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馬占山將軍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28801
- 條形碼:9787520528801 ; 978-7-5205-288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占山將軍傳 本書特色
貧苦的牧馬少年,憑著智慧和勇敢,成為東北軍的一員驍將,在嫩江橋畔,他率先打響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槍;西安事變時,他斡旋各方,皆為平定紛爭;八年抗戰,守衛黃河,在延安,他受到毛澤東的贊揚;1949年,他為和平解放北平而噴走;生命終結了,但歷史卻留下來了......
馬占山將軍傳 內容簡介
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是一位叱咤風云的抗日民族英雄。他出身貧苦,不堪忍受屈辱與不平,歷經磨練,成為奉軍中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九一八”事變后,出任黑龍江省代主席的馬占山將軍親赴前線,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領導了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1槍。江橋抗戰震驚中外,馬占山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七七事變后,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的馬占山,率部在晉綏抗擊日本侵略軍。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為和平而奔走,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立下了功勞。 馬占山將軍的后人馬志偉先生為其祖父收集了大量史料和諸多鮮為人知的生動事跡,精寫成傳。 本書詳盡地描述了馬占山將軍的家世和不平凡的戎馬生涯,以馬占山將軍曲折而富有傳奇的人生軌跡,勾勒了一代抗日民族英雄愛國而向往光明與追求的一生。
馬占山將軍傳 目錄
**章 苦難的家世
落荒懷德
苦蒂姻緣
逼上黑虎山
第二章 叱咤風云的奉軍鐵騎
走在刀鋒上
鎮守黑河
第三章 中國抗戰**槍
一夜之變
“雙十”赴任
戰降之爭
血戰江橋
惡戰三間房
援馬聲浪
撤離省垣
第四章 艱難的抉擇
夜見板垣
舉棋難定
獨闖敵穴
“四巨頭”真相
第五章 忍辱“降日”40天
“俯首”返省
“開國”丑劇
反設圈套
背敵潛出
第六章 揭竿再起的抗日壯舉
黑河通電
揮淚誓師
再攻哈爾濱
侃談海米斯
松嫩膠戰
羅圈甸子突圍
第七章 遠游歐亞的沉思
難民“方秀然”
不同尋常的會見
浦江閑客
第八章 寓居津門
同心救國
未得逞的陰謀
第九章 在西安事變的日子里
洛陽待命
張、楊“兵諫”
斡旋“和”“戰”之爭
第十章 西北堅持八年抗戰
受命整軍
保衛綏遠
鏖戰陰山
與中國共產黨的交往
接受共產黨員
守衛黃河
第十一章 為和平解放北平而奔走
心愿依舊何處去
為和平解放北平而努力
*后的日子
馬占山生平年表
再版后記
馬占山將軍傳 節選
《馬占山將軍傳》: 嘉慶初年,赤地千里。 近百萬人被迫背井離鄉,走上了逃荒之路。漫漫逃荒路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人群,一路血淚,一路悲傷,一路無奈,遙遠的目的地,只是一個虛幻的期待和美好的向往。誰也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會是什么樣的生活和命運。 河北豐潤縣(今唐山市豐潤區)的一戶馬姓人家就夾裹在逃荒的人群中,一路向著東北盲目地顛簸而來…… *終,這家人來到了吉林省懷德縣(今公主嶺市)毛家城子村西炭窯屯。 這戶人家就是馬占山的祖父馬萬龍和他的妻子黃氏。 祖國的東北邊疆,土地肥沃遼闊,盛產木材、人參、獸皮、山貨、珍珠等特產,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漢族、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赫哲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多民族共同居住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 黑龍江流域是滿族的故鄉,在清王朝統治的時代,被視作“龍興之地”。明清之際,遼東地區由于戰禍頻仍而受到嚴重的破壞。大片的土地荒蕪,人口大量減少。清政府為了田賦收入,掠奪勞動力,從順治元年到康熙六年(1644-1667年)的23年間,曾頒發遼東招墾條例,獎勵移民開墾,使遼河流域一度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但這項有利于東北農業發展的政策旋即被廢止。從康熙七年(1668年)開始,對東北實行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禁止關內的漢族人民出關謀生。康熙七年下令“遼東授官永著停止”,并對出關的漢族人,實行“事先起票,過關記檔”的限制手續。自乾隆朝開始,對東北的封禁日益強化。乾隆五年(1740年)諭:“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撥官兵稽查,不許內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山海關、喜峰口及九處邊門,皆令守邊旗員,沿邊州縣,嚴行禁阻。”對已遷入奉天境內的漢人,迫令取保入境,不愿者限十年內勒令回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頒布《寧古塔等處禁止流民條例》,對柳條邊外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實行嚴厲的封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申禁令:“盛京地方與山東、直隸接壤,流民漸集。若一旦驅逐,以致中失生計,出以設立州縣管理。至吉林原不與漢地相接,不便令流民居住,今聞流竄漸多。著傳諭傅森,查明邊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柳條邊以西以北的蒙古王公領地,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嚴行封禁,“違者照私開牧場例治罪”。自此,清王朝對東北地區實行了全面的封禁,吉林和黑龍江成為封禁的重點區。 清王朝在東北實行封禁的政策,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是為了保持“龍興之地”固有的風俗習慣。清朝以馬背得天下,特別重視尚武精神和騎射本領,而東北旗民正是清王朝賴以統治全國的軍力所在。乾隆四十一年上諭明確指出:“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與滿洲風俗攸關。”因此,“永行禁止”流民入境。道光十三年(1833年),吉林紳士奏請建立考棚,令滿族子弟應試。道光皇帝閱后斥道:“朕恭閱列祖實錄,俱以我滿洲根本騎射為先。”“況吉林為發祥之地,非各省駐防可比,尤應以騎射為重,何得專以應試為能,轉致拋荒弓馬舊業。”“非朕教育族人之意也。保昌等率為此奏,殊屬忘本,關系不小。保昌、倭楞泰,禮中堂官俱著傳旨申飭,所奏俱不準行。” 其二是為了獨占東北的特產。人參、珍珠是東北官員向清朝進貢的主要貢品,向來為皇室所獨占。長白山以產參著稱,更被列為禁區。對禁區內的“緊要隘口,或安設卡倫”,或“設立封堆,按時遣官巡查。一切采捕事項,均由專員辦理,送達朝廷”。 其三則是為了維護滿洲八旗的生計。為了保證滿洲八旗兵力的來源,清政府在奉吉等地保留一部分上等土地或熟地,“仍留作本地官兵及京旗官兵隨缺地畝之用”“或以備退革兵丁恒產之用”。嘉慶八年(1803年)的上諭也指出:“東三省為滿洲之根基,若許移民雜居,私墾土地,勢必危及旗人生計。” 以漢族為主的勞動人民,不顧清政府的禁令,紛紛偷越,翻長城,渡渤海,扶老攜幼,擔子偕妻,長途跋涉,源源不斷地涌進東北移墾。東北的土地由此得到開發。隨著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發展起來。在廣大農民長期反封禁斗爭的推動下,清政府被迫作出了一些讓步。這首先是因為,山東、直隸等地的農民為了生存,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從古北口、喜峰口進入東北,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來者”。盛京、吉林的柳條邊墻,已阻擋不住流民涌入東北的洪流。乾隆九年(1744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均援例允許關內饑民無業貧民出關謀食,實際上否定了封禁政策。其二則是東北旗人莊主,需要招徠更多的勞動力,地方官吏也希望招民墾地,以增加稅收。各莊園主渴望人工,非但不加拒絕,反極盡招徠之能事,于是供墊牛糧籽種,白住房屋,能下田的去下田,能伐木的去伐木,能種菜的去種菜,能放羊的放羊,能喂豬的喂豬,鐵匠送到鐵匠爐,木匠送到木匠鋪,各盡所能。并且“地方官吏亦與之有同一的希望,默認流民私墾,以時借詞收其土地,地方既承認租佃權,增益官府收入,復以種種名目,清丈私墾土地,大事搜刮”。他們對清政府的禁令陽奉陰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越封禁人越多,辟地越廣,*后清政府不得不承認:“查辦流民一節,竟成懸文。” ……
馬占山將軍傳 作者簡介
馬志偉,男,滿族,吉林懷德人,1952年10月生。歷任第十、十一屆青海省政協副主席,民革青海省委第五屆至第七屆主委,系著名愛國抗戰將領馬占山將軍嫡孫。 擔任政協委員三十多年,積極建言獻策,所提出的關于抗戰史由八年改為十四年、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國家公園建設、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整理等關乎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甚至關系國家重大戰略的建議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和采納。 積極參與祖統聯誼和對外交流工作和社會公益事業。多次率團到臺灣參訪和接待來訪的臺灣政界人士,廣泛交流,彼此結下深厚友誼,積極發揮民革對臺工作的優勢和作用。先后為玉樹“4·14”地震災后重建爭取捐款4000多萬元,并于2012年牽頭成立青海省政協匯愛公益基金會,累計募集3000多萬元用于扶貧助學活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至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委。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