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一帶一路”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5279
- 條形碼:9787030675279 ; 978-7-03-06752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一帶一路”篇 內容簡介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一帶一路”篇》圍繞零饑餓(SDG2)、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6)、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11)、氣候行動(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陸地生物(SDG15)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所開展的44個案例研究、指標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狀態評估,展示了典型地區、國家、區域以及優選四個尺度在數據產品、方法模型和決策支持方面對相關SDGs及其指標進行的研究和監測評估成果,包括43套數據產品、25種方法模型和30個決策支持結果。這些案例展現了中國利用科技創新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探索和實踐,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數據技術對監測評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應用價值和廣闊前景,開拓了在聯合國技術促進機制框架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優選技術方法支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為各國加強“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的監測評估提供借鑒。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一帶一路”篇 目錄
序言 ⅰ
前言 v
執行摘要 ix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案例匯總表 xiii
**章 緒論
SDGs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2
地球大數據/3
地球大數據支撐SDGs實現/4
第二章 SDG 2零饑餓
背景介紹/8
主要貢獻/9
案例分析/10
贊比亞不同規模農田占比空間分布及農業生產力/10
亞非沙漠蝗蟲災情監測/17
中南半島水稻種植模式時空動態格局/24
東北歐亞大陸耕地生產力數據集與應用/30
埃塞俄比亞小麥生產潛力/38
莫桑比克糧食安全預警能力建設/43
本章小結/51
第三章 SDG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
背景介紹/54
主要貢獻/55
案例分析/56
“一帶一路”協議國家大型地表水體透明度時空分布格局/56
摩洛哥作物水分生產力評估/62
中亞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69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76
“一帶一路”協議國家國際重要濕地水體動態變化/84
本章小結/91
第四章 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背景介紹/94
主要貢獻/95
案例分析/96
亞歐非路網變化及道路通達性評估/96
中巴鐵路沿線農村可及性分析/105
高分辨率全球不透水面制圖服務于全球城鎮化評估/111
亞歐非城市用地效率及可持續性分析/117
全球大城市土地利用變化評估/125
亞歐非文化遺產時空分布特征與保護對策研究/132
亞歐非世界自然遺產地人為干擾監測與綜合壓力分析/143
本章小結/150
第五章 SDG 13氣候行動
背景介紹/154
主要貢獻/155
案例分析/157
亞/非/歐/大洋洲2015~2019年自然災害影響評估/157
全球火燒跡地分布及變化/166
中亞沙塵源區近40年沙塵氣溶膠排放年際變化及影響因素/171
全球森林碳收支與氣候變化/177
高亞洲地區凍融災害風險性評估/182
2019年末非洲沙漠蝗災成因分析及其未來可能風險/187
北極東北航道通航能力可持續發展評估/193
亞洲中部地區氣象干旱事件監測/198
本章小結/204
第六章 SDG 14水下生物
背景介紹/208
主要貢獻/209
案例分析/210
南海及周邊典型海域富營養化評價/210
中南半島近岸水產養殖塘時空格局及其對近海葉綠素a的影響評估/218
科倫坡港附近海域水環境動態變化監測/223
沿海國家海岸帶紅樹林動態監測/228
海岸帶港口城市發展及其岸線保護與利用/234
本章小結/240
第七章 SDG 15陸地生物
背景介紹/244
主要貢獻/246
案例分析/248
全球/區域森林覆蓋現狀/248
“三海一湖”重要國際流域保護區脆弱性評估/253
東南亞區域森林覆蓋時空動態格局/258
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進展評估/265
中亞五國土地退化監測與評估/270
非洲地中海地區草地退化態勢評估/276
蒙古國土地退化與土地恢復動態監測及防控對策/284
“一帶一路”經濟廊道山區綠化覆蓋指數時序變化監測與決策支持/290
亞洲象棲息地森林損失監測與評估/297
東北虎棲息地森林類型動態監測/303
近20年全球土地覆蓋變化/309
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氣候生產潛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動態/316
人口和氣候變化對全球干旱生態系統物質供給能力的影響評估/324
本章小結/332
第八章總結與展望/336
主要參考文獻/389
縮略詞/361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一帶一路”篇 節選
2 SDGs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3 地球大數據 4 地球大數據支撐SDGs實現 **章 緒論 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為各國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指明方向。議程通過幾近5年,SDGs監測與評估是落實2030年議程的重要方面。針對監測中面臨的數據缺失、能力不均衡、目標間關聯且相互制約等問題,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Big Earth Data Science Engineering Program, CASEarth)發揮地球大數據多尺度、近實時和系統集成的優勢,聚焦SDG 2零饑餓、SDG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 13氣候行動、SDG 14水下生物和SDG 15陸地生物等6個目標,以年為節點定期發布科學實證的監測和評價結果,為SDGs的實現做出實質性貢獻(Guo et al.,2019)。 SDGs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聯合國于2017年通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指標框架,這是一套評估監測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的初步體系,由會員國主導、自愿采用,定期更新調整。目前,SDGs落實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數據缺失 SDGs實施5年來,原本處于無方法無數據狀態的指標均得到了改善,但仍有46%的指標處于有方法無數據狀態;有方法有數據指標的量測以統計方法為主,缺乏有效空間分布信息。不同尺度、客觀精準的空間數據可為SDGs的實現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面對全球環境變化導致的極端高溫熱浪、火災頻次增加、海洋酸化、富營養化加劇、持續的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影響增加等問題,采集科學數據,定時定量評估自然環境變化,精確定位災害的空間分布,準確預測其未來趨勢,將可提供有效解決途徑,為促進SDGs實現提供重要參考。 2.能力不均衡 受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壓力制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兒童生長遲緩比率高、城市住房和公共空間不足、抵御災害能力差、難以獲得安全衛生的淡水資源、森林利用過度等問題,其定期、有效收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也普遍較弱。數據的缺乏使上述問題“隱形”,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類地區的弱勢。發揮大數據優勢,及時、準確、全面地采集全球、區域等各個空間尺度的客觀數據,改進數據兼容性和可比性,在數據上確保“不落下任何人”,是實現SDGs的基本訴求。 3.目標間關聯且相互制約 SDGs指標體系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指標間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其涉及的內容體現了整體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層次性與有機性的結合、復雜性與可行性的整合。厘清SDGs指標體系間的內在關聯,采集標準統一、可量化的科學數據,提出客觀、有效的指標監測和評估方法模型,成為亟待突破的重要方向。 地球大數據 為解決上述SDGs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聯合國啟動了技術促進機制(Technology Facilitation Mechanism, TFM),以凝聚科技界、企業界和利益攸關方的集體智慧,從科學、技術和創新(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I)出發推進落實SDGs。 地球大數據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球科學領域大數據,尤其指基于空間技術生成的海量對地觀測數據(Guo et al.,2016)。地球大數據主要產生于具有空間屬性的大型科學實驗裝置、探測設備、傳感器、社會經濟觀測以及計算機模擬過程,它具有海量、多源、異構、多時相、多尺度、非平穩等大數據的一般性質,同時還具有很強的時空關聯和物理關聯,具有數據生成方法和來源的可控性。地球大數據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工程學交叉融合的產物,基于地球大數據分析來系統研究地球系統的關聯和耦合,即綜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將地球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觀測和研究,理解地球自然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和發展演進過程,可為實現SDGs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于2018年啟動的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旨在促進和加速從單純的地球數據系統和數據共享,到數字地球數據集成系統的轉變,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數據、知識和經驗共享,為科學研究、決策支持、知識傳播提供支撐(Guo et al.,2020a)。地球大數據科學為研究和實現全球跨領域、跨學科協作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是技術促進機制支撐SDGs落實的一項創新性實踐(Guo et al.,2020b)。 地球大數據支撐SDGs實現 地球大數據支撐落實SDGs的方式包括實現地球大數據向SDGs相關應用信息的轉化、為SDGs的落實提供決策支持、構建地球大數據支持SDGs指標體系和集成,以及從地球系統的角度研究各目標間的關聯和耦合。通過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基礎設施,從數據、在線計算、可視化演示方面為SDGs指標監測與評估提供支撐。目前,“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共享數據總量約8PB,并每年以3PB的數據量持續更新。云平臺可提供1PF的高性能計算能力和大數據處理能力。地球大數據系統實現了從數據到信息可視化再到系統數值模擬的全流程功能,可支撐SDGs動態監測和宏觀決策。 地球大數據圍繞SDGs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構建支撐落實SDGs的地球大數據基礎設施,提供面向SDGs評估的數據產品,填補SDGs數據空白,實現SDGs 相關數據共享; (2)利用地球大數據建立落實SDGs的方法和技術體系,為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數據支持; (3)提供支撐SDGs的地球科學衛星運行,支撐相關SDGs指標的監測研究; (4)發布《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年度報告,展示地球大數據支持2030年議程落實的新進展。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一帶一路”篇》針對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44個典型案例開展監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地球大數據高效精準監測SDGs落實進展的方法和路徑,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客觀和適時的數據支撐。 8 背景介紹 9 主要貢獻 10 案例分析 51 本章小結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一帶一路”篇 作者簡介
郭華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靠前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靠前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主任、“數字絲路”靠前科學計劃主席,以及《靠前數字地球學報》和《地球大數據》主編等職,曾任國科聯靠前科技數據委員會主席。主要從事空間地球信息科學研究,在遙感信息機理、雷達對地觀測、數字地球科學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現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月基對地觀測研究”負責人。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