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世紀芳華.遼寧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359722
- 條形碼:9787531359722 ; 978-7-5313-597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紀芳華.遼寧頌 本書特色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掀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黨帶領全國人民披荊斬棘,奮力開拓,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進,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2021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百歲華誕,為熱烈慶祝建黨100周年,歌頌黨的豐功偉績和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此,遼寧省作家協會創作了紀念建黨100周年的散文集《世紀芳華遼寧頌》。
世紀芳華.遼寧頌 內容簡介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與精神命脈,是前行動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凝聚力量,文化引領發展。本書由遼寧省內專業作家、文學愛好者數十篇散文組成,每位作者都懷著對黨的無限熱愛和激情,用一支支飽蘸深情的筆,歌頌了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以改造中國、振興中華為已任,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同時作品緊扣紀念建黨100周年這個主題,多角度反映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的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光輝歷程,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豐功偉績,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昂首闊步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書給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和正能量。
世紀芳華.遼寧頌 目錄
他把名字寫在水上李霄明
風歸故鄉楊俊文
仰望黨旗話初心吳寶三
丁玲曾有過一個愿望孟繁華
劉長春教授的塑像俞勝
頭骨于立極
父親于冬梅
異獄萬勝
五里河的吶喊之聲女真
沈陽天空的那顆星馬秋芬
守城者王開
生命說話王陸
河海潤澤的北國水鄉 王本道
致敬馬家溝車承金
遇見橋孔慶武
草明和外八棟文化街五號的故事田海藍
黑黑的你馮璇
懷念或者仰望馮金彥
我和父親比人生師小童
遼河岸邊是我家曲子清
珍貴的回報劉文艷
離我*近那顆星劉兆林
對楊靖宇的愧疚與補償劉興雨
上升起“綠月亮”劉國強
嶺上開遍映山紅閏耀明
日月光華關捷
四十三年譜詩篇安勇
以銘記的方式孫成文
過去的一切還在前頭孫惠芬
白山黑水紅星羽瞳
朝霞映紅農家院李玲
心弦撥動李銘
孫家寨蓮語李大葆
溫暖的握手李伶伶
喇嘛花村的年輕人李輕松
響當當的共產黨員楊明
生長于“世紀”里楊春風
又見肇新初國卿
五姥爺的“入黨”情結陸興志
父親鏡頭中的共產黨人金方
從長夜到黎明周明
永遠的旗幟周以純
木蘭山下有木蘭周艷麗
道路趙冬妮
等你,在蘆花綻放的地方趙曉林
家事百年鐘素艷
雪落成詩津子圍
于無聲處聽驚雷賀穎
愛穿的城市素素
一條大河賈穎
我家三代人入黨時的感言郭宏文
故鄉的橋海東升
鳳山凌水烏蘭魂薩仁圖婭
畫不上的句號商國華
冰心玉壺韓光
潮流里的幸福藍歌
寶和堂前的憑吊翟營文
陽光照耀下的沃土薛雪
我家有個大火盆魏澤先
世紀芳華.遼寧頌 節選
前那木戈土 李青松 我的出生地叫前那木戈土——是蒙古語,翻譯成漢語是什么意思呢?我一直沒有搞清楚——我只知道前那木戈土是遼西北科爾沁沙地南緣,一個如今連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村莊——早年間,不知什么原因,前那木戈土的名字被宏豐取代了。 在我的記憶中,只有前那木戈土,沒有宏豐。 從前的前那木戈土戶戶都是土坯房子。沙與人相伴相生,相依相存。母親告訴我,我是在沙子里滾大的——兒時的搖籃里鋪的東西,哪有什么尿不濕呀,是沙子。尿濕了,扔掉,再換干的。方便,衛生,沒有異味,不起痱子,還省錢。餓了,就往嘴里填一把沙子,嚼一嚼,沒什么味道,再吐出來。不哭,也不叫。沙鄉的小嘎子(在故鄉,大人把小孩子稱作小嘎子)命賤,好養。沙地里有沙蔥、酸不溜、麻黃草、沙拐棗……還有一叢叢的山里紅。對大一點的小嘎子來說,到沙地里攆跳兔逮毛腿雞是*有趣的事。 冬天里,灶口燒的主要是牛糞、秸稈和在沙坨子摟的干枯的蒿草。儲備足夠的燃料,是冬天來臨之前,家家戶戶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因為冬天的嚴寒需要大量的燃料才能克服。經過一個秋天,曠野里的牛糞都干透了,正好可以撿回家做燃料。干透了的牛糞是發白的,有股干草味兒,分量很輕,像北京街頭煎餅攤上的脆餅。撿牛糞,是我小時候常干的活——先用木筐把牛糞集中到一起,攢成一個堆,再用牛車拉回去。每年秋天,當*后一車苞米棒子收回家之后,沙坨里就開始有隱隱約約的身影晃動了,那多半是撿牛糞的人。拉回家的干牛糞砌成垛,冬天就可以放心地貓在家里,守著牛糞火,享受溫暖了。 牛圈里一攤一攤的新鮮牛糞也是不能扔掉的。新鮮牛糞,如果不及時撿出來,牛蹄子一踩踏就很容易成泥了,所以要在牛踩之前把它撿出來,做成糞餅貼在木杖上,稍硬實一點,就穿在一根一根木桿上,任日曬風吹,根本不用管它,只消一兩周就干透了。用牛糞做燃料是故鄉人的智慧。牛糞的燃燒很文靜,不像木柴那樣噼噼啪啪作響,火苗亂躥,特別囂張。但牛糞燒出的火并不軟,通紅通紅的,少煙,燉菜煮飯香著呢。 沙地里,生長著許多老榆樹。不成片,東一棵,西一棵,南一棵,北一棵。 那些榆樹,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早期三北防護林建設時栽種的。榆樹,是沙地的鄉土樹種。遠觀,如槍如戟,直指蒼穹。近看,那些老榆樹的樹皮灰褐色,樹干粗糙縱裂,虬枝橫斜,給人以忍辱負重的感覺。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榆錢兒可以用來充饑。 春天,榆樹在長出葉子之前,就長出一串一串的榆錢兒了。那樣子還真是有些像古代銅錢,一串一串的。歌謠云:正月過得快,二月來得早,三月讓小嘎子吃個飽。在沙地長大的小嘎子,都有童年上樹采榆錢兒的經歷。像猴子一樣,噌噌爬到樹上去,一手抱著樹干,一手擼榆錢兒。一邊采,一邊不忘往嘴里塞。新鮮的榆錢兒,甜絲絲、滑嫩嫩的,滿口清香。只消一會兒,就采滿滿一兜子。稍不慎,或許還有從樹上摔下來,摔得屁股生疼生疼的小意外。甚至,也有被枯枝劃得狼狽不堪,劃得齜牙咧嘴的情形發生。總之,那是有故事的童年。 通常把頭腦不開竅、理解能力差的人,稱為“榆木疙瘩”。事實上,榆木還真是個好東西。榆木木性堅韌,紋理通達清晰,線條流暢,硬度和強度適中,刨面光滑,花紋漂亮,是做家具的好材料。在前那木戈土,誰家姑娘出嫁,如果擁有一套榆木家具,那是很體面的一件事。 榆樹皮是沙地人的愛物。在我的故鄉,手搟面或者蕎麥面鉿鉻里必摻榆樹皮面,才有勁兒,筋道。 剛剛剝下的榆樹皮除去外表那層老皮,剩下里面那層嫩皮曬干后放在碾子上碾壓,碾成粉面后,用細羅反復篩,篩下的細面面,就是所要的東西了。一般情況下,五六斤榆樹皮碾壓后,篩出的細面面也不過一兩斤。當然,根據法律規定,今天,榆樹皮不能隨便扒了。扒樹皮是一種損害樹木的違法行為,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然而,榆樹及榆錢兒和榆樹皮畢竟給我的童年留下了溫暖的記憶。 也許,11歲之前,我對前那木戈土的認識,就是對鄉村的認識。前那木戈土距鎮(童年時,叫人民公社)所在地章古臺并不很遠,約4公里路吧,一條沒頭沒尾的沙土路通往那里。 我常到章古臺供銷社買小人書,《雁翎隊》《雞毛信》《帶響的弓箭》都是在那里買的。供銷社的窗子是用木板子包著的,打開呢,就是“開板”了——正在營業。要是合上呢,就是“關板”了——打烊了或者正在盤點不對外營業。木板上常常落一層厚厚的沙子。木板的開合,除了告知是否營業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抵擋風沙。有了這個木板包著的供銷社,我的童年多了一些想頭,也多了一些盼頭。 P1-3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