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大地文心: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47226
- 條形碼:9787511147226 ; 978-7-5111-472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地文心: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 本書特色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為進一步繁榮生態文化,培育生態價值觀,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主辦、中國環境報社承辦了“大地文心”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學作品征文活動,推出了一批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反映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和成效的**文學作品,涵蓋了徐剛、葉梅、施戰軍、李青松等知名作家的生態文學作品。現將**作品結集出版,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促進公眾參與,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大地文心: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 內容簡介
波瀾壯闊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學作品感召心靈,鼓舞激勵更多人投身其中。為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促進公眾參與,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共建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于2020年聯合主辦,中國環境報社承辦了“大地文心”第三屆生態文學作品征文活動,希望以此為契機,推出一批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反映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和成效的優秀文學作品,在全社會傳播生態文明思想,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本屆征文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踴躍參與,佳作云集,題材廣泛,體裁豐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評論……在大家的筆下,既有對豐富傳統生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有對當前生產生活方式的反思;既有來自生態環保一線的鮮活故事,也有謳歌自然生態之美的精美文章;既有記錄生態環保歷程的歷史厚重感,也有帶領潮流之先的生活時尚。 為生動展現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行動,活動主辦方組織作家親歷污染防治攻堅一線開展調研采風,12位作家走進四川省眉山市,聚焦當地的生態亮點、治污重點、文化看點,推動作家更深地觸及環境保護之痛、環境保護之重、環境保護之責,讓更多人感受到藍天碧水背后,生態環保工作以及全社會付出的努力與奉獻,也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帶給百姓的幸福感。 為向更多讀者全景展現征文活動豐富成果,激發更多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激情與動力,特將刊發于中國環境報《境界》周刊的30余篇優秀征文匯編成冊,共計10萬余字。
大地文心: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 目錄
大河側畔的傾聽
我家就在岸上住
生態文學:文學的變革與革命
一條河,叫疏勒河
飛鳥相與還綠島
生態文學蓬勃的早晨
午夜獵昧
生命的羈絆:人與鹿不了緣
兒子去哪了
留下一片綠
骨子里的愛
蝴蝶飛到哪去了?
春風的味道
沁源:通向未來的綠色長廊
樹·世界
鮮花盛開的村莊
“兩山”排闥送青來
再回青泥湖
一腔平淡愛高山
采風作品選登(排名不分先后)
眉州三疊
從柴桑河到海棠竹里
眉山,唱支山歌給你聽
大地文心: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 節選
《大地文心: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 生態文學的意識和觀念實踐,顯然還處在一個初始的發展階段,梭羅、利奧波德、卡遜等人的開拓之功至偉。但當生態文學這種文學現象逐漸地被人們在不斷接觸的環境災難中認識感悟的時候,這樣的文學主張和追求就像投石入水之后,迅速生波蕩漾開來了,力量抵達到世界各地,以及很多作家的心間。中國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有像《山海經》這樣涉及自然的神話記錄,也有像《徐霞客游記》這樣有關山川河流人文風物的考察記等,但這些內容都與如今的生態文學倫理主張和目標有很大的區別。 當代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觀念似乎是在1980年代前后明顯起來的。生態文學創作也伴隨著這樣的觀念開始出現了。這期間,*初在報告文學創作中有分明的表現。徐剛的《伐木者,醒來!》及他后來的《守望家園》《大森林》等很多作品,既是中國生態文學的先聲實踐,也奠定了他作為著名生態作家的堅實基礎。此后有岳非丘的《只有一條長江》,楊兆興的《沙坡頭·世界奇跡》,邢軍紀、曹巖的《北中國的太陽》,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何建明的《共和國告急》,李青松的《遙遠的虎嘯》《共和國:退耕還林》《塞罕壩時間》《把自然還給自然》,肖亦農的《毛烏素綠色傳奇》,梁衡的《樹梢上的中國》,古岳的《凍土筆記》等等報告文學作家作品,都不斷努力地在為中國的生態文學添加濃厚靚麗成色。這些作品涉及自然生態環境的各種領域,呼吁人們提高生態環保意識,艱苦奮斗,努力開創建設,與不同的毀壞行為進行斗爭,張揚了文明科學進取的模范人物的社會生活觀念和行為。作家在創作中顯示出的時代使命和擔當精神令人感動。 像徐剛、李青松作品所體現的激情詩意和個性形象特點,都是厚重和靈動豐盈的獨特存在。在文學創作中仔細觀察感受自然生活,或從不同題材角度和文體形式表現出一定生態文學特點的作家,還有像哲夫、葉多多、王國平等報告文學作家,也有像張煒的《九月寓言》、姜戎的《狼圖騰》、艾平的《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等小說家及其作品,有像劉亮程、鮑爾吉·原野、李娟等這樣細膩記述自然風貌、表現獨特細膩感悟的散文作家等等。 誠然,中國現今的生態文學現狀,似乎還更多處于呼喚人們樹立與自然共生,收斂一己物質欲望,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階段,比較現場直觀傳輸,還缺乏更加深遠精湛的追求思考表達,但這種在傳統文學創作道路上的“逆行者”身份作用價值,還是被人們十分肯定和認可。生態文學似乎不能夠簡單地等同書寫生態災難,譬如不少作家面對地震、洪水和像當前的疫情的書寫,這中間盡管會有很多的密切關系,但生態文學恐怕不會這樣簡單。在我看來,生態文學似乎應當是人類在哲學認識論上的修正改變,是人類跳出自身中心藩籬,主動調整已有成法,是融合大自然法則的新的倫理建設和行動出發,是在努力適應自然生存法則下追求自然延伸的自覺和尋找、遵循的定律等。 生態文學“逆行者”的道路上,會存在風險和經歷曲折。因為,他(她)不僅要與傳統的文學發生區別,更會與幾千年來人們逐漸形成和習慣了的認識行為產生分歧,面對的將是非常沉重和悠久的歷史負擔。要人們放棄以人為中心的社會觀念,要人放下身段平等地善待其他所有生命,希望人改變自己的生命愉悅等實在是不易。但人們必須有自我否定的自覺和勇氣,有遵從自然規律的積極選擇。生態文學作家作為“逆行者”,為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自然生命的福祉前途,保護地球家園并持續提供發展延續條件,必須以自己合理善意的文學闡釋,說服人們改變錯誤觀念,放棄私欲、約束自己。生態文學的使命和承擔崇高壯偉,期望前行的道路上天人感應,互為因果。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