能學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涵蓋了血液、血液循環、呼吸、泌尿等系統的經典實驗。通過學習相關的機能實驗項目,能夠促進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鞏固所學基本理論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也為學生將來的相關醫學實踐、實驗研究打好前期基礎。 總之,人體機能學課程將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物學相關內容有機整合,以五大系統為主要框架,對人體機能的運行規律、疾病的發生機制、藥物干預進行綜合論述,并通過案例分析和機能學實驗項目,實現基礎理論與臨床案例、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夯實人體機能學“三基”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董頎 章喜明) 蛋白質、核酸是生命體內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各有其結構特征,分別行使不同的功能,如核酸傳遞遺傳信息,蛋白質幾乎涉及所有的生理過程,是生命(如遺傳、繁殖、生長、運動、物質代謝等)的物質基礎。物質代謝是體內物質與外界環境中的物質不斷進行交換的過程,是生命活動*基本的特征,也是生長、發育、遺傳、繁殖及所有生理過程的基礎。 本章主要概述蛋白質、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及糖代謝、脂質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的基本過程、特點、關鍵酶與生理意義,通過本章的學習,可對生物大分子與物質代謝的主要內容有一個概括性了解,為后續各論相關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 第二章 生物大分子與物質代謝 **節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一、概述 體內生物大分子的種類繁多,結構復雜,但其結構有一定的規律性,都是由基本結構單位按一定順序和方式連接而成的多聚體(polymer),分子量一般大于1×104。蛋白質、核酸、多糖、蛋白聚糖和復合脂類等是體內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們都是由各自的基本組成單位構成的多聚體。例如,由核苷酸作為基本組成單位,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形成多核苷酸鏈—核酸;由氨基酸作為基本組成單位,通過肽鍵連接形成多肽鏈—蛋白質;聚糖也是由一定的基本單位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信息功能,由此也稱之為生物信息分子。 對生物大分子的研究,除了確定其一級結構(基本組成單位的種類、排列順序和方式)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其空間結構及其與功能的關系。分子結構是功能的基礎,而功能則是結構的體現。生物大分子的功能還需通過分子之間的相互識別和相互作用而實現。例如,蛋白質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蛋白質與蛋白質、蛋白質與核酸、核酸與核酸的相互作用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可見,分子結構、分子識別和分子的相互作用是執行生物信息分子功能的基本要素,而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當今生物結構學的熱點之一。 本節主要學習蛋白質、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重點是掌握體內這些生物分子的結構特點、功能、基本理化性質及其應用,這對理解生命本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主要內容 (一)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及應用 蛋白質是體內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而組成蛋白質分子的主要元素有碳、氫、氧、氮,部分蛋白質還含硫,此外,各種蛋白質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為16%。 蛋白質在人體內含量豐富,種類繁多。每種蛋白質都有其特定的結構和生物學功能。蛋白質由20種L-α氨基酸組成,分為非極性氨基酸、不帶電荷的極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帶正電荷的堿性氨基酸及帶負電荷的酸性氨基酸五類。氨基酸為兩性電解質,在溶液pH等于pI(等電點)時,氨基酸呈兼性離子。氨基酸可通過肽鍵相連成肽,谷胱甘肽是體內重要的生物活性肽。 蛋白質分子結構包括一級結構、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一級結構是蛋白質的基本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殘基的排列順序,一級結構的穩定主要由肽鍵維持。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是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也是蛋白質的高級結構。蛋白質的二級結構是指多肽鏈上某段主鏈骨架原子的空間位置,不涉及側鏈構象,主要有α螺旋、β折疊、β轉角和無規卷曲四種形式;二級結構的穩定主要由氫鍵維持。蛋白質的三級結構是指多肽鏈主鏈和側鏈全部原子的空間排布位置,包括主鏈構象和側鏈構象;三級結構的形成和穩定主要靠次級鍵維持。四級結構是指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多肽鏈各自形成具有三級結構的亞基,并通過次級鍵相互連接的空間排布;單獨的亞基一般無生物學功能。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決定了其特定的空間結構,從而決定了其生物學功能。體內蛋白質的種類成千上萬,功能也千差萬別。一級結構相似的蛋白質,其空間結構和功能也相近。若蛋白質的一級結構發生改變則功能受到影響,由此引起的疾病稱為分子病。蛋白質在合成、加工和成熟過程中的正確折疊對其正確構象和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錯誤的折疊可導致蛋白質構象病。蛋白質空間結構的變化可導致蛋白質功能的改變。 分離純化蛋白質是研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先決條件。通常利用蛋白質的理化性質而采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分離純化蛋白質。常用的技術有透析、沉淀、電泳、層析、超速離心等方法。 蛋白質變性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如加熱、紫外線)作用下,蛋白質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導致理化性質改變及生物學活性喪失。蛋白質變性有如下特點:空間結構破壞,一級結構完整;生物學活性喪失;易被蛋白酶水解;易沉淀;多數蛋白質變性后不能復性。蛋白質變性有重要應用,如在醫學上可用碘酒、乙醇等進行消毒。 (二)核酸的結構、功能及其應用 核酸(nucleic acid)是一類含磷的生物大分子,其元素組成有C、H、O、N和 P,其中 P的含量較為恒定,占9%~10%,可用于核酸含量的測定。 核酸是以核苷酸為基本單位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核酸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兩大類。3′,5′-磷酸二酯鍵是基本結構鍵。核苷酸由堿基、戊糖(脫氧戊糖)和磷酸組成。DNA分子中的堿基成分為A、G、C和T四種,戊糖是β-D-2′脫氧核糖;而RNA分子中的堿基成分則為A、G、C和U四種,戊糖為β-D-核糖。 DNA的一級結構是指多核苷酸鏈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脫氧核苷酸之間通過3′,5′-磷酸二酯鍵連接。其二級結構是右手雙螺旋結構,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多聚核苷酸鏈組成。維持雙螺旋穩定的力是橫向的堿基互補氫鍵及縱向的堿基堆積力。DNA在形成雙鏈螺旋式結構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折疊成為超螺旋結構,并且在蛋白質的參與下以核小體為基本單位形成染色體。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攜帶遺傳信息,并成為基因復制和轉錄的模板。 基因是DNA鏈的某一區段,具有編碼多肽鏈、RNA或調控的功能。基因組是一個生物體的全套基因。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描述人類基因組和其他基因組特征,包括物理圖譜、遺傳圖譜、基因組DNA序列測定。人類基因組計劃采用了先產生“工作草圖”的策略,即獲取能覆蓋全基因組的有用數據,然后再補充很多未知序列的間隙和驗證不確切序列。2001年2月由人類基因組計劃和Cerela共同公布了人類基因組草圖,這是人類生命科學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它揭示了人類遺傳學圖譜的基本特點,將為人類的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帶來根本性變革。 RNA的一級結構是指多核苷酸鏈中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其功能主要是參與遺傳信息表達。RNA主要分為三大類:①信使RNA(mRNA)的功能是作為遺傳信息的傳遞者,將核內DNA的堿基順序按堿基互補原則抄錄并轉送至核糖體,指導蛋白質的合成。②轉運RNA(tRNA)的功能是在蛋白質生物合成過程中作為各種氨基酸的運載體,并發揮識別密碼子的作用。③核糖體RNA(rRNA)的功能是與多種核蛋白體蛋白構成核糖體,作為蛋白質合成的場所,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起著“裝配機”的作用。 核酸具有多種重要理化性質。核酸分子在紫外線260nm波長處有*大吸收峰,這一特點常被用來對核酸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核酸在酸、堿或加熱情況下可發生變性,即空間結構遭到破壞。變性DNA在適宜條件下,兩條互補的單鏈可恢復成雙螺旋結構的過程,稱為DNA復性。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