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環境學基礎(邵超峰)(第三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387486
- 條形碼:9787122387486 ; 978-7-122-3874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環境學基礎(邵超峰)(第三版) 本書特色
1《環境學基礎》(第三版)被遴選為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 2 《環境學基礎》(第三版)編寫人員主要來自“雙一流”高校環境專業一線教師,與教材配套的精品在線課程、在線題庫、電子課件,配套資源豐富。 3 《環境學基礎》(第三版)全面反映我國近年來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與成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提供借鑒。 4 《環境學基礎》(第三版)將每章的延伸內容和知識要點系統整理為若干專題知識,以二維碼形式展示,使讀者可以更加具體的了解相關概念內涵。 5 《環境學基礎》(第三版)在每章前的導讀部分均展現了課程思政內涵,思政內容與每章具體內容對應,是課程思政的重大嘗試。 5 《環境學基礎》(第三版)內容體現了專業知識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
環境學基礎(邵超峰)(第三版) 內容簡介
《環境學基礎》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共分十一章,包括緒論、全球環境問題、大氣環境保護、水環境保護、土壤環境保護、固體廢物處置與管理、物理性污染與防治、人口資源與環境、生態系統與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等。為了豐富課程內容體系,同時壓縮課本容量,將每章節的延伸內容和知識要點系統整理為若干專題知識,以二維碼的形式進行展示。為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果,在每章正文前編有“導讀”并融合課程思政素材,每章后附有思考題;為了配合雙語教學的需要,在各章中都插入了一些概念和基本知識的英文解釋。本教材配有內容完整、圖文聲并用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讀者可到化學工業出版社教學資源網(www.cipedu.com.cn)免費下載。《環境學基礎》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非環境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用書;可作為一般讀者了解和學習環境科學基本知識的選擇讀物,也可作為各級決策、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環境學基礎(邵超峰)(第三版) 目錄
**節 環境與環境問題 002
一、人類環境及其功能 002
二、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 007
第二節 環境科學及其研究 009
一、環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 009
二、環境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其分科 011
思考題 013
第二章 全球環境問題 015
**節 全球氣候變化 016
一、氣候變化及其危害 016
二、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021
第二節 臭氧層破壞 023
一、臭氧層破壞及其危害 023
二、臭氧層保護行動 026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損失 028
一、生物多樣性及其現狀 028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 030
第四節 酸雨 034
一、酸雨的危害及其分布 034
二、控制酸雨的行動和措施 037
第五節 荒漠化 039
一、荒漠化現狀 039
二、荒漠化防治 041
第六節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042
一、我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現狀 042
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防治行動和措施 044
第七節 海洋污染 045
一、海洋污染的現狀與危害 046
二、保護海洋環境的行動和措施 047
第八節 危險廢物越境轉移 049
一、危險廢物及其現狀 049
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的控制 050
三、危險廢物的管理 051
思考題 055
第三章 大氣環境保護 057
**節 大氣層結構與氣象要素 059
一、大氣的組成 059
二、大氣層結構分層 059
三、影響大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061
第二節 大氣污染 062
一、大氣污染相關概念 062
二、大氣污染源 064
三、大氣污染物 066
第三節 我國大氣污染現狀 066
一、我國大氣污染概況 066
二、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 069
第四節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073
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 073
二、利用市場手段強化污染治理措施 074
三、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 074
四、強化監督考核機制 074
五、加強宏觀調控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074
六、采取綜合措施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075
七、加強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研究及監測能力建設 075
八、加強大氣污染防治重要環境法律制度關系 076
第五節 大氣環境規劃 076
一、大氣環境規劃技術思路 077
二、大氣環境現狀分析 077
三、大氣環境規劃目標和指標體系 078
四、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 079
思考題 083
第四章 水環境保護 085
**節 水質及水環境質量指標 087
一、水質指標 087
二、水質標準 089
第二節 水污染及水體自凈 092
一、水污染的危害 092
二、水體自凈 094
第三節 水體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 095
一、無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和轉化 095
二、有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和轉化 097
三、石油類物質在水體中的遷移和轉化 097
四、氮、磷化合物在水體中的轉化 099
第四節 我國水污染現狀 100
一、淡水環境現狀 100
二、我國水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 102
第五節 水體污染防治途徑 106
一、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 106
二、加大防治工作投入 107
三、構建統一管理機制 107
四、發揮公眾管理作用 107
第六節 水環境規劃 108
一、水環境規劃技術思路 108
二、水環境現狀分析 109
三、水環境容量測算 109
四、水污染物總量控制 110
思考題 111
第五章 土壤環境保護 113
**節 土壤污染與污染源 115
一、土壤污染 115
二、土壤污染源 121
第二節 農藥與土壤污染 123
一、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123
二、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 127
第三節 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128
一、土壤污染現狀 128
二、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 130
第四節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133
一、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概況 133
二、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134
三、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136
第五節 土壤污染防治路徑 136
一、立足現實,完善立法 136
二、分工合作,系統治理 137
三、多方動員,共同參與 137
四、多方籌措,保障資金 137
第六節 土壤污染防治規劃 138
一、土壤污染防治體系概念框架 138
二、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 139
三、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 143
思考題 145
第六章 固體廢物處置與管理 147
**節 固體廢物的來源及危害 149
一、固體廢物的來源與分類 149
二、固體廢物的產生現狀 151
三、固體廢物的危害 152
第二節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154
一、固體廢物的控制措施 154
二、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技術 156
三、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157
第三節 固體廢物管理 162
一、國外固體廢物的管理 162
二、我國固體廢物的管理 164
三、“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169
思考題 171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與防治 173
**節 噪聲污染與防治 174
一、噪聲源及其度量 174
二、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177
第二節 電磁污染及其防治 182
一、電磁污染與污染源 182
二、電磁污染防治 184
第三節 放射性污染與防治 186
一、放射性污染與污染源 186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 189
第四節 光熱污染及其防治 193
一、光污染及其防治 193
二、熱污染及其防治 196
思考題 199
第八章 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
**節 人口現狀 202
一、世界人口增長現狀及趨勢 202
二、我國人口現狀與控制 209
第二節 資源現狀 213
一、自然資源概述 213
二、中國的資源開發與利用 215
第三節 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 217
一、人口與環境的關系 217
二、資源與環境的關系 221
三、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 223
第四節 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對策及行動 224
一、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對策 224
二、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行動 225
思考題 225
第九章 生態系統與生態保護 227
**節 生態系統概述 229
一、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 229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229
三、生態系統的功能 236
第二節 生態保護的基本原理 245
一、生態學一般規律 245
二、生態平衡與生態破壞 249
第三節 生態系統保護 256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 256
二、自然保護區建設 257
三、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建立 259
思考題 259
第十章 生態文明建設 261
**節 生態文明理論 263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 263
二、生態文明的內涵 264
三、生態文明應遵循的原則 265
四、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267
五、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 269
六、生態文明推進措施 270
第二節 生態文明行動 271
一、促進綠色發展 272
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72
三、強化污染防治 273
四、加大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力度 274
五、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76
六、加強環境保護國際合作 276
第三節 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277
一、建設任務 277
二、建設進展 279
第四節 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 281
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 281
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82
第五節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283
一、建設任務 283
二、建設進展 284
思考題 285
第十一章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287
**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89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內涵 289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291
三、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 292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293
一、經濟學理論 293
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理論 293
三、人口承載力理論 293
四、人地系統理論 293
五、資源永續利用理論 294
六、外部性理論 294
七、財富代際公平分配理論 294
八、三種生產理論 294
九、三大支柱理論 294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實踐 295
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 295
二、我國可持續發展行動 296
三、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298
四、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301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 303
一、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 303
二、可持續發展的法制體系 303
三、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系統 303
四、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 304
五、可持續發展的公眾參與 304
六、可持續發展的評估考核 304
思考題 304
參考文獻 305
環境學基礎(邵超峰)(第三版) 作者簡介
邵超峰,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兼任南開大學環境規劃與評價所常務副所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天津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秘書長,先后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18項,發表科研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20余篇,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次、三等獎一次;主編的教材《環境學基礎(第二版)》獲得教育部“十二五”本科規劃教材。現為科學技術部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專家、農業農村部農產業品產地劃分專家、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影響評價、環境應急管理、水生態環境保護專家。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