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經濟增長的多維解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2840
- 條形碼:9787030682840 ; 978-7-03-06828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濟增長的多維解構 內容簡介
本書從基礎理論、勞動層面、資本層面、全要素生產率層面、經濟環境層面以及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與中國經濟增長等六個維度研究經濟增長。通過對經濟增長理論和現實經濟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以期更好地解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深化對經濟增長作用機制的認識。本書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型基礎上引入更加現實的因素,使得經濟增長模型設定與現實經濟更加一致。同時,從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拓展經濟增長模型,注重研究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豐富經濟增長理論研究主題,推動經濟增長理論學科發展。此外,針對中國經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有關政府政策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提出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的對策建議,以更好地服務經濟決策。
經濟增長的多維解構 目錄
第1章 序言 1
1.1 研究背景 2
1.2 關鍵問題爭論 4
1.3 值得關注的經濟增長現象 6
1.4 本書的結構安排 13
1.5 本書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19
第2章 經濟增長理論 21
2.1 經濟增長理論:從特征事實到經濟增長模型 23
2.2 原始的模型 26
2.3 新古典增長理論 29
2.4 資本驅動的內生增長理論 34
2.5 創新驅動的內生增長理論 41
2.6 統一增長理論 47
2.7 經濟增長理論的應用 52
2.8 經濟增長理論的演化邏輯 56
2.9 值得關注的問題 63
2.10 經濟增長理論的未來發展 68
第3章 經濟增長:需求刺激政策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71
3.1 需求管理政策:財政支出視角 74
3.2 需求管理政策:稅收政策視角 80
3.3 需求管理政策:貨幣政策視角 86
3.4 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89
3.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其作用路徑 93
3.6 供給側政策與需求管理政策的相互協調 98
第4章 供需互動引致的創新與經濟增長 100
4.1 文獻回顧 101
4.2 基準模型 104
4.3 社會計劃者經濟 112
4.4 模型的應用 116
4.5 小結 124
第5章 延遲退休、人口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 126
5.1 特征事實 130
5.2 文獻回顧 136
5.3 模型框架 141
5.4 求解和分析 146
5.5 人口增長、侵蝕效應與經濟增長 152
5.6 小結 157
第6章 人力資本錯配、擁擠效應與經濟增長 159
6.1 人力資本擁擠效應與經濟增長 160
6.2 人力資本錯配與經濟增長:文獻視角 162
6.3 人力資本錯配與經濟增長:理論模型 164
6.4 中國人力資本錯配測度 168
6.5 實證分析 171
6.6 小結 176
第7章 ICT 資本與經濟增長 178
7.1 經驗證據 180
7.2 特征事實 182
7.3 理論模型分析 185
7.4 實證分析 189
7.5 小結 196
第8章 無形資本與經濟增長 198
8.1 資本產出比與經濟增長 201
8.2 理論模型 204
8.3 基于跨國數據的實證分析 213
8.4 基于中國省級數據的實證分析 217
8.5 小結 223
第9章 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 225
9.1 文獻回顧 226
9.2 理論模型 229
9.3 模型求解與數值分析 235
9.4 社會資本測度 242
9.5 機制分析 254
9.6 小結 261
第10章 R&D 投入、創新與經濟增長 263
10.1 特征事實 267
10.2 理論模型 271
10.3 社會計劃者經濟及資源配置比較 278
10.4 實證分析 284
10.5 小結 295
第11章 結構變遷、扭曲與經濟增長 297
11.1 特征事實 299
11.2 結構變遷原因探析 305
11.3 結構錯配與經濟增長 307
11.4 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狹義視角的分析 309
11.5 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廣義視角的分析 316
11.6 結構性扭曲 324
11.7 小結 326
第12章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 328
12.1 文獻回顧 328
12.2 理論分析 332
12.3 實證分析 337
12.4 小結 345
第13章 制度質量、經濟轉型與經濟增長 347
13.1 跨國制度質量比較 349
13.2 理論分析 353
13.3 實證分析 361
13.4 小結 369
第14章 孝道的代際傳遞與經濟增長 370
14.1 理論模型 373
14.2 分析和討論 380
14.3 模型的應用 387
14.4 小結 390
第15章 公共服務市場化、消費性支出與經濟增長 392
15.1 文獻回顧 394
15.2 公共服務提供理論模型 398
15.3 進一步的分析 408
15.4 實證分析 412
15.5 小結 418
第16章 中國經濟增長:事實、跨國比較與展望 420
16.1 需求側分析 425
16.2 供給側分析 429
16.3 特征事實和國際比較 434
16.4 經濟增長核算 441
16.5 中國經濟增長展望 449
第17章 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模型構建的思考 452
17.1 理論適用性 452
17.2 經驗證據和啟示 453
17.3 文獻進展 454
17.4 問題與思考 456
參考文獻 459
索引 491
后記 499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2
1.2 Disputes on Key Problems 4
1.3 Economic Growth Phenomenon Worth Attention 6
1.4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the Book 13
1.5 Feature and Innovation of the Book 19
Chapter 2 Economic Growth Theory 21
2.1 Economic Growth Theory: From Stylized Facts to Economic Growth Model 23
2.2 The Primary Model 26
2.3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29
2.4 Capital-drive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34
2.5 Innovation-drive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41
2.6 Unified Growth Theory 47
2.7 Applications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52
2.8 Evolutionary Logic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56
2.9 Problems Worth Attention 63
2.10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68
Chapter 3 Economic Growth: Demand Stimulus Policy or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71
3.1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The Fiscal Expenditure Perspective 74
3.2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The Taxation Policy Perspective 80
3.3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The Monetary Policy Perspective 86
3.4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Policy 89
3.5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93
3.6 Intercoordination of Supply-side Policy and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 98
Chapter 4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100
4.1 Literature Review 101
4.2 Benchmark Model 104
4.3 Social Planner Economy 112
4.4 Model Application 116
4.5 Summary 124
Chapter 5 Postponed Retirement, Demographic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126
5.1 Stylized Facts 130
5.2 Literature Review 136
5.3 Model Framework 141
5.4 Solution and Analysis 146
5.5 Population Growth, Erosion Effect and Economic Growth 152
5.6 Summary 157
Chapter 6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Congestion Effect and Economic Growth 159
6.1 Congestion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160
6.2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Literature Perspective 162
6.3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etical Model 164
6.4 Measurement of China’s Human Capital Misallocation 168
6.5 Empirical Analysis 171
6.6 Summary 176
Chapter 7 ICT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178
7.1 Empirical Evidence 180
7.2 Stylized Facts 182
7.3 Theoretical Model Analysis 185
7.4 Empirical Analysis 189
7.5 Summary 196
Chapter 8 Intangible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198
8.1 Capital Output Ratio and Economic Growth 201
8.2 Theoretical Model 204
8.3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ross-country Data 213
8.4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Data 217
8.5 Summary 223
Chapter 9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225
9.1 Literature Review 226
9.2 Theoretical Model 229
經濟增長的多維解構 節選
第1章 序言 根據Maddison歷史數據(Galor,2008),從公元1年到公元1820年,全世界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GDP)從445(1990年國際元,以下單位相同)提高到667。從公元1820年到公元2001年,全世界人均實際GDP從667提高到6049。通過簡單計算可知,以公元1820年為界,我們將樣本分成兩個區間:之前的1820年里,全世界人均實際GDP只增加了222;之后的180年里,全世界人均實際GDP增加了5382!后一個區間的時間長度不到前者的1/10,但人均實際GDP的增幅是前者的24倍!與之相應的問題是,1820年之前的經濟為什么幾乎是停滯的?1820年后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是什么?同時,經濟基本面相同的兩個國家可能呈現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正如Lucas(1993)給出的經典案例“1960年時,韓國和菲律賓的生活水平基本相當,按照1975年用美元衡量的人均實際GDP,都是640美元,兩個國家在其他方面也很相似 從1960年到1988年,菲律賓人均實際GDP的年均增長率是1.8%,與全世界人均實際GDP的增長率相當。韓國同期人均實際GDP的年均增長率是6.2%,按照此速度,每11年生活水平就可以翻一番”。Lucas(1993)提問“為什么韓國能產生經濟增長奇跡,而菲律賓不能產生經濟增長奇跡?”。經濟增長理論嘗試對以上經濟現象給出解釋,經濟增長理論旨在解釋經濟增長的源泉,解釋現實經濟中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1.1 研究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以Solow(1956)為代表的新古典增長理論(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為我們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和解釋不同國家之間收入水平的差異提供了一個基準分析范式。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Romer(1986)、Lucas(1988)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將技術選擇內生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經濟增長理論發展的兩個黃金時段。在此基礎上,Barro(1990)、Romer(1990)以及Aghion和Howitt(1992)等從更多的維度發展了經濟增長理論,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解釋。Solow因為對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貢獻獲得了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Romer因為將技術創新融入長期宏觀分析獲得了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Jones(2019)詳細介紹了Romer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貢獻,其評價Romer(1990)為“Solow諾貝爾獎級工作以來經濟增長領域*重要的文獻”。Rome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凸顯了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性,也為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新的研究話題不斷涌現,為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這也需要在理論上有所創新才能更好地實現理論與現實的同步(Acemoglu,2012)。據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梳理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脈絡和演化邏輯,并對未來進行展望。 以Solow(1956)為標志,或者進一步追溯到Ramsey(1928),在過去的數十年里,經濟增長理論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經濟增長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經濟增長理論為解釋經濟增長動力和不同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提供了基準分析框架。需要說明的是,不同學者關于經濟增長動力和源泉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Mankiw等(1992),Nonnem和Vanhoudt(1996),Manuelli和Seshadri(2014)等強調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差異的重要性,Hall和Jones(1999),Bils和Klenow(2000)等強調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差異的重要性。②經濟增長理論為研究其他學科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促進了學科交叉。現有文獻將經濟增長理論與環境經濟學、健康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能源經濟學、公共財政理論、貨幣經濟學、社會保障理論等學科結合起來,從經濟增長視角研究這些學科的問題。③經濟增長理論為宏觀經濟政策評估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經濟增長理論可以將需求側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和供給側政策(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人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引入模型,從經濟增長或社會福利的視角通過定性或定量方法考察宏觀政策的經濟效應。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Acemoglu(2012)所言,“經濟增長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領域”,這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①現實經濟中還需要對很多未知的事實給出更好的解釋,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新的研究對象不斷涌現,這需要在理論上也有所創新才能更好地使理論與現實同步。②經濟增長是一個多維的問題,其不僅涉及總產出的增長,還包括部門結構、人口因素和地理因素以及社會性和制度性的原因。③經濟增長理論可以更好地將微觀和宏觀結合起來,宏觀經濟增長是無數微觀經濟參與體*優化行為加總的結果。④經濟增長為經驗分析提供了素材,這衍生出一系列微觀的基礎性問題。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9%,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經濟增長奇跡。然而,隨著人口紅利減少、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中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長的困境。突出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①需求側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過去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投資和出口,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帶來產能過剩,使投資效率下降,這進一步使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的潛力下降。在出口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及中美貿易戰使我國出口需求持續低迷。同時,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升,我國產品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也很有限。②供給動力依賴于要素驅動,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當前,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要素稟賦條件發生變化,我國傳統的依靠大量勞動力投入和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難以持續,經濟增長面臨更加嚴格的約束條件,潛在經濟增長率出現下行。 基于以上理論和現實背景,我們需要通過發展經濟增長理論,以更好地解決理論問題和回應現實關切。根據基本生產函數,總產出取決于勞動、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本書分別對這三個變量進行研究。在勞動方面,我們關注勞動數量和勞動質量,這分別對應本書關于延遲退休和人力資本錯配的論述。在資本方面,我們將從更多維度拓展資本的概念,這對應本書關于信息與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資本、無形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論述。在全要素生產率方面,本書從技術和產業結構變遷的視角展開論述,這分別對應技術創新以及生產要素在產業之間配置的優化。在此基礎上,我們強調經濟增長環境的重要性,本書從金融發展、制度質量、孝道的代際傳遞和福利性公共支出結構等角度給出分析。 1.2 關鍵問題爭論 自從Romer(1986)、Lucas(1988)發表以來,經濟學家從不同維度就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給出了解釋,這極大地豐富了經濟增長的發生機理研究,對于認識現實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政策設計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們也看到,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對于一些根本的問題仍然沒有達成共識。例如,經濟增長*重要的動力是什么?導致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經濟現象,這為增長理論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也需要從理論上給出更好解釋。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兩個關鍵爭論如下。 **,關于新古典增長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學術貢獻孰大孰小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新古典增長理論更重要。例如,Mankiw等(1995)指出“與許多其他理論相似,內生增長理論具有重要地位,但被其支持者過分夸大了”“對于理解這些經濟增長奇跡,內生增長理論似乎是不必要的”。Mankiw等(1995)認為可以將內生增長理論看作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極端情形,內生增長框架下資本產出彈性趨近于1,從而經濟收斂速度趨向于0,這對應新古典增長框架下轉移動態(transitional dynamics)趨向于無限遠的情形。也有學者認為內生增長理論更重要。例如,Jones(2019)認為“(內生增長理論)是經濟增長理論的復興”“只要經濟學還存在,Romer(關于內生增長理論)的工作就會被銘記并被發展”。Aghion和 Howitt(2007)認為可以將新古典增長理論看作內生增長理論的特例,其對應創新投入等于0的極限情形。內生增長理論旨在發掘實現經濟內生增長的機制,其繼承了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核心分析框架,又部分地放棄了新古典增長理論關于市場完全競爭,生產要素邊際產量嚴格遞減等假設。相對于新古典增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更加強調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好的解釋。 第二,關于現實經濟更支持哪類經濟增長理論沒有達成共識。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哪類經濟增長理論更符合現實經濟,或者說現實經濟增長特征事實更支持哪類經濟增長理論?現有文獻就這一問題并沒有達成共識。在Romer(1994)看來,資本多樣性內生增長模型與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因為每種模型都只能捕捉部分特征事實,適用性都相對有限。Jones(1995b)認為AK模型(生產函數為Y=AK,所以學術界稱其為AK模型)和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模型都不能反映現實,這是因為宏觀經濟政策沖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是**性的,這與內生增長模型的結論不一致。 Klenow(1998)基于美國四位數制造業的數據發現,相對于人力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型,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型可以更好地擬合現實。Howitt(2000)認為相對于新古典增長模型,熊彼特增長模型更符合現實經濟。這是因為熊彼特增長模型不僅包含了資本投入的差異,而且也體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Aghion和Howitt(2007)認為,相對于AK模型以及水平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型,熊彼特增長模型在模擬現實和政策分析方面做得更好。 需要說明的是,關于現實經濟數據支持哪類理論主要是通過跨國宏觀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的。跨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回歸方程設定,尤其是回歸方程中控制變量的選擇(Durlauf et al.,2008)。例如,關于人力資本的測度,可以通過師生比、考試成績、認知能力等指標來刻畫。選用不同的指標測度人力資本,對應的結果也存在較大差異。正如 Ciccone和Jarociński(2010)所言“研究者之所以需要選擇解釋變量是因為經濟增長的解釋變量幾乎和全世界的國家數目一樣多,這使得使用經典的回歸方程進行分析會產生不確定或脆弱的結論”。此外,一個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經濟增長的動力會存在差異。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可能是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式,而后進入物質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后進入資本積累與創新相互作用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Funke and Strulik,2000),這也可能是現實數據不支持某類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原因。 1.3 值得關注的經濟增長現象 經濟增長理論旨在更好地解釋經濟增長現象,經濟增長的發展是建立在特征事實基礎上的。經濟增長理論對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一些經典特征事實進行提煉,經典的特征事實主要包括Kaldor(1961)提出的“卡爾多特征事實”,以及Jones和Romer(2010)提出的“新卡爾多特征事實”。隨著現實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現實經濟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這為經濟增長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我們認為以下四個事實是值得關注的重要事實。 1.特征事實一 工業革命之前很長時間內,人們收入的增長速度很慢;工業革命之后,人們收入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我們根據Maddison數據庫整理了從公元1年到公元2010年按照1990年可比價格英鎊計算的英國人均實際GDP數據變化趨勢,如圖1-1所示。可以看出,英國人均實際GDP從公元1年的600英鎊增加到
經濟增長的多維解構 作者簡介
嚴成樑,1980年9月生,山西平遙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5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20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研究方向是經濟增長理論與政策。在《經濟研究》等經濟學核心期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第一作者研究成果獲得第二屆劉詩白經濟學獎、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六次全國優秀財政理論研究成果獎等學術榮譽,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五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資助。專著《經濟增長的多維解構》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