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74217
- 條形碼:9787504774217 ; 978-7-5047-742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本書特色
從目前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來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合作范圍較窄、合作層次較低、合作內容相對單調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一方面,學校主動性不強。一些高職院校的某些專業有著行業具備的優勢,但沒有以本行業為依托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搭建“橋梁”。例如,沒有根據企業需要確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發展方向,沒有實現多層次辦學。另一方面,企業積極性不高。多數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認識上存在一定偏差,認為畢業生數量大,企業無須擔心招聘問題。企業只是選擇人才,而不參與或很少參與人才培養,把人才培養的主要責任留給學校。因此,企業難以招聘到滿意的人才,同時,學校培養的畢業生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 雖然學校和企業都清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學校對校企合作認識不夠、企業對校企合作缺乏熱情,校企合作的形式單一、程度不深。校企合作中*普通及*主要的合作形式是學生實習,其次是訂單教育,參與其他形式校企合作的學生人數較少。絕大多數校企合作僅僅限于教學設備捐助、實習基地提供、員工培訓等形成。這種合作,離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目標,即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良性循環機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實現辦學的整體效益相差甚遠。 企業希望通過學生實習優先錄用新員工,而未將合作的重點放在學生應用技術能力的提高上;學校教學內容多數是本科教學內容的壓縮,以理論知識為主,很多實踐教學環節也未得到企業的參與和認可。企業對學生實習環節的把控力度和過程監控不足,因此校企合作多是根據校企雙方自身短期利益需要進行的,沒有形成長期合作的有效形式,合作關系缺乏持久性和穩定性。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際開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合作機制層面。 從目前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來看,普遍存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動力不足、合作關系不穩定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一方面,對企業而言,企業沒有相應的獎勵機制和具體的實施辦法,而且風險防范機制尚未形成,企業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對學校而言,學校既是校企合作的發起者,又是組織者,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學校是主要的協調者,但是僅靠學校單方努力的校企合作直接導致合作關系不穩定、難以持久。因此,校企合作機制的不完善直接導致校企雙方合作積極性不高。 此外,校企雙方責、權、利劃分不清是影響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機制以及利益分配機制。比如,在學生培養方面,哪些課程應由學校負責,哪些課程應由企業負責;在學生安全方面,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出現安全事故應由哪一方負責,責任風險如何劃分;在學生考核方面,是以學校考核為準,還是以企業考核為準,抑或是以雙方共同考核的綜合成績為準;在實習收益方面,學生創造的價值應歸企業所有,還是校企雙方平分,或是給學生一定的補助,補助標準如何計算;對于共建的實踐基地,企業對學校的投入是無償的還是擁有所有權;在校企合營的公司里,學校教師的科研成果歸企業所有,還是歸學校所有;等等。諸多校企合作中雙方責、權、利劃分不清,直接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效率和長久性。 (2)合作運行層面。 學校技術能力不強,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由于技術更新與產品迭代速度較快,企業員工知識水平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技術更新與產品迭代的節奏,尤其是知識儲備相對薄弱的一線員工,他們對技術更新和新產品迭代的適應能力存在明顯局限。因此,企業希望借助學校的科研能力解決技術難題,對合作開發解決技術問題和進行企業人員培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大部分高職院校科研能力相對薄弱,不能為企業提供技術方面的服務,無法滿足企業深層次的技術需求。 此外,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校企合作的工作,多數企業中是人事部門負責開展此項工作。學校也沒有專門的校企合作部門,主動服務企業的意識淡薄、行動不到位。因此,學校可以考慮建立專門的部門負責對外聯絡,為學校尋求合作企業和合作項目,及時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問題,推動校企合作項目的順利展開。 (3)合作效果評價層面。 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效果缺乏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制約了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構建出的評價機制,保證了通過校企合作后能夠培養出符合學校培養方案和企業用人標準的高技能型人才,是為了更加貼近校企合作目標而產生的。該機制的建立使得學校和企業可以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過程和*終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而校企合作效果評價標準的缺失使得校企合作培養中關于職責、管理制度、培養成效等得不到標準性的分析、評價,從而對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與此同時,沒有準確、客觀的合作效果評價機制,不利于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工作的后續發展及良性競爭氛圍的形成。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制度是否健全、課程和實踐安排是否合理、*終的成效如何,均缺少相應的效果評價機制。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的構建是為了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過程和*終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和考核,保證校企合作能夠更加貼近雙方的合作目標。在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模式中,評價重點應放到課程設置、實踐安排、研究成果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同時,應把合作中心由學校轉移到社會和企業。評價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符合社會發展對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需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本的需要。 (4)合作激勵機制層面。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制內缺乏一套合理的激勵機制,來保證校企雙方的合理利益。在經濟體制轉型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夠明確,組織協調職能發揮不到位。企業希望政府制定專項補助政策和稅收政策,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平臺并加強政策引導,在與學校的合作中獲得直接利益。因此,政府應對支持學校學生實習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或專項補助政策,加強企業員工培訓經費使用的管理,并引導企業將部門資源轉向高職院校,加強雙方關系和合作基礎。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明確校企雙方合作目的的基礎上,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運用層次分析法,深度挖掘影響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關鍵要素,經過嚴格的評價指標篩選及對評價結構進行深入優化,很終建立科學、系統、穩定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路徑建設。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目錄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作者簡介
姚迪,1982年生,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經濟管理系教師。主要研究領域:職業教育、大數據分析。從事教學工作11年,主持及參與研究教學與科研課題10余項,其中2項為國家級課題,1項為市級課題,2項為學會級課題。本著作是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標號:CEA14140)。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