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皮黃 內容簡介
《皮黃》創作于1994-1995年,定稿于2007年,同年獲“帕拉天奴”音樂創作大賽一等獎,2013年選入《中國鋼琴獨奏作品百年經典》。作品主要借鑒了京劇西皮、二黃的音樂元素,并以中國古文化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陰陽哲學思想構成作品發展的基本觀念。從京劇唱腔中提煉出來的三個音(C-bB-G)構成創作基因,并滲透到旋律、和聲等方面加強全曲的統一。采用京劇板式結構替代西方奏鳴曲式來發展音樂的戲劇性。借鑒京劇“四大件”伴奏形式構成鋼琴簡約織體的風格,并使人聯想到琴、笛、板鼓、鑼镲等樂器的音樂特點。其中在【搖板】一段還嘗試了模仿人聲的拖腔與京胡的跟腔效果。音樂形象上既有京劇文戲和武戲的表現,也有對云南滇池秀麗景色的描繪和大觀樓長聯的寫意,注重空間感與幻想性,并表達了對中國歷史上愛國英雄的頌揚。
皮黃 作者簡介
張朝,中國當代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德國朔特音樂出版有限公司簽約作曲家,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人選全國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榮獲“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他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倫敦圣三一音樂學院及澳洲地區的鋼琴考級首次選用作品的中國作曲家,曾應邀為盛中國、郎朗、李云迪、韓磊等著名音樂家作曲。 張朝生于云南,在滇南哀牢山區生活了十四年,浸染于當地各民族音樂之中。自幼酷愛美術、詩詞和書法。5歲隨母親馬靜峰學習揚琴,6歲學習小提琴,7歲學習鋼琴,10歲學習手風琴,11歲隨父親張難學習作曲。14歲起在滇池畔云南省文藝學校學習鋼琴五年,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鋼琴曲、小提琴曲、歌曲及樂隊作品等。1987年以作曲、鋼琴雙專業本科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師從夏中湯、向世鐘教授。199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研究生班,師從郭文景教授。曾任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多彩中華”世界巡回演出團音樂總監,并在近十年的巡演中訪問了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的數十個國家。 張朝追求民族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創作思想及本真自然的音樂風格。作品不僅榮獲國內“金鐘獎”“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而且還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的國際比賽中榮獲多項大獎。澳大利亞ABC廣播電臺稱其作品為“無與倫比的現代作品”。多部作品先后被收入《中國交響音樂博覽》《中國音樂百年作品典藏》《中國鋼琴獨奏作品百年經典》。 在張朝的眾多創作成果中,代表作有:弦樂四重奏《圖騰》,鋼琴曲《皮黃》《滇南山謠三首》《中國之夢》,鋼琴協奏曲《哀牢狂想》,二胡協奏曲《太陽祭》,柳琴協奏曲《青銅樂舞》,琵琶協奏曲《天地歌》,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七彩之和》,舞劇音樂《草原記憶》(合作),音樂劇《我的烏蘭牧騎》,歌劇《芥子園》,合唱《春天來了》,大型森林舞臺劇音樂《邊城》,影視音樂《狃花女》《寶蓮燈》《東方朔》《鳳求凰》《四十九日祭》等。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