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雜交水稻氮高效品種的鑒評方法與節肥栽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54052
- 條形碼:9787511654052 ; 978-7-5116-540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雜交水稻氮高效品種的鑒評方法與節肥栽培 內容簡介
在上述大量研究資料基礎上,撰寫了《雜交水稻氮高效品種的植株特性及節肥栽培規律與技術》一書,旨在為我國西南地區雜交水稻氮高效利用品種選育和栽培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全書共分9章,分別為: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研究進展及其動向、氮肥利用效率與水稻植株性狀關系、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率品種的田間鑒定方法、氮高效利用技術與品種庫源特征關系、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對雜交中稻產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響、不同生態條件下雜交中稻的肥料高效施肥量、實地管理下水稻高產與肥料高效利用、西南區肥料高效利用集成技術、養魚稻田的肥水管理。本書力求概念準確
雜交水稻氮高效品種的鑒評方法與節肥栽培 目錄
**章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研究進展及其動向
**節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篩選
第二節 氮素高效利用率品種的生理機制
第三節 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徑
第四節 提高水稻氮素效率的研究重點
第二章 氮肥利用效率與水稻植株性狀關系
**節 氮肥農學利用率與雜交組合間檀株形態特征關系
第二節 氮素稻谷生產效率與雜交組合間植株性狀關系
第三節 雜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與高產組合的植株形態特征
第四節 雜交中稻氮肥農學利用率與組合間親本關系
第三章 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率品種的田間鑒定方法
**節 水稻品種間氮肥利用效率評價指標的確定
第二節 氮素稻谷生產效率的簡易評價指標
第三節 雜交中稻齊穗后葉片SPAD值衰減對氮素稻谷生產效率的影響
第四節 葉片葉綠素含量受氮素影響的敏感時期與敏感葉位
第五節 葉片SPAD值的田間測定操作方法
第六節 利用SPAD值衰減指數和稻谷收獲指數鑒定氮素利用效率的應用方法
第四章 氮高效利用技術與品種庫源特征關系
**節 雜交中稻組合對冬水田不同栽培模式的適應性
第二節 栽培模式對雜交中稻品種間源庫特征和養分吸收利用的影響
第三節 施氮對雜交中稻品種間氮、磷、鉀含量及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影響
第四節 施氮水平對雜交中稻產量的影響與組合間分蘗力關系
第五節 適宜氮后移施肥法的雜交中稻品種類型
第五章 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對雜交中稻產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響
**節 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對雜交中稻氮、磷、鉀吸收累積的影響
第二節 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下雜交中稻氮、磷、鉀稻谷生產效率的變異
第三節 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下雜交中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變異
第四節 不同生態區和施氮水平下雜交中稻籽粒性狀的變異
第六章 不同生態條件下雜交中稻的肥料高效施肥量
**節 雜交中稻產量的地域差異及其高效施氮量
第二節 西南地區氮肥后移對雜交中稻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 不同地域雜交中稻的地力產量對氮高效施用量及其農學利用率的影響
第四節 不同生態條件下氮密互作對雜交稻氮、磷、鉀吸收積累的影響
第五節 不同生態條件下氮密互作對雜交稻產量及稻米品質的影響
第六節 優質雜交中稻渝香優203產量的地域差異及其磷鉀高效施用量
第七章 實地管理下水稻高產與肥料高效利用
**節 冬水田底肥一道清專用肥研發與應用
第二節 雜交中稻機插秧條件下緩釋肥種類與運籌對產量的影響
第三節 雜交中稻粒肥高效施用量與齊穗期SPAD值關系
第四節 密肥運籌對雜交中稻產量和抗倒性的影響及其調控
第五節 冬水田免耕與翻耕下關鍵高產栽培技術對雜交中稻產量的影響
第六節 冬水田免耕不同施氮方式下的強再生力品種篩選
第七節 冬水田免耕底肥一道清的高效施肥量
第八章 西南區肥料高效利用集成技術
**節 “一種”——選用氮肥高效利用雜交中稻品種
第二節 “因區”——因西南區雜交中稻肥料利用率和目標產量確定高效施肥量
第三節 “因種”——因水稻品種庫源特征確定相應施氮技術
第四節 “因田”——因稻田水稻實際生長情況確定肥料高效管理措施
第九章 養魚稻田的肥水管理
**節 冬水田綜合立體開發方向
第二節 冬水田立體種養工程技術
第三節 養魚高產的稻田水稻減產原因與對策
第四節 稻田養魚對再生稻的增產作用
第五節 適宜養魚稻田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灌水深度
第六節 養魚稻田的肥效作用及適宜栽秧密度
第七節 養魚稻田雜交中稻高效施氮量
第八節 稻-魚藕合高產高效技術
附錄 代表性成果簡介
展開全部
雜交水稻氮高效品種的鑒評方法與節肥栽培 作者簡介
徐富賢,男,1965年1月生,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員。1985年以來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與再生稻的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生理、生態及耕作制度研究。始終堅持理論創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各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參編專著3部。
書友推薦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