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血管外科手術解剖與顯露(原書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90678
- 條形碼:9787504690678 ; 978-7-5046-9067-8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血管外科手術解剖與顯露(原書第4版)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統一、完整的血管解剖入路理念,在Z新技術背景下對解剖學進行描述,并按身體部位進行編排。同樣的解剖學描述也適用于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手術。著者對臨床相關的解剖知識進行了簡潔概述,而沒有著力于瑣碎和深奧的觀點。具有足夠解剖學知識的讀者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書的呈現方式及其中令人充滿求知欲的細節。
血管外科手術解剖與顯露(原書第4版) 內容簡介
本書引進自世界知名的 Wolters Kluwer 出版社,由來自美國的 R. James Valentine 教授和 Gary G. Wind 教授聯袂編寫,是一部專業覆蓋全面、實用性很強的血管外科手術參考書。本書分六篇 20 章,涵蓋了頭頸、胸腹、四肢及血管變異、血管胚胎發育等;從血管局部解剖、手術入路、解剖層次、常見手術解剖并發癥等方面,系統介紹了血管外科各個血管手術的局部解剖知識,全面討論了血管外科常見手術的解剖及顯露方法。本書圖片精美、闡釋明晰、深入淺出,既可供血管外科醫師和與血管手術相關的從業人員臨床手術操作時查閱參考,又可作為青年外科醫師、研究生獲取血管相關解剖資料依據的參考書。
血管外科手術解剖與顯露(原書第4版) 目錄
緒論 動靜脈胚胎學
一、血管的發育
二、靜脈系統
頭頸部的顱外循環
第 1 章 頸動脈
一、頸部外科解剖
二、頸動脈及其分支的顯露
第 2 章 椎動脈
一、椎動脈的外科解剖
二、頸部椎動脈的顯露
胸 部 血 管
第 3 章 胸主動脈
一、胸部大血管的解剖
二、主動脈弓上分支血管的顯露
三、胸降主動脈的顯露
第 4 章 胸廓上口與頸胸交感神經鏈
一、“胸廓出口”解剖
二、胸廓出口相關解剖
三、斜角肌間隙解剖
四、鎖骨下通道解剖
五、喙突下間隙解剖
六、頸胸交感神經鏈的解剖三篇
上 肢 血 管
第 5 章 腋動脈
一、腋動脈解剖
二、腋動脈顯露
第 6 章 肱動脈
一、上臂的外科解剖
二、肱動脈解剖顯露
第 7 章 上肢血管
一、前臂的外科解剖
二、前臂動脈的顯露
第 8 章 手部血管
一、手部血管解剖
二、手部動脈的顯露
腹 部 血 管
第 9 章 上腹主動脈(包括內臟和腹腔上段)
一、腹主動脈的外科解剖
二、腹主動脈的顯露
第 10 章 腹腔干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
一、腸系膜血管的外科解剖
二、腸系膜動脈的顯露
第 11 章 腎動脈
一、腎動脈的外科解剖
二、腎動脈的顯露
第 12 章 腎下腹主動脈及盆腔動脈
一、腎下腹主動脈及盆腔動脈外科解剖
二、腎下腹主動脈的顯露
第 13 章 腰椎及腰交感神經鏈顯露
一、腰椎血管顯露
二、腰交感神經鏈顯露
第 14 章 下腔靜脈
一、下腔靜脈外科解剖
二、肝下下腔靜脈的顯露
第 15 章 門靜脈系統
一、門靜脈的外科解剖
二、門靜脈循環的顯露
下 肢 血 管
第 16 章 股總動脈
一、股部的外科解剖
二、腹股溝區域的股動脈顯露
第 17 章 大腿血管
大腿的外科解剖
第 18 章 腘動脈
一、腘血管的外科解剖
二、腘動脈的外科入路
第 19 章 小腿血管
一、小腿外科解剖
二、小腿動脈顯露
三、踝部及足部動脈的顯露
血 管 改 變
第 20 章 血管的解剖變異
血管解剖變異
血管臨床解剖學插圖
血管外科手術解剖與顯露(原書第4版) 節選
緒論?? 動靜脈胚胎學 一、血管的發育 (一)概述 在胚胎 3—8 周齡(以排卵后天數衡量),血管形成并演變接近于人類Z終循環模式。3 周齡接近結束時,新融合的心臟推動原始循環開始。4 周齡開始進入快速變化的廣泛重塑階段,并由 2 月齡一直持續到Z后 1 個月。由于動靜脈的變化及發育中的胸腹器官、軀干和四肢的相互作用,胚胎頭端的發育速度比尾端要快。當胚胎大小為 3~30mm(身長),會發生極其復雜的生物結構發育和重組 。 下一次血管形態顯著變化發生在出生時。 了解成人血管系統在演變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提供了一個邏輯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我們可以對在血管外科手術中遇到的諸多變異和異常進行概念化。 (二)原始脈管與循環起始 在循環開始時,胚盤在絨毛膜囊泡內呈現息肉樣凸起。其蒂構成體蒂。其頂端呈現不顯著的雙葉狀。兩個裂片之間的凹槽反映了內胚盤邊緣。3mm 胚板上方的圓頂是羊膜,下垂的囊是卵黃囊。 在這些鏡像穹窿之間,伸長的 2mm 胚胎盤側邊卷起,開始閉合神經溝,第 1 對體節出現在胚期中期。內襯于間充質裂隙的細胞在此之前已經獨立發育,開始相互連接并形成兩對縱向通道,一個內側和一個外側。內側通道附著在胚胎頭端成對心管的末端,形成原始主動脈,延伸到遠端卵黃動脈網。側壁附著在心管的尾端,成為卵黃靜脈和臍靜脈。 幾天之內,心臟融合并開始搏動,推動血液通過卵黃囊循環。在早熟絨毛膜開始承擔提供營養任務前的一段較短時期內,卵黃囊循環從迅速退化的哺乳動物卵黃囊中汲取營養。臍帶血管從卵黃復合體延伸到體蒂,然后延伸到絨毛膜,成為主要的血液循環通路。 在 4 周齡,胚胎長 4~5mm,發育出完整的體節,并開始一系列血管形態變化 。大部分成對主動脈發生融合,并形成了許多背側、外側和腹側分支。5 對額外的弓動脈從咽及發育中的鰓弓之間的外側穿過,連接心臟的頭端和其余未融合的背主動脈。頭弓和尾弓退化的速度一致并且加快,6 對弓動脈在 5—7 周齡發生了漸進性變化(見后述)。多處卵黃動脈退化,剩下 3 條將演變成為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成對的前主靜脈和后主靜脈形成于體壁,并通過總主靜脈連接到心臟尾角(后演變為靜脈竇)。 4 周齡結束時,4 個肢芽明顯可見,頭側更加明顯。卵黃靜脈的殘余正在發育中的肝臟和結締組織形成竇狀結構,后演變為門靜脈系統。之后軀干和四肢的動靜脈系統同時發育,具體見后述。
血管外科手術解剖與顯露(原書第4版) 作者簡介
李春民,醫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中國微循環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壓力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醫師分會整合血管及腔內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創面防治與損傷組織修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解剖學會血管分會委員。長期專注于血管外科疾病的診治,在復雜血管外科手術及介入操作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科研方面,致力于血管外科疾病臨床及壓力治療、組織工程血管、腹主動脈瘤病因等基礎研究。參與多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課題研究。參編英文專著 1 部、中文專著 17 部,其中主編 6 部,副主編 4 部;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60 余篇,其中發表于中華系列雜志 19 篇,發表SCI 收載論文 12 篇。 鄭月宏,主任醫師,教授,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臨床科研博士后導師,臨床博士后導師。中國微循環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微循環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太血管學術聯盟(APA)會員大會主席,白求恩公益基金會血管分會主任委員,歐美同學會血管醫師分會主任委員,澳門醫學專科學院教授,Translational Surgery 期刊主編。擅長周圍血管外科疾病的開放手術和介入治療、對血管疑難雜癥治療有獨到見解和創新,對頸部、胸部大血管病變和腹主動脈瘤腔內介入和手術診治有較多研究,創立了布 - 加綜合征根治、胸腹主動脈瘤的多種血管手術新入路和手術改進。致力于面向基層的微循環血管基層推展活動,提倡碎步快跑,扶助中青年血管醫護亞太血管學術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醫學科學院重大專項課題等多項科研基金課題。獲中華、華夏等科技進步獎 4 項,并多次獲得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獎。獲北京協和醫院優秀教師、外科Z佳主任醫師、北京市優秀醫師等稱號。已培養和在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 30 余人。主編專著 10 余部;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著 100 余篇,發表 SCI 收載論文 50 余篇。 張曙光,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山東省醫師協會外周血管介入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外周血管介入醫師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消化介入診療分會副主任委員,《臨床普外科雜志 》《中華血管外科雜志》等期刊編委。長期從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脾大、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布 - 加綜合證、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腹主動脈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足、急性肢體動脈栓塞、急 / 慢性腸系膜缺血性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肺栓塞[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下肢靜脈曲張等各種周圍血管疾病的診治。協助醫院創立“院內 VTE 防控 - 千醫模式”,創建山東省醫師協會輸液港培訓基地并且建立血管通路輸液港全程管理專業門診。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山東省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編專著3部,參編著作9部;在國內、外醫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 SCI 收載論文 20 余篇。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