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好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69566
- 條形碼:9787020169566 ; 978-7-02-016956-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好故事 本書特色
★一本幫你認清人生真相的啟示之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兩度布克獎得主J.M.庫切與英國心理學家庫爾茨的精彩對談 ★何為真實?何為虛構?文學和故事如何治愈和影響我們的心理和生活? ★塞萬提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克萊恩、塞巴爾德、庫切……一場文學與心理學的對話,一次真實與虛構的碰撞。
好故事 內容簡介
《好故事》是一場關于心理治療與敘事藝術的精彩對談。對話的一方是長期關注心理道德的諾獎作家J.M.庫切;另一方則是相當有文學素養的心理治療師阿拉貝拉·庫爾茨。雙方關注的核心是“故事”。作家常常獨自寫作,他們在寫作中掌控整個故事;而心理治療師則與患者合作,展開患者的真實生活和身份敘事。
在令人深省的思想碰撞中,兩位作者討論了個體及群體的心理:學校課堂、幫派組織,以及將祖先的殘暴行為融入民族敘事的移民國家。庫切和庫爾茨借鑒了塞萬提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塞巴爾德等偉大作家,以及弗洛伊德和克萊恩這樣的心理學大師,深入探討人類的自我審視能力、人們對于自我敘事的期待,以及我們在此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好故事 節選
**章 作為撰寫人物人生故事的作者,對比僅僅作為人生故事的陳述者。創作一個好看的故事,對比講述真實的故事。
心理治療師是這些故事*為悉心的聆聽者。傾聽與分析敘述中的抗拒情緒。其中治療的目的在于:釋放病人的自由表達能力,以及病人的敘述性想象。 v J.M.庫切(以下簡稱JMC)——什么是一個好故事(一個看似合理,甚至是令人信服的故事)的特性?當我把自己的人生故事說給他人聽的時候——更甚而言之,我對自己講述我的人生故事——我是應該迅速跳過那些風平浪靜的時間段,而濃墨重彩地描述發生事端的時間段,使敘事更為有型,并營造一種期待和懸念呢,還是相反,以一種中立、客觀的態度,盡可能道出某種臻于法庭標準的真相:真正的事實,整個的事實,毫無保留的事實?
我和我的生活經歷是什么關系?對于我的生活經歷而言,我是有意識的作者,還是應該僅僅作為一個講述者的角色,盡可能不干預從自己內心流淌出的言語細流?*重要的問題是怎樣處理記憶中保存的大量素材,一輩子的素材,哪些東西我應該刪除,或者說必須略去。弗洛伊德的警告卻是,那些未經思索而被刪除的記憶(例如,無意識的思考),難道不是抵達自我深層意識真相的關鍵所在?但是,從邏輯上來說,又能怎樣確定哪些是我未經思索而刪除的記憶呢? ® 阿拉貝拉·庫爾茨(以下簡稱AK)——我想,也許只有精神分析才能抵達深層意識的真相;抑或,更審慎更確切的說法是,分析其敘述中的抗阻因素,以使個人故事得以在任何一個節點上呈現出來——因為這是一種連續過程,具有全方位、連貫性和嚙合性特點。一個真實故事所包含的體驗,在幼童時期、青少年時期以及成年人等不同年齡段的敘述是不一樣的。
弗洛伊德認為,自由聯想是心理診療室中能夠達到無意識經歷呈現的*佳方式,不過在我的經驗中,它卻未如人們所期待的那般奏效。病人被要求盡可能隨意言說,不必考慮通常的社會準則以及是否精確,但是他通常會發現,自由表達能夠達到何種程度,其實是受到限制的——恰恰止步于自己內心的私密之處。這確使我們看到心理防衛機制的個體作用,乃至付諸對抗拒的分析,成為大部分治療中的實質性挑戰。
關于精神分析,有一種思路是說這一方法旨在對敘述或自我經歷的想象的自由釋放。如果我們遵循這一思路,那么像你這樣的作家就有可能對“在心理診療室中敘述”這一形式提供見解與看法。 ® JMC——好吧。那么讓我來問一個使我困惑已久的問題。作為一個臨床心理治療師,是什么促使你希望你的病人去面對他們自身的事實真相,而不是與一個故事合作或勾結——這個故事,我們不妨稱之為虛構小說,但是一種自我賦能的虛構小說——這故事難道不會讓病人對自己產生良好的感覺,以致認為自己足以在這世界上擁有更好的愛情和工作?
一個更進一步的同類問題是:是否所有的自傳,所有的人生敘事(不是虛構小說),至少在這種意義上,都是一種建構(虛構一詞fiction,來自拉丁文fingere,意為形成、產生)?這里我不是說自傳是自由產生的,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編造自己的生平故事。我是說,在創作自傳時,我們經歷的自由就好像在夢境中一樣,在夢里,我們植入自己的敘述形式,即便是受到那些我們無法清晰自知的力量的影響,但也都是基于對現實的記憶。
正如我們彼此都知道的,各種自助式治療相當清楚地表明,其目的是使被治療者對自己感覺良好,如果真相難以應對,那就傾向于無視真相的準則。一般來說,我們不太看得起這樣的治療。我們會說,他們的治愈,只是看起來治愈而已,治療對象遲早會在現實面前碰壁。可是,如果我們依照某種社會共識,不把事實戳穿,而是像某些心理治療團體所做的那樣,確信彼此的幻想,情況將會怎樣?這樣就沒有在現實面前碰壁這檔子事了。
在自由開明、后宗教文化中,我們傾向于把敘述性想象視為我們內心的一種良性能力。但是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這件事,根據我們許多人生活中的自我敘述經歷:作為一種能力,我們以往常常詳盡描述*適合自己和自己的圈子的故事,這種故事替我們以往和當下的行為方式做辯護,在這故事中,我們總體無甚大錯,而其他人卻總的來說是不對的。當這種自我敘述在現實面前公然碰壁時,我們作為觀察者,將此歸結為治療對象受到了迷惑,治療對象的想象所產生的自我真相與實際真相發生了矛盾。所以,治療者的職責之一,是否應該讓病人明白他們不能隨意編織自己的人生故事,編造自我會導致現實世界中的嚴重后果?
好故事 作者簡介
J.M.庫切,M. Coetzee,1940年生于南非,當代重要的作家之一,兩次獲得布克獎,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包括《等待野蠻人》《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恥》《夏日》《耶穌的童年》,等等。庫切現居澳大利亞。 阿拉貝拉·庫爾茨,Arabella Kurtz,英國心理學家,曾在英國國家衛生局的法醫心理健康部門擔任要職,目前是英國萊斯特大學臨床心理學不錯導師。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