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tǒng)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zhèn)
貝聿銘建筑探索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71320515
- 條形碼:9787571320515 ; 978-7-5713-2051-5
- 裝幀:100g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貝聿銘建筑探索 本書特色
貝聿銘是建筑大師,他的作品大氣莊重、謙虛沉穩(wěn),又不乏靈動巧思,在西方現(xiàn)代主義風格中融入了東方式的意境與詩韻。 本書凝結(jié)了多位專家對貝聿銘職業(yè)生涯和作品風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錄了海內(nèi)外有關貝聿銘的相關出版物資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和評論,是一本學習、研究貝聿銘的大成之作。 書中每一章都探討了一個主題,收錄了很多珍貴的史實資料,還提到了許多趣聞軼事,如貝聿銘與格羅皮烏斯主持的建筑是合作社之間的故事,貝聿銘同馬歇爾·布勞耶泛舟游玩時的感慨,貝聿銘與王大閎、黃耀群和陳從周等人的關系,有關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設計者的爭論…… 這是一本文筆細膩、評述深刻、史料詳實、內(nèi)容豐厚、值得一讀的好書。
貝聿銘建筑探索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七章。 章《世紀大師 現(xiàn)代主義的貝聿銘 》介紹了貝聿銘獲得的獎項和榮耀,整理歸納了他的作品。 第二章《建筑志業(yè) 貝聿銘的職業(yè)歷程與人格特質(zhì)》講述了貝聿銘求學與發(fā)現(xiàn)自我、成長與歷練、聲名遠揚與鑄就品牌的職業(yè)歷程,總結(jié)了大師的設計理念、人格特質(zhì)和成功要素。 第三章《空間時間 貝聿銘建筑空間的現(xiàn)在完成時態(tài)》從空間與時間的視角,廣征博引,解析了貝聿銘建筑作品的風格與價值。 第四章《高端現(xiàn)代 貝聿銘、格羅皮烏斯與建筑師合作社》聚焦于貝聿銘與格羅皮烏斯的建筑師合作社之間的往事,通過東海大學的建設,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的移植和再造。 第五章《立體造型 貝聿銘早期作品與混凝土構(gòu)筑探討》從混凝土材質(zhì)角度,評析了貝聿銘的重要作品,系統(tǒng)的論述了混凝土構(gòu)筑物的高峰與式微。 第六章《晶瑩空間 貝聿銘的現(xiàn)代玻璃構(gòu)筑》從玻璃材質(zhì)角度,解析了貝聿銘所創(chuàng)造的晶瑩空間,總結(jié)了現(xiàn)代玻璃構(gòu)筑的貢獻。 第七章《披帙展書 閱讀貝聿銘》全面總結(jié)了有關貝聿銘的出版物資料信息,整理了“有關貝聿銘的出版物檔案”,并加以分析比較,是研究建筑大師的珍貴資料。 在后記中,黃健敏老師闡述了自己多年研究貝聿銘的心路歷程,真摯感人。
貝聿銘建筑探索 目錄
**章 世紀大師 現(xiàn)代主義的貝聿銘 黃健敏 7
獲獎榮耀 8
機構(gòu)建筑 13
企業(yè)建筑 16
投資建筑 18
住宅設計與小區(qū)規(guī)劃 21
作品宣傳折頁 23
大師隕落 27
第二章 建筑志業(yè) 貝聿銘的職業(yè)歷程與人格特質(zhì) 黃承令 29
求學與發(fā)現(xiàn)自我的年代(1935—1948) 34
專業(yè)成長與歷練(1948—1960) 35
創(chuàng)業(yè)、名聲、品牌(1960—2019) 38
職業(yè)生涯的里程碑 41
設計理念與人格特質(zhì) 47
成功要素 49
第三章 空間時間 貝聿銘建筑空間的現(xiàn)在完成時態(tài) 賴德霖 51
第四章 高端現(xiàn)代 貝聿銘、格羅皮烏斯與建筑師合作社 張晉維 69
重思貝聿銘:研究意旨 70
貝聿銘的前現(xiàn)代情境 71
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倫敦與哈佛 74
移植的現(xiàn)代性:華東大學與東海大學 76
一個暫時性的結(jié)論:東海大學作為“成為現(xiàn)代”的計劃 84
第五章 立體造型 貝聿銘早期作品與混凝土構(gòu)筑探討 李瑞鈺 87
丹佛法院廣場與希爾頓酒店 88
基普斯灣廣場 91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科學中心 99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02
埃弗森美術館 108
得梅因藝術中心擴建 111
混凝土構(gòu)筑作品的高峰與式微 113
第六章 晶瑩空間 貝聿銘的現(xiàn)代玻璃構(gòu)筑 李瑞鈺 117
現(xiàn)代建筑的探索與玻璃的運用 118
**個玻璃建筑——海灣石油公司辦公大樓 118
實用玻璃度假小屋 120
高層玻璃幕墻辦公大樓的實踐——丹佛市里高中心 122
大跨度全透明玻璃航站樓——美國國家航空公司航站樓 123
超大玻璃盒子的沉思——肯尼迪圖書館 126
工藝精湛的超大三角玻璃天窗藝術中庭——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130
游移變換的變形曲面玻璃大廳——莫頓·梅爾森交響樂中心 139
節(jié)節(jié)高升的三角錐玻璃大樓——香港中銀大廈 145
集歷史與現(xiàn)代工藝技術之大成——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151
東西方不同文化氛圍中的玻璃構(gòu)筑——日本美秀美術館與德國歷史博物館 154
現(xiàn)代玻璃構(gòu)筑的貢獻 157
第七章 披帙展書 閱讀貝聿銘 黃健敏 159
有關貝聿銘的出版物檔案 186
后記 191
貝聿銘建筑探索 節(jié)選
后記 為撰寫關于建筑大師貝聿銘的系列書稿,我收集了許多文獻與資料,并在個人臉書(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專欄,不定時地貼出一些相關信息與朋友共享。臉書上不時會跳出一些照片,提醒我有關貝聿銘的種種。 如 1963 年 4 月 2 日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落成,貝聿銘親自出席典禮,并與東海大學校長吳德耀、建筑系講師漢寶德合影。當天,他在建筑系進行了題為“現(xiàn)代建筑之動向”的演講。這是貝聿銘第三次來中國臺灣,而他的三次到訪都與東海大學的建設有關。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的設計者究竟是誰,這是一件各說各話的公案,當事人均已先逝,我們只能通過文獻資料來考證。 東海大學早年建校的相關文獻,1984 年被紐約亞洲基督教大學聯(lián)合董事會(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全部捐予耶魯大學,如今收藏在神學圖書館(Divinity Library)。由于數(shù)據(jù)浩瀚,以 1951 年為分界點,文獻被分為兩個系列,即以學校為主分類和按英文字母排序。我曾在 1997 年復印了大量感興趣的主題資料,準備深入研讀,作為日后撰文的參考。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多年來,這批文獻資料始終被束之高閣,未曾深入探討,僅于 2007 年陳其寬逝世之際,利用陳先生的部分文獻撰寫了一篇專文,發(fā)表在臺灣雜志《建筑Dialogue》七月號的紀念專輯上。 2017 年貝聿銘百年誕辰之際,著書慶祝貝老高壽的想法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為了充實書的內(nèi)容,我專門飛到中東卡塔爾的多哈,親自走訪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該館的五樓是高級餐廳,當時正在歇業(yè),不對外開放,通過行政部門的安排,我才得以參觀。參觀結(jié)束正要離開時,安保部門卻上前盤查,不但檢查了我所拍的照片,還復印了我的護照存檔,一直折騰到閉館后 1 小時余才放行。這是我多年來走訪貝聿銘作品的一個插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故事,其中令我難以忘懷的是日本美秀美術館開幕期間的際遇。開幕式當天,在參觀完新落成的美術館之后,賓客們又前往神慈秀明會教祖殿參加開幕音樂會。音樂會后的晚餐是自助餐,在用餐時,我特意向貝聿銘致以問候,并且請他在開幕式請?zhí)虾灻裟睢?我期盼上述的這些親身經(jīng)歷有機緣陸續(xù)地撰寫成書,以紀念貝聿銘。《貝聿銘建筑探索》也正是出于此目的完成的。 在《貝聿銘建筑十講》尚未出版時,我特邀學弟李瑞鈺建筑師撰文,發(fā)表在臺灣的《放筑塾代志》四月號的雜志上來恭賀貝聿銘的百歲生日。2017 年 10 月,又邀學長黃承令建筑師、李瑞鈺建筑師與我聯(lián)合撰稿,發(fā)表在臺灣《建筑師》雜志的貝聿銘百歲專輯上,為貝老祝壽。李、黃兩位建筑師都曾在貝聿銘建筑事務所工作多年,他們以親身感受來撰文,格外具有意義。李瑞鈺所著兩篇文章的配圖由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的埃瑪· 考伯(Emma Cobb)協(xié)助提供,在這里深表感謝。 2017 年 10 月 12 日與 13 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舉辦了“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與會發(fā)表論文的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美術系亞洲美術史和建筑史教授賴德霖是我的故交,于是向他邀約發(fā)表該論文的中文稿件。加上曾發(fā)表在《放筑塾代志》四月號雜志上的兩篇文章與《建 筑師》雜志上的三篇文章,共計六篇,匯編成了繁體中文版的《探索貝聿銘》一書。隨后,又增加了在中國香港舉辦的“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上由張晉維發(fā)表的論文,匯編成簡體中文版的《貝聿銘建筑探索》一書。 貝聿銘的建筑生涯自 1948 年在威奈公司出任建筑部門主管開始,于1990 年宣布退休,至 2012 年完成封山之作美秀教堂,其豐功偉業(yè)熠熠生輝,有諸多課題可供研究探討!敦愴层懡ㄖ剿鳌芬粫鵀殚喿x和探索貝聿銘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參考。 黃健敏
貝聿銘建筑探索 作者簡介
黃健敏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筑學碩士;曾任教于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高校;2006年任《建筑》雜志總主編。 黃承令 中原理工學院(現(xiàn)臺灣中原大學)建筑系畢業(y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建筑碩士;曾在美國芝加哥 SOM 事務所、LSH 事務所、貝聿銘建筑事務所等工作十余年;曾任臺灣中原大學建筑學系教授、系主任、設計學院院長;黃承令建筑師事務所主持人。 賴德霖 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美術史博士;美國路易維爾大學美術系亞洲美術史及建筑史教授、美術史專業(yè)主任。 李瑞鈺 中原理工學院(現(xiàn)臺灣中原大學)建筑系畢業(yè);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建筑系碩士;曾任貝聿銘建筑事務所設計師;東海大學建筑系兼任副教授;寶元建筑師事務所主持人。 張晉維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博士候選人;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xiāng)研究所碩士;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筑及都市設計學士;學學文化創(chuàng)意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暨室內(nèi)設計學務企劃兼講師。
- >
山海經(jīng)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