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研究(1700—196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48162
- 條形碼:9787569048162 ; 978-7-5690-4816-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研究(1700—1960) 本書特色
本書將圍繞“醫療”“貿易”與“帝國”三個關鍵詞,從歷時的角度討論“貿易時代”“帝國時代”和“新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獨立時代”英國海外貿易、殖民擴張與現代醫學的關系,以共時的視角總結某一特定歷史階段英國小說中“醫生”形象的時代寓意,并對當時*具代表性的小說文本中的醫生形象進行具體的解讀。 本書將在宏觀的醫學社會史視域下審視18世紀以來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的變遷,探討英國文學、社會、醫學和殖民史之間錯綜復雜的建構關系。
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研究(1700—1960) 內容簡介
本書是研究英國小說中醫生形象變遷史的學術專著。自18世紀以來,英國小說家塑造的眾多人物之中,醫生除了是治病救人的專業人士,也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意象,一方面反映了緊密交織的殖民和醫學話語對英國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英國小說家對帝國主義和現代醫學的反思和批判。本書將圍繞“醫療”“貿易”與“帝國”三個關鍵詞,從歷時的角度討論“貿易時代”“帝國時代”和“新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獨立時代”英國海外貿易、殖民擴張與現代醫學的關系,以共時的視角總結某一特定歷史階段英國小說中“醫生”形象的時代寓意,并對當時擁有代表性的小說文本中的醫生形象進行具體的解讀。很后,本書將在宏觀的醫學社會史視域下審視18世紀以來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的變遷,探討英國文學、社會、醫學和殖民史之間錯綜復雜的建構關系。
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研究(1700—1960) 目錄
**章 西方傳統醫學與社會
**節 早期西方文明古國的醫學遺產
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二、古埃及文明
第二節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醫學成就
一、希波克拉底與“四液病理學說”
二、古羅馬的醫學和醫生
第三節 中世紀醫學中的文化融合
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
二、中世紀的醫院和醫學院
三、中世紀的醫生
第四節 近代早期醫學中的新舊碰撞
一、從煉金術到醫學化學
二、醫學發現對傳統醫學理論的顛覆
三、實踐醫學對理論醫學權威的挑戰
第二章 殖民擴張與西方現代醫學的發展
**節 貿易時代的醫學轉型
一、殖民經驗與西方醫學現代化轉型
二、醫療市場的成熟與醫生群體的職業化
第二節 帝國時代醫學科學的進步
一、現代醫院的建立與臨床醫學的誕生
二、醫學教育的發展
三、大眾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
四、醫學倫理學的形成
五、醫學的全球化趨勢
第三節 殖民地獨立時代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碰撞
一、20世紀西方現代醫學的成就
二、殖民地傳統醫學的復蘇
第三章 貿易時代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
**節 《瘟疫年紀事》
一、從黑死病到倫敦大瘟疫
二、疾病與上帝的旨意
三、倫敦醫療從業者群像
四、英國中產階級對醫學的態度
第二節 《格列佛游記》
一、殖民擴張與海軍醫學的興起
二、海外歷險與外科醫生的崛起
三、外科醫生的中產階級習性
……
第四章 帝國時代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
第五章 殖民地獨立時代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
結論
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研究(1700—1960) 節選
《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研究(1700-1960)》: 20世紀是西方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以英國和美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在臨床研究領域加大投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青霉素的發現和應用不僅挽救了在戰爭中受傷感染的很多將士的生命,還推動了英美制藥工業的發展,使得藥物研發成為繼臨床研究之后另一個重要方向。與此同時,英美等國的醫療衛生體系也更加成熟,政府在其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雖然西方現代醫學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然而在殖民地獨立時代,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長期以來受到西方現代醫學壓制的殖民地傳統醫學開始復蘇,不僅成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逐漸擁有與西方現代醫學平等的主體地位。 一、20世紀西方現代醫學的成就 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西方現代醫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戰爭期間,大量的醫護人員奔赴戰區,在野戰醫院、基地醫院和臨時搭建的后方醫院中為受傷的士兵和平民提供必需的醫療服務。兩次世界大戰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英國醫學的正常發展,即便如此,20世紀英國在臨床研究領域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02年,羅斯(Ronald Ross)通過研究蚊蟲在瘧疾傳播中的作用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麥肯齊(James Mackenzie)在1908年出版了《心臟疾病》一書,為心電圖儀的產生打下了基礎。英國臨床醫學的奠基者劉易斯(Thomas Lewis)長期就職于倫敦大學學院醫院。在前人基礎上,他通過動物實驗完全掌握了心電圖的用法,并使得他所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的科室成為英國臨床研究的中心。在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種族主義橫行,猶太醫生遭遇了各種迫害。為了發展納粹醫學,德國醫學研究人員不惜利用非雅利安人進行人體實驗,使得醫學進步蒙上了種族屠殺的陰影。20世紀醫學發展*為迅猛的國家是美國。由于遠離歐洲戰場,美國沒有受到戰爭波及,在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領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04年,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在紐約成立。1910年,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出版了關于醫學教育的報告,推動了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對美國醫學教育的資金和人力投入。自此以后,美國逐漸成為繼法國和德國之后的又一個醫學重鎮。 20世紀上半葉,以青霉素為代表的抗生素類藥物的研發和批量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英美在資金和技術上的密切合作。青霉素是由蘇格蘭醫學研究者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偶然發現的。弗萊明出生于蘇格蘭艾爾郡的一個農民家庭,于1906年在倫敦西部的圣瑪麗醫學院(St.Mar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獲得了行醫資格后便在這家醫學院工作。**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加入皇家軍隊醫療團,在法國的軍醫院搶救傷員。由于眾多士兵死于傷口感染,弗萊明戰后回到圣瑪麗學院時開始研究殺菌藥物,并于1928年發現青霉素對許多細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但直至1939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之后,弗萊明團隊才對青霉素展開大規模實驗,并獲得隸屬于美國農業部的北方地區研究實驗室(NRRL)、眾多美國制藥公司甚至美國軍方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抗菌藥物的強烈需求推動了臨床試驗的展開和青霉素的工業化生產,青霉素不僅被用于治療戰爭期間受傷的士兵,戰后還被廣泛用于軍隊和平民日常感染的處理。青霉素及其他抗生素類藥物的廣泛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1939年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美制藥工業的發展。繼臨床研究之后,藥物研發逐漸成為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進入了國家醫學時代,政府在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和管理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醫生也在政府的授權下進入了衛生管理的政治空間,建構起了基于醫學知識的全國性衛生行政體系,醫生依托其專業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話語權力。與此同時,現代醫院不斷建立,并逐漸成為醫學教育和疾病診治的主要場所。越來越多的英國醫生選擇與公共醫院合作,而此時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開始分離,專科醫生開始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占據優勢地位,并把控了皇家外科醫學院和皇家內科醫學院等權威醫學教育機構,全科醫生在很大程度上被迫從屬于專科醫生。直至20世紀初期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NHI)建立,醫院和專科醫生的服務被排除在這一制度之外,全科醫生的重要性才再次得以凸顯。1948年NHS體系建立之后,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競爭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區的全科醫生主要負責承擔初級醫療服務,而公立醫院和專科醫生則負責更為復雜的急診、專科門診、手術和住院治療等醫療服務。20世紀英國醫生群體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外科醫生地位的顯著提升。進入20世紀以后,外科與醫院的聯系更為緊密,醫院為外科手術的開展提供了專業的手術室和各類先進設備,而外科或者浸入式治療則使醫院在醫療體系中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防腐技術和麻醉藥物在外科手術中的普遍應用,外科醫生能夠進行的手術種類和數量有了明顯的突破,至**次世界大戰時,“外科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處理各類傷員而展開的外科手術積累了大量經驗,推動了骨科、整形和矯形外科的發展,并且促進了血液庫和血漿庫的興建。在很大程度上,20世紀成為外科的世紀,外科醫生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他們早已擺脫了以往“理發師外科醫生”的形象,成為現代醫療從業者中*令人矚目的群體。 ……
英國小說中的醫生形象研究(1700—1960) 作者簡介
胡英,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與英美文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李睿,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黃院丹,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歐洲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