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從貝克萊出發 本書特色
★ 貝克萊是近代經驗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開創了主觀唯心主義,并對后世經驗主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是18世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 ★ 幫助讀者讀懂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喬治·貝克萊:存在為什么就是被感知? ★ 以淺顯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讀貝克萊的作品、哲學思想及其核心理念,詳細介紹了《原理》和《對話》的主要論點、論證過程與理論,是一套適合普通讀者了解哲學大家哲學思想的入門級讀物。 ★【哲學大師】全系精彩圖書:一套適合普通讀者了解哲學大家哲學思想的入門讀物,《從貝克萊出發》是其中之一。 《從洛克出發》 《從薩特出發》 《從康德出發》 《從盧梭出發》 《從黑格爾出發》 《從霍布斯出發》 《從貝克萊出發》 《從笛卡兒出發》 《從休謨出發》 《從尼采出發》
海報:
從貝克萊出發 內容簡介
喬治·貝克萊(1685-1753)是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且極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貝克萊著名且極具爭議性的哲學思想是其對物質存在的否定以及“唯心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僅僅是心靈中的概念集合。 【哲學大師】叢書共10冊,每個分冊都解讀了一位知名哲學家,他們是所處時代的標桿,所處地域的哲學鼻祖!叢書從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理念、主要作品和對時代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讀者可以更輕松地了解這些有著非凡意義的哲學家,并讀懂他們各自哲學問題的根源。
從貝克萊出發 目錄
**節 貝克萊生平簡介
第二節 貝克萊的主要著作以及作品間的關聯
第三節 哲學家生平研究方法和本書閱讀指南
第二章 對貝克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與理論
**節 勒內·笛卡兒(1596-1650)
第二節 尼古拉斯·馬勒伯朗士(1638-1715)
第三節 約翰·洛克(1632-1704)
第四節 實體、物體和屬性
第五節 間接現實-關于人類認知的一種流行理論
第六節 初級屬性和次級屬性的比較
第七節 概念和感覺
第三章 貝克萊的哲學體系:內容與學習方法
**節 概念、想法與感覺
第二節 日常事物的屬性以及人類對其的感知過程
第三節 心靈(靈魂)
第四節 不被任何人感知時物體的存續性問題
第五節 現實與幻覺的區別
第六節 科學的發展與對環境的探索
第七節 人們如何認識他人心靈(包括上帝的心靈)的存在
第四章 貝克萊關于非物質論與唯心主義的論證
**節 貝克萊所有論證的前提:人類通過感官認識的是感覺
第二節 領銜論證
第三節 同一性論證
第四節 感知相對性論證
第五節 貝克萊對抽象概念的否定
第六節 結論:貝克萊的哲學能帶給我們什么?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從貝克萊出發 節選
貝克萊生平簡介 喬治·貝克萊1685年3月12日出生于愛爾蘭都柏林西南方70英里外的基爾肯尼(Kilkenny),1753年2月14日卒于英國牛津(Oxford),終年67歲。喬治·貝克萊的父親威廉(William)是英國移民,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且財力殷實,母親名為伊麗莎白(Elisabeth),貝克萊是家中長子,有5個弟弟。貝克萊的童年在距基爾肯尼約10英里外的戴薩特城堡(Dysart Castle)度過,其后進入被譽為“愛爾蘭的伊頓公學”(Etonof Ireland)的基爾肯尼學院(Kilkenny College)學習,隨后又進入都柏林圣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Dublin)深造。1704年,年僅18歲的貝克萊獲得本科學位后,校方為他預留了教職員(Fellow)的崗位,前提是他必須先取得英國圣公會(Anglican Church)的圣職。1707年,28歲的貝克萊在圣三一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并完成了他*著名的三本著作《視覺新論》(The New Theory of Vision)、《人類知識原理》(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和《貝克萊哲學對話三篇》(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1713年,貝克萊搬至倫敦并開始活躍于貴族文人的社交圈中,他的眾多朋友中*有名的當屬《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以及詩人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在之后的8年里,貝克萊曾兩次前往歐洲大陸,**次行程是在1713年至1714年間,彼得伯勒伯爵(Earl of Peterborough)為參加西西里島(Sicily)國王的加冕禮前往歐洲大陸,貝克萊作為隨行牧師先抵達法國,然后在意大利逗留了一段時間。第二次行程則是在1716年至1720年間,貝克萊作為導師帶領一位愛爾蘭主教之子完成其修業旅行(Grand Tour),這一次,貝克萊同樣在意大利以及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停留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每一次從歐洲大陸回到倫敦,貝克萊都會繼續自己在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期望能夠被君王授予仕途。 1721年至1724年間,在等待仕途的同時,貝克萊回到了都柏林圣三一學院成為一名高級研究員并積極投身于學術研究之中,隨后,貝克萊被任命為德里的學監(Dean of Derry)(德里位于今北愛爾蘭自治區北部),雖是虛銜,貝克萊依舊任職了近10年。1724年至1728年間,貝克萊將該職位轉托他人后回到倫敦,為自己的“百慕大計劃”尋求資助,因為他感到上帝召喚他在百慕大島上建立一所神學院,專門教育與訓練印第安原住民和在北美莊園從事農業生產的英國移民后裔,使他們成為傳教士。1728年年初,貝克萊迎娶了愛爾蘭下議院前議員之女安妮·福斯特(Anne Foster),隨后搬往北美的羅德島新港(Newport,Rhode Island)繼續自己的百慕大計劃(離開英國前,貝克萊已獲得英國政府以及諸多私人的資助承諾)。在北美,貝克萊并非飽食終日干等英國政府兌現承諾,而是馬不停蹄地撰寫了《阿爾西弗龍》(Alciphron),生養了兩個孩子,在當地的教會傳道并在哈佛和耶魯推動早期北美大學的籌備與發展事業(位于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個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了呼應貝克萊描繪百慕大計劃的一首詩的開頭:“帝國的鐵蹄,錚錚向西”)。 1731年,貝克萊回到英國了解到英政府不打算兌現資助承諾,萬般無奈之下,貝克萊只能放棄了百慕大計劃。回歸倫敦上流社會之后,貝克萊再次期望獲得仕途。1734年,他如愿以償地成了愛爾蘭南岸上距科克市(Cork)10英里外的克洛因鎮(Cloyne)的主教。對待這一次的神職,貝克萊親力親為,不僅關心轄區內窮人的福祉,還牽掛著全愛爾蘭經濟政治困局。他建立了一片農場,在妻子的管理下為百余名工人提供了工作,鼓勵富人多穿國產服裝,從而代替進口時裝,在經濟蕭條時期提供人道救濟,并且在缺乏內科醫生的情況下親自照料病人,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貝克萊提倡使用“松油水”治療所有疾病。貝克萊在克洛因時出版的《西里斯》(Siris)中記載了“松油水”的化學成分分析以及生產方法,正因為這本書,“松油水”成了非常流行的保健飲品,甚至連權威醫學書籍都認為其“飲之無害”。 1752年,貝克萊舉家從克洛因搬回英國,定居在牛津市以便于管教正在上大學的兒子喬治(George),雖然小喬治養馬、雇傭仆人,花銷巨大,但貝克萊卻也樂意埋單。次年,貝克萊在牛津市安然離世,據報道,貝克萊離世時,他的女兒正在家庭聚會上讀《圣經》,貝克萊講解點評。根據遺囑,他的葬禮在數日后舉行,遺體安葬在牛津市基督教會學院的小教堂內。他總共有7個孩子,其中有3子夭折,另一子威廉是貝克萊*喜愛的孩子,也未能成年,只有一子(即喬治)育有后代。 貝克萊的主要著作以及作品間的關聯 貝克萊30歲前就創作了數本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對西方哲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時至今日仍然吸引著許多讀者。 1710年,年僅25歲的貝克萊出版了他的巨作《人類知識原理》。其實早在一年之前他的《視覺新論》就開創了感知哲學的新篇章。1713年,貝克萊28歲時出版的《貝克萊哲學對話三篇》則是他所有作品中*通俗易懂,也是文學性*強的一本書。 《人類知識原理》以及《貝克萊哲學對話三篇》是目前人們研究貝克萊哲學*重要的資源,本書將聚焦這兩本著作的主要內容并討論兩書的關聯。在此之前,讀者朋友們須要認識到,貝克萊不僅僅是哲學家,更是一位涉獵百家的博學大師。他的研究興趣有些與哲學直接相關,有些則超越了哲學。數學、神學、經濟學和科學都是他擅長的領域,這反映在他主題豐富、跨度巨大的論文、單頁和書籍中。此外,本書還將介紹一部分他的其他著作以及這些著作與《原理》《對話》之間的聯系。 《關于人類知識原理的論述》(1710)本書是貝克萊*全面、學術性*強的哲學著作,現今一般稱為《人類知識原理》,以下簡稱《原理》。在書中,貝克萊提出理由反駁了諸多當時占據主流地位的哲學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認識論(人類認知的范圍與方式)以及形而上學(現實的終極本質)理論。 貝克萊將《原理》全書的正文標為“**章”,并在書信和筆記中暗示自己本意撰寫更多章節深入探討**章中涉及的話題。例如,1729年貝克萊在寫給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的信中提到《原理》第二章的手稿在數年前的意大利之行中遺失了。而幸存至今的除了“**章”之外還有對《原理》原本應有的各個章節的介紹,《原理》迄今為止的各個版本都將“**章”與該介紹收編入冊。 貝克萊在《原理》一書的介紹中預告此書將通過指出主流哲學理論中觀點立場與論證過程中的謬誤以駁倒這些理論,然后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其中,貝克萊尤其反對“抽象概念”(abstractidea),這一點將會在本書的第四章中做詳細介紹。
從貝克萊出發 作者簡介
陳明瑤,博士,浙江工商大學英語教授,翻譯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翻譯研究與實踐,曾主持和參與完成20余項省級、市校級科研項目,已在專業一級刊物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多部,譯著有《德伯維爾家的苔絲》等。 程甜(譯者),口筆譯工作者,浙江工商大學翻譯專業口譯方向碩士研究生,致力于口筆譯工作實踐與研究,奉行以使用者為導向,兼顧各方的翻譯原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