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史家魯迅:史料與闡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79296
- 條形碼:9787530679296 ; 978-7-5306-7929-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史家魯迅:史料與闡釋 本書特色
魯迅是現代文學史、思想史研究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本書作者鮑國華師承陳平原,在現代文學領域尤其是魯迅研究領域浸淫多年。本書從魯迅的文學史研究角度審讀剖析,填補了學術空白,亦是作者十余年來學術研究心得的總結和沉淀。內容涉及《中國小說史略》各版本的出版、校勘等歷史資料的研究,以及魯迅本人對于文學史研究方面的態度的梳理。這種研究視角在魯迅研究領域是全新的,是該領域的學術新前沿。
文學史家魯迅:史料與闡釋 內容簡介
作為文學家和思想家的魯迅,一直得到學術界的認可,而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近年來才引發研究者的重視。魯迅作為文學史家的身份,雖然不能自外于文學家和思想家,但仍有較為獨特的研究視角和較為廣闊闡釋空間。本書以魯迅的文學史研究為切入點,重點考察《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等文學史論著,通過史料爬梳和理論闡釋,展現文學史家魯迅的學術成就,進而凸顯其文學史研究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目前的地位與意義。
文學史家魯迅:史料與闡釋 目錄
關于魯迅,我們還能研究些什么?(代前言) /001
上 編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及其后來
章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版本及其修改 /003
第二章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校勘記 /016
第三章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與
中國小說史學之建立 /045
第四章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堂 /067
附錄一 作為講義的《苦悶的象征》 /081
附錄二 北京大學國文門研究所小說科鉤沉 /093
第五章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與
鹽谷溫《中國文學概論講話》 /108
下 編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及其周邊
章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的版本流變 /135
第二章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校勘記 /142
第三章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的文化選擇 /175
第四章 魯迅在廣州夏令學術演講會演講史料補遺 /180
第五章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的注釋及其修訂 /186
參考文獻 /200
后 記 /208
文學史家魯迅:史料與闡釋 節選
**章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版本及其修改 《中國小說史略》由初創到*終成書,經魯迅多次增補修訂,歷時近20年。從1920年陸續編印《中國小說史略》油印本,到1935年6月北新書局第十版再次修訂本(是為魯迅生前*后修訂的版本),對《中國小說史略》的修改完善,貫穿了魯迅的后半生。本章以魯迅對《中國小說史略》的修改為中心,在考察版本流變的基礎上,力圖對該書增補修訂過程中,體現出的魯迅小說史觀和學術論斷由初創、發展到成熟的動態過程,做出學術史的分析。 一 《中國小說史略》經魯迅多次增補修訂,目前存世的有以下幾個章節體例及文字互異的版本: 油印本; 鉛印本; 1923、1924年北京大學**院新潮社初版上、下冊本; 1925年2月新潮社再版上、下冊本; 1925年9月北新書局合訂本; 1931年9月北新書局訂正本; 1935年6月北新書局第十版再次修訂本。 各版本題名不一,有作《小說史大略》、有作《中國小說史略》、有作《中國小說史》,章節體例及具體論斷也不斷修改。其中,1925年2月新潮社再版上、下冊本在迄今的《中國小說史略》版本研究論著中均未見提及。①本章首先對《中國小說史略》版本流變的情況進行簡要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將研究視角從文獻學層面轉向小說史學層面,進一步考察《中國小說史略》的增補修訂體現出的魯迅小說史觀和具體論斷由初創、發展到成熟的動態過程,在整體上觀照魯迅小說史觀的演變過程,分析其小說史觀形成的內在理路。 1.油印本 從1920年起,魯迅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課,并陸續編發油印本小說史講義。講義現存兩件。一為北京魯迅博物館收藏,由常惠捐贈,題名《中國小說史》,北大國文門教授會印發;一為單演義收藏,題名《小說史大略》,后經收藏者標點出版。兩件題名不一,但文字相同,后者尚無法確認是由北大抑或高等師范印發。油印本講義共17篇,各篇標題如下: 史家對于小說之論錄 神話與傳說 漢藝文志所錄小說 今所見漢小說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 世說新語與其前后 唐傳奇體傳記(上) 唐傳奇體傳記(下) 宋人之話本 元明傳來之歷史演義 明之歷史的神異小說 明之人情小說 清之人情小說 清之俠義小說與公案 清之狹邪小說 清之譴責小說① 油印本*初以散頁的方式,在每次課前發給學生,后由保存者裝訂成冊,因此沒有目錄,于史料運用和作品分析也較為簡略,而且對作品的引錄占據相當大的篇幅,只是一部小說史的梗概。不過,上引各篇的標題顯示,油印本以小說發展的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小說類型為中心的論述方式,體現出用小說類型來概括一個時期小說發展的基本格局和藝術風貌的小說史意識。①可以說,在《中國小說史略》*初的版本中,魯迅小說史寫作的整體思路已經奠定。 2.鉛印本 油印本陸續編印后,魯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增補修訂,由北大印刷所鉛印,題名《中國小說史大略》,魯迅的學生常惠經手并負責校對。②鉛印本講義亦為散頁,內容擴充至26篇,刪去原**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論錄》,新增8篇篇目如下: 第九篇 唐之傳奇集及雜俎 第十篇 宋之志怪及傳奇文 第十二篇 宋元之擬話本 第十四篇 明之講史 第十九篇 明之擬宋市人小說及后來選本 第二十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第二十一篇 清之諷刺小說 第二十三篇 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此外,《明之神魔小說》和《明之人情小說》兩篇,由于篇幅增加,均擴充為上下兩篇。③與油印本相比,鉛印本講義不僅在篇幅和內容上有很大擴充,對油印本中采用的小說類型也重新進行了劃分和命名,個別作品也重新予以歸類。如“傳奇體傳記”易名為“傳奇文”,“歷史的神異小說”易名為“神魔小說”。《儒林外史》從“譴責小說”中分離,作為“諷刺小說”獨立成篇;油印本中歸入“狹邪小說”的《孽海花》則轉入“譴責小說”。在《中國小說史略》版本的流變過程中,從油印本到鉛印本是改動*大的一次。鉛印本之后的各版本,只存在作品及相關史料的增補和論述文字的修改,小說類型的劃分和命名至此基本確立。 3.1923、1924年北大新潮社初版上、下冊本 1923年12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由北京大學新潮社出版。下卷出版于次年6月。這是《中國小說史略》**次正式出版(以下簡稱“初版本”)。與鉛印本相比勘,初版本增加了《序言》《后記》和目錄。目錄印在下冊書后,在每篇標題左側列有細目提要。目錄后附有正誤表,訂正上下冊中文字的錯漏。初版本恢復了油印本中原有、鉛印本中刪去的**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論錄》,并增補了若干史料。在油印本中,該篇稽考“小說”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起源和含義,自東漢班固依據劉向、劉歆父子所撰之《七略》刪改而成的《漢書·藝文志》始,初版本則上溯到《莊子·外物》,并新增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對小說的分類,均成為魯迅劃分小說類型的重要理論資源。《明之神魔小說》則由鉛印本中的上、下篇擴充至上、中、下三篇,使《中國小說史略》的篇章規模達到二十八篇。《中國小說史略》此后各版本均為二十八篇,篇章數量不復增刪。 除篇章的增加外,初版本對鉛印本中的部分引文和小說史論斷也進行了增刪修訂。以第二篇《神話與傳說》為例,該篇開頭論述神話與傳說為小說的起源,有云: 志怪之作,莊子謂有齊諧,列子則稱夷堅,然皆寓言,不足征信。《漢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職惟采集而非創作,“街談巷語”自生于民間,固非一誰某之所獨造也,探其本根,則亦猶他民族然,在于神話和傳說。 為以往各版本所無,是初版本新增。引文方面,增加《太平御覽》三百七十八所錄《瑣語》佚文一則、《論衡》二十二所錄《山海經》佚文一則;分析屈原《天問》中所載神話和傳說時,對鉛印本中引《天問》詩句也做了改換。初版本對史料不僅有所增補,也在鉛印本的基礎上有所刪減。如第三篇《〈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鉛印本作為第二篇),鉛印本引用《隋書·經籍志》所錄《燕丹子》佚文三則,初版本亦刪去,僅在正文中簡要介紹了該書。除此之外,初版本在史料的增刪和具體論述上的修改,尚有多處,不一一列舉。
文學史家魯迅:史料與闡釋 作者簡介
鮑國華,1976年生,天津市人;2005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師從王富仁教授;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陳平原教授;現任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天津市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出版學術著作5部,發表論文80余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