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的父親鄭凱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70963
- 條形碼:9787511570963 ; 978-7-5115-709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的父親鄭凱卿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鄭季霞將父親鄭凱卿生前講述的往事以及她所搜集到的令其難忘的史實整理記錄成書。這本書能對黨史研究、青少年教育有所裨益,讓我們的后代了解并銘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奮斗的崇高品質。
我的父親鄭凱卿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個女兒的視角回憶記述了中國共產黨湖北武漢早期黨組織的創始黨員、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黨員鄭凱卿的傳奇一生。 全書客觀真實地記錄了鄭凱卿由一個窮苦工人走上革命道路,在中華民族遭遇內憂外患、中國人民深受苦難之時,和戰友們肩負起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成長為共產主義堅定信仰者的革命歷程。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筆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的學習讀本,也是講好黨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之作。
我的父親鄭凱卿 目錄
**章 故鄉武昌
誕生于松樹灣
童年庭訓
少年智勇
禍不單行
第二章 孤身漂泊
痛別啞妹
流浪沙湖
車行小工
勤奮書童
“虎口”救人
第三章 文華校工
挑水曇華林
結緣“文華”
罷洋人水
拜師學廚
“萬能”師傅
第四章 思想覺醒
受蒙日知會
參加辛亥首義
童子軍技師
第五章 同心同行
愛情降臨
佳偶姻緣
溫暖家庭
第六章 堅定信仰
接受新思想
在五四激流中
結識陳獨秀
“五局”工人狀況調查
第七章 投身革命
參與創建武漢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
做黨的人
第八章 傳播真理
壯大黨團力量
宣傳“勞工神圣”
組建“光明公社”
工友貼心人
第九章 工運先鋒
葡萄庭院密會
組織**次工人罷工
領導人力車工人大罷工
與黃負生的友誼
第十章 屹立風暴
在二七風暴前沿
勇救林育南
痛悼施洋
寒夜的火焰
第十一章 赤膽忠心
肩負組織使命
復興工人運動
第十二章 愛國反帝
策劃聲援五卅運動
領導民眾抗議暴行
帶領工人奮起反帝
第十三章 挺立洪流
接應北伐軍
水陸夾擊收回英租界
在大革命中洗禮
第十四章 風雨如磐
組織總同盟罷工
密送董必武離漢
別妻失子
與陳潭秋戰斗在江西
第十五章 重返文華
“云霞”出海曙
建立“工人烤火處”
雪中救工友
奉命送幼童
第十六章 救亡圖存
聽從黨的召喚
發出抗戰怒吼
護送保育院兒童西遷
第十七章 川東歲月
團結工人抗戰
撿“炭花”籌經費
舐犢情深
送“旱魃神”
第十八章 情注云陽
支援游擊隊
愛撒孤兒
小學教員
罷市濟貧
第十九章 離川回漢
迎接解放
黎明前的黑暗
投入護校斗爭
第二十章 山高水長
喜看祖國新貌
黨組織關懷
校外輔導員
第二十一章 燈塔永恒
天倫親睦
痛失愛妻
*后歲月
后記
我的父親鄭凱卿 節選
誕生于松樹灣 在湖北武昌東北部,有一個風光秀美的村灣,名為松樹灣。松樹灣以村莊漫山遍野的松樹而得名。 在村后山坡茫茫松林的人口不遠處,有一棵古松,其樹干粗大碩壯,彎彎曲曲猶如龍身,樹皮粗糙呈塊狀,好似龍鱗,樹冠茂密地交織在一起,盤旋彎曲地向四面伸展枝翼,高大而優美,蒼勁而有力,令人敬畏。走進松林深處,可見郁郁蔥蔥的松樹,碧綠嬌翠的松針形成綠色的海洋,大風掠過,陣陣松濤聲響起,宛如千軍萬馬呼嘯奔騰。 清晨,白紗似的霧靄彌漫在松林里,緩緩翻騰浮動,迷迷茫茫地增添了松林的神秘。朝霞投射到林中,萬道霞光染得樹木花草一片緋紅。紅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藥花、白得似雪的梨花競相斗艷,把林海點綴得色彩斑斕。 村前的月亮湖,碧綠似一面翡翠玉鏡,白云倒映在湖面,恍若一堆堆潔白的冰雪;陽光照射在湖面,微風吹過,泛起點點銀光,好像湖面上泛起點點星星。一葉扁舟蕩過,柳影在漣漪中輕輕晃動,水面上留下粼粼波紋,晃晃悠悠地傳送到遠方……在季節的轉換中,大雁在湖面上飛翔,野鴨在湖水中嬉戲,將湖岸土坡東頭的茅屋和松林襯托得格外幽靜。 松樹灣有大片的莊稼地,坡旁是旱地,湖邊是水田,一片連著一片,村民祖祖輩輩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 1888年3月24日,一名男嬰誕生在這個美麗松樹灣的茅屋農舍里,因生下時重有八斤,起乳名“八斤”。這個小名為“八斤”的男孩就是后來的武漢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中國共產黨**位工人黨員鄭凱卿。 鄭凱卿是鄭氏“鍋八塊”的后裔,到了鄭凱卿的祖父鄭山富這一代就落腳在湖北武昌青山鐵鋪嶺鄭家力山。在人們的眼里,鄭山富是一個有著高高的個頭,頭發灰白,面部清瘦,腰間別著一根旱煙桿的誠實莊稼漢子。 1870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了一場“數百年未有之奇災”。滂沱大雨七天七夜下個不停。特大洪水導致宜昌至漢口之間大量堤壩決口,圩堤普遍潰決,田滿了,堰滿了,湖也滿了;路淹了,房淹了,樹也淹了。天上的暴雨和地上的洪水將鄭家力山淹沒在一片汪洋大水之中,民舍漂沒殆盡。無奈之下,鄭山富帶著妻兒背井離鄉、外出逃荒。 洪水退后,鄭山富一家人重返鄭家力山,來到距離鄭家力山不遠處的松樹灣安家落戶。在松樹灣,鄭山富和兒子鄭根堯靠給地主做長工、打短工,養活家人,一年四季一家人勤扒苦做,節衣縮食,勉強糊口。在鄭根堯30歲那年,他娶了同村賢惠姑娘劉喜梅為妻。一家四口人居住在破舊窄小的房子里,結婚第二年喜梅懷上了孩子,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鄭山富決定和兒子一起,在村東頭建一座茅草屋。 為了建茅草屋,父子兩人白天忙完農活后,傍晚又披星戴月到很遠的地方去割茅草,手足和衣褲常常被樹枝荊棘劃破。他們將一擔擔茅草挑回來碼成垛。在備足茅草后,再用黃色的泥土制作好土磚。然后將黃色土磚一塊塊砌起,搭建成兩間小屋,屋頂鋪上一層層厚厚的金黃色的茅草。用半年時問,茅草小屋終于筑成,太陽照在茅草小屋上,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遠遠望去,萬綠叢中鑲嵌著一座“金色”的小屋。 一天,鄭山富吸著旱煙,坐在老屋前的小凳上,高興地對兒子說:“根堯啊,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顆亮晶晶的星星從天空落了下來,滾進了我們家。你媳婦快要生了,你們搬到新屋去住吧。”根堯低聲說道:“爹,還是您和我娘搬到新屋吧,我和喜梅就住這舊屋。”鄭山富連連擺手,大聲說道:“不行、不行,新茅屋是給我小孫兒住的,你們趕緊搬到新屋過新年吧。”于是,在入冬前根堯和待產的媳婦喜梅住進了新建的茅屋。 茅屋坐北朝南,黃泥土將四周的墻壁裱糊得平整光滑,南面墻的右邊開有一扇小窗,說它是一扇窗戶,其實只不過是一個方形的小洞。茅草屋一大一小兩間房,大間是堂屋,屋的中間是左右平開的兩扇大門,門檻較高,厚厚的,可當凳子用,人累了可坐在上面休息。屋檐下掛著幾個葫蘆和一些老絲瓜,還有幾大串紅色的干辣椒。堂屋內正面靠墻處用幾根“蚱蜢腿”一樣的木條支撐起一塊一尺寬、五尺長的木板,木板上面擺著香爐,供著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左面墻上掛著牛鞭子、蓑衣、斗笠、簸箕,墻根放有鐮刀、鋤頭等農具。右面墻邊有一口灶和烤火的土坑,灶的旁邊擺一口水缸、一個小飯桌和簡單的家具。小間是睡房,房里擺著一張床,床邊的小桌子上有個小木箱和一盞小油燈。劉喜梅用自己織的土布,染上各種花紋和圖案,縫制了被套、床單,將房間布置得干凈、整潔。 1888年的春天,一對小燕子銜得幾片桃花瓣,雙雙飛進鄭根堯的茅屋。3月24日清晨,茅屋傳出“哇哇、哇哇……”一陣陣嬰兒響亮的啼哭聲,宣告一個小生命來到人間。 “生了,生了……”頭發花白的接生婆激動的聲音打破了緊張的氣氛,她高興地對站在房門邊焦急等待的鄭根堯高聲說道:“恭喜!恭喜!您家添了一個寶貝兒子!编嵏鶊蚵動嵖觳絹淼较裁返拇策,看到母子平安,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妻子疲憊、蒼白的面容,讓他心疼不已。當他望著
我的父親鄭凱卿 作者簡介
鄭季霞,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工人黨員鄭凱卿之女,湖北武漢人,1932年生,中共黨員。1950年畢業于湖北教育學院附屬師范學校,從教30余年,高級教師,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現為湖北武漢長春街小學退休教師。曾撰有百余篇文章和詩詞,見諸《長江日報》《黨史天地》《武漢黨史》《武漢工運》《武漢春秋》《武漢文史資料》等報刊。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