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政治修辭——西方宣傳話語的哲學批判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2457
- 條形碼:9787543232457 ; 978-7-5432-324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修辭——西方宣傳話語的哲學批判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揭示宣傳的運轉機制 宣傳是社會上的高特權群體試圖控制負特權群體的伎倆。作者從心理學與認識論的角度,闡釋這種控制效應起作用的機制。宣傳會把不公正的特權合理化,逐漸固化為根深地固、不可動搖的信仰。宣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攫取權力,進而以媒介和學校的形式控制信息流動。 ▌界定宣傳的本質 宣傳是那種,以非理性的方式,切斷人們應當考慮的選項的言論。宣傳比說謊還要惡劣。宣傳根本不打算訴諸理性意志,只想統一觀點。它繞過了任何意義上的自主決策。 ▌自由民主制社會中的宣傳 自由民主制國家中的宣傳,會被包裝成為一種看似可信、直覺上具有吸引力的民主政治理想。自由民主制社會中的一種典型宣傳形式,是依賴缺陷意識形態去削弱人們對少數派群體的同理心,使得這些群體成員的觀點無法被其他人看見,他們的利益也無法在法律形成過程中被考慮進來。 ▌語言作為社會控制機制 作者借助語義學與語用學工具,理解群體間從屬關系的語言機制。在民主社會中,直白的詆毀總被列在禁用語清單上而不許使用。然而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有一些詞語看似無辜卻帶有詆毀性質,不管什么時候,只要這些詞語出現在句子里,便會傳達成問題的內容,從而會侵蝕人們對特定群體的同理心。 ▌意識形態的根源 意識形態信念的主要根源,是我們的社會身份。我們重視自己的社會身份,我們借助意識形態來合理化自己的社會身份。社會實質性的不平等,會導致在民主上成問題的缺陷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會拒絕理性修正,而煽動家也正是借助這種意識形態才會得逞。 ▌社會結構支配政治話語 正特權群體將控制主導性敘事,聲稱他們之所以掌控更多資源,是出于自己的功績。教育系統和新聞媒體都將成為宣傳正特權群體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負特權群體并無接受另一種意識形態的機會。負特權群體因為掌控資源較少,始終被社會置于高利害的位置,從而處于認知壓迫之中,削弱他們在審議社會財富分配時的話語權。 ▌美國的案例 美國公立學校大眾教育的目的,完全不是準確報道事實。美國的歷史書寫旨在傳達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單一視角,反映的是高特權群體的視角,而不是女性、非洲裔美國人以及美洲原住民等負特權群體的視角。正如韋伯指出的,在存在大量不平等的社會中,精英階層能夠將其有缺陷的意形態信念傳遞給負特權群體,以此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機制。
政治修辭——西方宣傳話語的哲學批判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對美國的政治宣傳進行反思的書, 2015年5月將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今天,美國的民主制度充斥著各種政治運動、游說活動和自由派的媒體報道,這些活動都使用語言來影響公眾關于公共議題的思考和推理。即便如此,許多美國人都相信,宣傳機器與民意操控對美國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問題,至少不像20世紀中葉的一些極權國家那樣是一個問題。本書試圖說明,情況并不是那么樂觀。作者考察了宣傳機器是如何在公眾習焉不察的情況下達到目的的,一整套民主語匯如何服務于并不民主的目的,這又如何侵蝕了美國的民主制度,尤其是民主審議和平等原則。提到“宣傳機器”我們往往會想到一些極權國家,而本書告訴我們,其實西方所謂的民主國家同樣在利用宣傳機器影響甚至歪曲著國民對世界的認知。在這個傳播力量少見強大的時代,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對西方國家政治傳播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政治修辭——西方宣傳話語的哲學批判 目錄
各家推薦
前言
▌0. 導論:宣傳帶來的問題
宣傳是社會上的高特權群體試圖控制負特權群體的伎倆。作者從心理學與認識論的角度,闡釋這種控制效應起作用的機制。宣傳會把不公正的特權合理化,逐漸固化為根深地固、不可動搖的信仰。宣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攫取權力,進而以媒介和學校的形式控制信息流動。
▌1. 政治思想史上的宣傳
宣傳向自由民主制提出的挑戰是:作為自由民主制價值蕞為核心的表達,自由(liberty,通過言論自由實現),是否使得自由民主制從根本上就是不穩定的?
▌2. 對宣傳的界定
宣傳是那種,以非理性的方式,切斷人們應當考慮的選項的言論。宣傳比說謊還要惡劣。宣傳根本不打算訴諸理性意志,只想統一觀點。它繞過了任何意義上的自主決策。
▌3. 自由民主制社會中的宣傳
自由民主制國家中的宣傳,會被包裝成為一種看似可信、直覺上具有吸引力的民主政治理想。自由民主制社會中的一種典型宣傳形式,是依賴缺陷意識形態去削弱人們對少數派群體的同理心,使得這些群體成員的觀點無法被其他人看見,他們的利益也無法在法律形成過程中被考慮進來。
▌4. 作為控制機制的語言
作者借助語義學與語用學工具,理解群體間從屬關系的語言機制。在民主社會中,直白的詆毀總被列在禁用語清單上而不許使用。然而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有一些詞語看似無辜卻帶有詆毀性質,不管什么時候,只要這些詞語出現在句子里,便會傳達成問題的內容,從而會侵蝕人們對特定群體的同理心。
▌5.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信念的主要根源,是我們的社會身份。我們重視自己的社會身份,我們借助意識形態來合理化自己的社會身份。社會實質性的不平等,會導致在民主上成問題的有缺陷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會拒絕理性修正,而煽動家也正是借助這種意識形態才會得逞。
▌6. 政治意識形態
正特權群體將控制主導性敘事,聲稱他們之所以掌控更多資源,是出于自己的功績。教育系統和新聞媒體都將成為宣傳正特權群體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負特權群體并無接受另一種意識形態的機會。負特權群體因為掌控資源較少,始終被社會置于高利害的位置,從而處于認知壓迫之中,削弱他們在審議社會財富分配時的話語權。
▌7. 精英意識形態:一個案例
美國公立學校大眾教育的目的,完全不是準確報道事實。美國的歷史書寫旨在傳達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單一視角,反映的是高特權群體的視角,而不是女性、非洲裔美國人以及美洲原住民等負特權群體的視角。正如韋伯指出的,在存在大量不平等的社會中,精英階層能夠將其有缺陷的意形態信念傳遞給負特權群體,以此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機制。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譯后記
政治修辭——西方宣傳話語的哲學批判 節選
▌特權群體的自我正當化 我將指出某些在民主上尤其成問題的意識形態信念。我并不是弟一個指出這些信念在民主上有蕞大的問題的人。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的第五卷第二部分中提出了革命“普遍而主要的原因”。實際上,亞里士多德梳理出了兩種原因。弟一種是:“當人們感到自己與那些所得比自己更多的人是平等的,從而產生出對平等的追求。”第二種是:“當人們自認高人一等,而自己的所得并不比他人更多,而是相同甚或還更少,從而產生出的對不平等或優越地位的追求。”亞里士多德指出,上述說辭不過是些“疑似正當的借口”。對于不正當的革命而言,“要么是地位較低者為追求平等而造反”,要么是“平等者為使自己高人一等而造反”。亞里士多德揭示出的關于不正當革命的兩個“普遍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所要討論的在民主上成問題的、有缺陷的意識形態信念的兩個例證。這些便是源自實質不平等條件的、有缺陷的意識形態信念(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意識到的)。本書的論點并不新鮮。 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相信:人類天生在本質上就是不平等的。且讓我們假定事實如此,并考察緣于某些原因而并不卓越的一群人。結果,這群人便將面臨資源匱乏。指導他們一生行為的社會腳本是,一輩子都有溫飽之憂。他們不愿意將人生的失敗歸咎為自己的無能,因為這會傷害他們的自尊。于是,他們不再將這種命運歸咎于自己,而是轉而將一生的困窘歸結為他們身處其中的資源分配不公的社會。然后,他們便發展出一套有缺陷的意識形態信念:那些發財的人都是非法致富。 假定有這樣一個社會,其中富人們都合法致富,那么對那些信奉有缺陷的意識形態信念的人而言,即便他們明知道富人合法致富的證據,他們也還是難于放棄他們那套意識形態信念。例如,即便看到“如果選擇得當,每個人實際上都能成功”的證據,那些人還是會認為這種證據不足為信,從而加以否定。放棄這種意識形態信念,會迫使他們承認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自己的掙扎境地也是自己的錯。他們因此對統治階級充滿了嫉妒與憤怒的情緒。嫉妒無法辯護,卻如此真實。 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所舉的例子屬于第二種:那些控制社會物質財富的人們的自我正當化。這也屬于有缺陷的意識形態,后者的意義我將會予以闡述。我所給出的例子是對明顯的社會不公所作的粉飾。現在我們考慮一下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南方的一個富裕之家,一家人世代居于農場,農場物產豐碩,一家人衣食無憂。這家人占有一大批奴隸,奴隸們要么在農場沒日沒夜地干活,要么在家中殷勤伺候。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子弟,自幼便期望:奴隸們一日三餐要給他們這家人做飯,打掃屋子,帶孩子,還要到種植園去干活,不竭余力地為這家人的生活而效勞,還要為這個家庭的子子孫孫效勞。 我將把這個家庭的意識形態,視作指導這家人社會生活的信念,視作他們借以建構周遭現實的概念。作為他們意識形態構成部分的信念包括:(1)奴隸們要為他們做飯;(2)奴隸們要為他們清掃屋子;(3)奴隸們要下地干活,采集棉花,拿到市場上賣錢,作為這個家庭的收益。這些就是構成這家人意識形態的信念。恰如哈斯蘭格所指出的,這些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強化社會實踐的、社會生活的再現”。正是由于他們理所當然地期望他們無需勞動也能吃到飯,他們便不下廚就到餐廳去坐享其成了;正是由于他們期望奴隸們該去清掃屋子,于是他們便根本不做任何家務事,就心安理得地到內室去休息了;正是由于他們相信奴隸們該下地干活,于是他們自己便可以待在室內,而無需鋤禾日當午。上述信念就是解釋他們日常行為的根據。我至少暫時會把這些信念當作他們的意識形態。 現在,我們對這個特殊之家的意識形態有了一些認識了。我將進而解釋,他們的意識形態為什么將會納入和催生一些信念,而這種信念將會阻礙他們認識身邊的社會世界。 這家人世世代代靠奴隸勞動而維持生活,進而發家致富。如果奴隸制是不公正的話,那他們的財富便是不當得利。進而言之,他們的祖輩們,包含他們自己的父母,都是依靠奴隸制基礎上的剝削而發財致富的。因此,如果奴隸制存在深刻的不公,那他們的直系祖先便是罪孽深重的惡人。如果奴隸制存在深刻不公,那他們所習以為然的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舒適的貴族生活,便也是不正當的。 人們很難將自己的父母視為邪惡之徒。人們也很難考慮放棄已經享受了一輩子的習以為然的奢華生活。因此,顯而易見可以預料的是,擁有種植園的這家人,基于他們那套意識形態會產生如下信念:要保護自身的利益,“奴隸制是不義的制度”這種說法是不可接受的。可以預料,意識形態會使得這家人相信,奴隸們天生懶惰,因此需要通過奴隸制而給奴隸灌輸一套他們生而沒有的工作倫理。我們還可以預料到的是,奴隸主們所持的那套意識形態使他們相信,奴隸們由于文化習俗以及遺傳的緣故而不能自我管理。我們還可以預料,奴隸主們會相信,奴隸們天生傾于暴力行事,時刻威脅他人,因此需要對他們嚴加懲罰,防止危害社會。還可以預料,出于對奴隸的所有這些信念,奴隸主會相信,奴隸制是公正的,是奴隸的固有本性所要求的。 奴隸主一家人的意識形態,可以被認為是他們所從事的社會實踐,再加上指導他們實踐行為的信念。這包含他們的關于社會生活的日常期望:房屋清潔、飯菜可口而無需勞作;收入可觀而無需流汗;等等。這些期望促使他們將這些期望正當化。他們理所當然地責令奴隸們給他們做飯、打掃屋子、帶孩子、在烈日下勞作,因為黑奴們生性懶惰、缺乏自控力,且可能威脅社會。于是,奴隸制不僅有益于社會,還有益于奴隸本人。哲學家克里斯托弗·J.勒布朗(Christopher J. Lebron)將上述期望稱作“正當化迷思”(legitimizing myths);“借助這種期望,那些上升階級便借此賦予自身以積極的社會形象,而將其他人……描述為:他們只配那種低劣的身份。若無正當化迷思,等級制度只不過是社會分層(stratification)。反之,由于有了正當化迷思,優勢階層與劣勢階層之間的等級制便變得根深蒂固,而他們之間的階級區隔也由規范所強化。”
政治修辭——西方宣傳話語的哲學批判 作者簡介
賈森·斯坦利 | Jason Stanley 耶魯大學哲學講席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師從語言哲學大家斯托爾內克。廣泛借鑒語言學、認知科學等學科成果,以語言哲學和知識論研究著稱學界。所著《政治修辭》(How Propaganda Works)一書,被美國出版協會授予2016年哲學類“專業與學術杰出出版獎”(PROSE Award)。活躍于《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主流媒體,為社會公正和政治議題發聲。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