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855942
- 條形碼:9787509855942 ; 978-7-5098-559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 內容簡介
研究本書梳理和分析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的指導下,在認識和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過程中,對于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目的、任務、方式、路徑、內容的認識、理論和政策、主張的發展過程。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分四編十三章,分別研究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經濟思想。本書秉持“論從史出”的研究方法和“史論結合”的敘述方法,努力展現“思想的歷史”與“歷史的思想”之間的張力,展現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思想“何以何能”的歷史過程。
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 目錄
一、研究意義
二、學術檢視
三、理論綜述
四、思路概括
**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
**章 早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1919.5-1927.7
一、“經濟”:一個概念的歷史
二、“馬克思底經濟學說”:建黨之前的認識
三、“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情形”:中央層面的探索
四、“革命的首要問題”:斗爭實踐中的爭論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1927.8-1937.6
一、“半封建”與“半殖民地”的經濟:性質的分析
二、“土地國有”與“土地私有”:政策的反復
三、“對私人經濟的領導”與“利用私人資本”:建設的難題
四、“革命的長期性”與“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策略的轉變
五、“中國社會性質”與“中國農村社會性質”:外圍的論戰
第三章 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1937.7-1945.8
一、“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理論的成熟
二、“經濟建設一項乃是其他各項的中心”:現實的選擇
三、“為人民的商品經濟”:生產自救
四、“對敵經濟斗爭”:貨幣奇跡
五、“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未雨綢繆
第四章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1945.9-1949.9
一、從“減租減息”到“耕者有其田”
二、從鄉村到城市
三、從“三大經濟綱領”到“五種經濟成分”
四、從“扶助私營經濟”到“四面八方”
五、從統一財經到穩定物價
……
第二編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
第三編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
第四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 節選
《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 不過,“統一”這一思想本身也經歷了一個統一的過程。1946年12月30日,晉察冀中央局致電中共中央,建議召開華北財經會議,解決“華北貨幣不統一”等問題。中共中央表示同意并于1947年1月3日發出《關于召開華北財經會議的指示》,委托晉冀魯豫中央局召開華北各解放區財政經濟會議,“交換各區財經工作經驗,討論各區貨物交流及貨幣、稅收、資源互相幫助、對國民黨進行統一的財經斗爭等項,并可由各區派人成立永久的華北財經情報和指導機關”。但是,中央同時也表達了謹慎態度。劉少奇明確對負責華北財經工作的董必武說:“統一貨幣要認真研究主客觀條件,不要過早勉強統一。” 中央這樣的表態自然與戰爭形勢有關。此時的解放戰爭還處在打破國民黨重點進攻階段,解放區的形勢還不穩定。因此,華北財經會議作出的決議仍以適應解放區變動、穩定物價為重點:爭取財政收支大體上的平衡,以免為著彌補財政虧空而無節制地增發貨幣,引起惡性通貨膨脹;掌握一定數量的糧食布棉等重要物資,以便隨時調節發行數量,平穩物價;在解放區擴大或縮小時候,應即靈活調劑發行數量,以免物價波動,在秋收以后和春荒時期,貨幣流通需要多少不同,也應作適當調劑。 盡管沒有要求統一貨幣,這次會議仍然吸收山東解放區貨幣斗爭經驗,作出所有解放區停用法幣、建立獨立自主的本幣市場的決定,為貨幣統一打下了基礎。雖然西北、華中解放區的參會人員起初因保持本幣幣值和物價相對穩定壓力巨大而不同意停用法幣,“部分同志認為邊幣也必須用金銀(白洋)和法幣來作發行貯備。邊區沒有金銀市場,不能用金銀來回籠貨幣,而且我們也不可能保存這樣多的金銀。用法幣來作貯備,不但要受法幣貶值的損失,而且使我們的邊幣依附于法幣,在法幣貶值時跟著貶值”;但這一決定顯示,排擠法幣使各解放區貨幣獨占市場以及掌握貨幣發行數量、通過貿易調劑供求、避免物價劇烈波動已經在各解放區財經工作領導人中形成共識。 中共中央充分肯定這次會議的成果,要求各地“應立即堅決執行”。在中央要求下,排擠法幣、建立本幣市場的決策在各解放區落實過程中沒有遇到很大障礙,但控制貨幣發行、平穩物價的決策受到很多解放區領導人的反對。山東解放區領導人黎玉以及財政、銀行、工商等方面負責人支持華北財經會議的部署;但是,華東局副書記鄧子恢則認為,“為著保障供給必須大量發行(貨幣)”,“發展經濟應為保障供給服務”。這與華北財經會議精神顯然不同。會議提出的“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方針,甚至被華東局書記饒漱石直接質疑:“我要問你,紐約的經濟繁榮,你那火車是開到紐約還是開到莫斯科?”而對于會議對貨幣統一的導向,中央領導人仍然態度謹慎。這年10月,毛澤東復電董必武明確指出,“目前建立統一的銀行有點過早,進行準備工作是必要的”。 這種情況在1948年發生轉變。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迅速發展,中國共產黨開始要求加強組織紀律性和反對無政府狀態。這對于財經工作來說尤為緊迫,特別是在解放區的貨幣發行還未統一的情況下更是如此。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合并為華北解放區,為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創造了行政上的條件。隨即,華北財經辦事處在石家莊召開了華北金融貿易會議。這次會議提出:隨著“華北各解放區大體上已連成一片”,“我們已有可能和必要從分散的地方經濟,逐漸發展走向統一的國民經濟”,“如撤銷內地的關稅壁壘,統一貨幣制度等,都是經濟發展中的迫切要求”。會議據此制定了逐步統一華北解放區金融貿易的政策和辦法。會議通過的《華北金融貿易會議綜合報告》提出,貨幣的統一要有步驟進行,首先是固定幾種貨幣的比價,自由流通,然后根據各地財政狀況,掌握各地區的貨幣發行,使之逐漸走向統一貨幣的發行。貨幣斗爭主要任務是努力擴大本幣流通范圍,壓縮蔣幣的陣地,并調劑外匯,掌握比價。中共中央于8月6日將此報告批轉各地,要求“華北、華東、西北各地黨、財辦及一切財經機關即遵照該報告所提之金融貿易工作方針和各項具體政策努力實行”。 ……
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 作者簡介
楊鳳城,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閆茂旭,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研究員。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