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思想與運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33082
- 條形碼:9787208133082 ; 978-7-208-1330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想與運動 內容簡介
《思想與運動》初版于1934年,是亨利·柏格森生前出版的*后一部著作。《思想與運動》收錄了柏格森在1903-1923年間發表的文章和會議論義。對于《創造進化淪》的作者來說,這《思想與運動》是*后一次機會向廣大讀者介紹其哲學方法:現實應該在時間(綿延)中被思考和理解。同時,這種新的哲學思考方式并不與科學論述相排斥。科學與哲學應該通力合作,共同造就一種新的世界觀——人類的經驗并不孤立于自已的身體和其他生命物種,甚至無生命物質。 柏格森一直反對那些慣用抽象概念、玩弄詞義的哲學理論,因為它們中斷了真實的運動和無所不在的關聯。對于柏格森來說,“運動”就是實在,“思想”只是運動中的一個小事件和派生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柏格森以一種有別于馬克思主義的方式,闡明了物質(運動)di一性、思想第二性的觀點。
思想與運動 目錄
前言
體例說明
導論(**部分)
導論(第二部分)
可能與實在
哲學直觀
變化的知覺
形而上學導論
克洛德·貝爾納的哲學
真理與現實——論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
拉維松的生平與著作
譯者后記
思想與運動 節選
《思想與運動》: 就此而言,這一條是非常簡單的,無限簡單,它實在是太過簡單了,以至于哲學家從來都不曾成功地說出。因此,終其一生,哲學家都在言說。當他表述心中既有之物時,不能不感到有必要對表述加以修改,加以訂正;這樣,由理論到理論,不斷加以補充、更正,通過不斷的復雜化,不斷的發展,哲學家所做到的不是別的,而是通過不斷增長的切近,來表現原初的、簡樸的直觀。其理論的復雜性,有可能變得無限復雜,因此,理論的復雜性其實只是其原初的簡樸的直觀與哲學家所用表達方式之間的失衡。 這種直觀是怎樣的?如果哲學家未能將其表述出來,我們也不能在這方面取得成功。但是,我們*終能夠把握和肯定的,是介于具體的、簡單的直觀與翻譯這種直觀的復雜的抽象之間的某種中間形象(imagein.termediaire),這是一種流動的、不斷浮現的形象,縈繞著哲學家的心靈,穿透其思想的迂回反復,如影隨形一般緊隨著哲學家,雖然這種形象還不是直觀本身,相對于概念表達而言卻越來越接近直觀,概念表達必然是象征的,直觀必須求助于概念表達來提供一些“解釋”。讓我們好好看看這個影子,我們會猜測出投射這個影子的身體的姿態。并且,如果我們努力模仿這個姿態,或者使我們置身于其中,我們將在可能的限度內,看到哲學家之所見。 這一形象的標志首先就在于,它本身所帶有的否定能力(puissancedenegation)。您可以回想一下蘇格拉底的精靈:它總是在特定的時候阻攔哲學家的意志,與其說是阻止他行動,不如說是在提醒他去做他應做的事情。在我看來,直觀在思辨方面的作為,類似于蘇格拉底在實踐生活中的精靈;至少,是在這種形式下直觀開始運作,也是在這種形式下,直觀繼續給出一些更清晰的顯現:直觀抗拒著。在習以為常的種種觀念面前,在似乎顯而易見的種種命題面前,在至今為止仍被視作科學的種種陳述面前,直觀在哲學家的耳邊說道:“不可能”(impossible)。“不可能”,哪怕有各種各樣的事實和理由讓你相信,這是可能的、實在的、確定的。但是,這“不可能”,因為有某種特定的經驗,雖然模糊卻十分堅決,借助我的聲音對你言說道:這一直觀與人們所訴諸的事實和給出的理由無法兼容,從而,這些事實并未得到準確的觀察,這些推理乃是錯誤的。直觀所具備的這種否定能力,具有怎樣的獨特力量啊!對此,哲學史家們怎么能不特別加以注意呢?哲學家即使其思想尚未定型,學說的內容尚未確定,他所邁出的**步,就是拋棄某些特定的東西,這一點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后來,對于他將要肯定的,他可能會有所改變;但對于他所否定的,卻是一以貫之。而如果他對他所肯定的有所改變,那么仍然是因為內在于直觀或者其形象的否定能力。他將根據某種直線邏輯的規則,演繹出某些推論;這就是為什么,面對他自己所做的肯定陳述,他突然又感受到一種“不可能”,這種“不可能”曾經讓他首先去質疑別人的論斷。在離開了他自身思想的曲線之后,筆直地順著切線,他變得外在于他自身。當他返回到直觀時,他也返回到自身。由于這樣一些遠去和歸來,造成了發展著的理論的迂回往復,也就是說,這種理論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取消、自我回歸、自我修正,反復無窮。 ……
思想與運動 作者簡介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其父母均為猶太人。在大學預科學校求學時,他對古典文學和自然科學產生興趣;1889年從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先后任中學、大學哲學教授;1913年赴英、美講學,并任英國精神學會主席;1919年返回法國進入法蘭西語言科學院,從事國際事務和政治活動的研究。 柏格森從在中學和大學任教期間開始,寫下了大量哲學著作,主要作品有《直覺意識的研究》(1880)、《智力與記憶》(1896)、《創造進化論》(1907)、《精神的力量》(1919)、《道德和宗教的兩個源泉》(1932)等,他所構建的生命哲學在半個世紀內對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27年,柏格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