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慘敗(長篇小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4948
- 條形碼:9787544784948 ; 978-7-5447-8494-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慘敗(長篇小說) 本書特色
☆波蘭科幻大師斯坦尼斯瓦夫·萊姆代表作之一:對于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宇宙的靜默,似乎成了一種挑釁。
☆萊姆是波蘭科幻作家、哲學家,被譯成52種語言,全球暢銷4000余萬冊,以一己之力將波蘭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預言了互聯網、搜索引擎、虛擬現實和3D打印的出現,直言人類將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戰。
☆萊姆100周年誕辰紀念版,波蘭駐華大使親自撰寫序言。
慘敗(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昆塔星表面覆滿怪異的土丘和形似蜘蛛網的物體,但人類科學家探測到昆塔文明可能擁有先進技術,便派出“歐律狄刻號”飛船穿越漫漫宇宙,與其進行接觸。面對一個陌生的異星文明,人類遠征隊一步步將其逼入絕境,出于無畏,抑或無知。
慘敗(長篇小說) 目錄
會議
幸存者
SETI
哈耳庇厄星系貝塔星
昆塔
捕獵
月球
一場報喜
攻擊
展示實力
發作
宇宙末世論
卡通片
所多瑪與蛾摩拉
昆塔人
慘敗(長篇小說) 節選
他迅速將保護手套舉起,在頭盔中將脖子盡可能仰高,好利用這個機會來一睹迪格拉的全貌。
它的表面上了一層防腐蝕黑色瓷釉,猶如雙腿矗立的戰艦,在他頭頂閃亮發光。它似乎擺好姿勢,在相機閃光下定格:鋼化胸甲板,臀部的圓形底盤,大腿的橫梁和驅動軸,膝關節處的防護物,脛部的肋狀骨架,都一塵不染、閃耀如新——很顯然,巨像從未正式投入運行。帕韋斯既感到興奮,又十分忐忑,他艱難地咽了咽口水。光柱很快轉到了別的地方。他走到迪格拉背后,隨著與它的腳越來越近,他愈發察覺其比例的夸張,并不像鋼鐵人腳——到了腳底陷入塵土的地方,已經完全沒有人腳模樣。帕韋斯如同站在紋絲不動的碼頭起重機正下方。裝甲腳跟可能是液壓機支撐;腳踝處的螺絲釘猶如螺旋槳;膝蓋在腿的半截處隆起,在約莫兩層樓高的位置,形狀近似壓路機的滾筒。巨像的雙手甚至比挖土機的鏟斗更大,停滯空中,凝神不動。
戈斯不見蹤影,飛行員不打算再等。他看到腳后跟處突出的臺階和扶手桿,開始往上走。腳踝處環繞著一個小平臺,從那里開始,在小腿的桁架內升起一架豎立的梯子。對新手來說,爬這些橫檔并不難。梯子向上,通往右側大腿上方的艙口——位置有些古怪,正因如此,讓人聯想到別的東西,難怪那些建造工人為此說了無數葷段子。**批步行機設計師們當然沒有理會這類低俗玩笑,但后來也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據說,有些操作員在聽說怎么進入這玩意之后,甚至開始拒絕駕駛這些巨人。
艙門打開的同時,激活了一圈小燈環。他沿著旋梯上到駕駛艙。駕駛艙猶如巨大的玻璃桶,又像一截管道,貫穿迪格拉的胸部——不是在正中,而是在左側,仿佛是當初設計人員有意為之,要將駕駛員放在心臟位置,如果巨像是活物的話。
艙內已經亮了,他環視四周,看到控制系統十分熟悉,不禁松了口氣。他打開暖氣,摘掉頭盔,脫下太空服,身上只留貼身襯衣和運動衫。要駕駛這個巨人,等一下得全部脫光。駕駛艙中很快便充溢暖氣。他透過凸起的前面板凝望遠方:正是破曉時分,天空陰沉,泰坦風暴醞釀如常;天很昏暗,他隱隱地看到離著陸場很遠的地方有一大片碎石區。他所在的位置有八層樓高,向窗外望去,視角就像從寫字樓的落地窗向外看;即便是高高的蘑菇狀控制塔,也在視野的下方。除了那些地平線上聳立著的山峰,只有不遠處赫利俄斯的船首比他更高。透過彎曲的玻璃墻,能瞄到埋在暗色之中的黑色驅動軸;那純然的機械緩慢而穩定地嘆息著,若大夢初醒。駕駛艙內沒有控制臺,沒有方向盤,沒有屏幕,空空如也,只有一件皺巴巴的衣服撂在地板上——像是閃著金屬光澤的皮膚,以及兩塊固定在前玻璃上的黑色方塊馬賽克。方塊如同幼童玩耍的積木,拼成小手小腳的剪影:左手在左邊的馬賽克上,右手在右邊的馬賽克上。巨像行走正常、功能完好時,每個小方塊都亮著平和的柳綠色;有麻煩時,如果問題很小,就會變為棕色,如果情況緊急,就會變成紫色。
黑色馬賽克方塊的各個區域,對應著整臺機器的各個部分。艙內氣溫升高,年輕人脫掉剩下的衣服,將運動衫丟在角落,開始穿操作服。這種操作服是彈性材料制成的,彎曲性能極好,穿上后緊貼光著的雙腳、大腿、腹部和肩膀。從脖子往下,都裹在這層電子蛇皮里,身體閃耀。他雙手放松,將一根根手指緩緩地擠入手套,然后把拉鏈拉到胸口。與此同時,黑色馬賽克迸出變幻的彩光。他定睛看了眼,已胸有成竹——這套系統與在南極操作的常規冰上步行機并無二致——當然,迪格拉的塊頭和質量要大得多。天花板上有根帶子,類似降落傘背帶,他伸手抓住,背好,然后在胸前扣緊搭扣。接著,極具彈性的背帶將他輕輕地拎了起來。這樣一來,他的雙臂被撐住,如同穿著結實的束腹,整個人懸浮起來,雙腿可以自由移動。他試了試手臂,同樣能自由活動,便伸手去夠脖子上方的主開關,摸到控制桿后一推到底。方塊上的閃光變得愈發強烈;同時,他聽到腳底深處傳來機器四肢引擎的啟動聲——它們空擋空轉,發出像是輕聲吸氣的噪聲,因為地球造船廠包裝的旋轉軸承連桿上,往往涂滿了過量的防腐蝕潤滑油。
他往下看,小心翼翼、試探性地邁出一小步,避開儲藏屋墻壁。成千上萬個電極,以柔性螺旋的形式縫在操作服內里。這些電極緊貼皮膚,收集神經和肌肉的每一個微小脈動,立即傳輸給哥利亞。正如人體內的骨骼和關節,機器內部也有相對應的大型密閉金屬關節。對應彎曲和伸直四肢的每組肌肉,則有類似炮管的汽缸——內部是泵油推動的活塞運動。不過操作員并不用時刻考慮,甚至也不用理解背后的原理,只要像正常走路時那樣移動,或彎腰、伸胳膊,像正常撿東西時那樣操作。只有兩處明顯區別:首先是尺寸,普通人邁一步,相當于機器跨12米大步——無論操作員如何邁步,機器的跨步距離都是固定的。憑借無與倫比的中繼技術,只要操作員愿意炫技,甚至能操作機器,用鋼鉗巨手從桌上端起一杯滿滿的烈酒,將其穩穩地放到12層樓高的平面——既不會灑出一滴酒,也不會捏碎水晶腳柄。當然,巨像不是用來舉酒杯或扔石子的,而是用來舉起數噸重鋼管、橫梁和巖石。巨像是幾乎永不疲倦的機械力量和人類靈敏反應的強力結合,只要賦予合適的工具,它搖身一變,就成了鉆機、推土機、起重機。
步行機巨人的概念源于外骨骼技術,該技術希望以外部裝備加強人體能力,早在20世紀就出現過許多原型機。由于地球上并無能夠立即進行大規模應用的場景,該技術逐漸遇冷,進而萎縮。直到后來,太陽系大開發才讓其得到重生的機會。行星步行機得以批量開發,因為各個星球的環境和具體任務不同,機器的設計方案也隨之調整。雖然不同星球的機器質量各異,但無論在哪兒,它們的慣性質量一致,這也就導致了它和人類的第二個重要區別。
不管是結構材料的強度還是引擎馬力,都有極限,該極限由機器的慣性質量決定,與引力質量無關。操作員不能讓步行機說動便立刻動起來,正如遠洋客輪沒法說停就停,起重機的吊臂也不能像螺旋槳那樣旋轉。如果硬要蠻干,就會折斷迪格拉四肢的大梁。為了避免這類人為的自毀式機動,工程師們在每個分支驅動單元中都安裝了保險隔斷器。雖然如此,如果身處險境,操作員仍然能夠操控任何一項或全部中和裝置。比如遇到塌方事故,完全可以犧牲機器來救自己的命。如果連這樣也沒法逃出去,那還有*后一招,就是躲進終極避難所:玻璃機。
步行機的外層護甲和駕駛艙內的保護屏將操作員重重保護起來。艙內操作員的頭頂有個鐘形開口:玻璃機入口。該裝置能在瞬間將人冷凍起來。但是,同時期的醫學水準還沒法喚醒冷凍人的生命。遇險遭難的受害者躺在液氮缸中,保存和維持原狀,靜候未來世紀醫療復生技術的進化。
這么一來,復生的可能完全寄托在虛無縹緲的承諾之上。對很多人而言,這種把責任推卸給無法確定的未來的做法,實是可怕的失職。不過,這種極端終極方案在醫學史上也并非毫無先例。**例把猩猩心臟移植給瀕危患者的手術,也曾激起過公眾的憤慨和恐慌。話說回來,對操作員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他們對玻璃機裝置鮮有信心。凡是充滿進取心的人類事業,無不暗藏死亡威脅,新的專業工種并不例外。因此,安格斯??帕韋斯在泰坦地表上邁著沉重的步伐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根本沒有想過頭頂上的黑桿,也沒有看過一眼那個像氣泡一樣、里頭閃著紅寶石光芒的按鈕。
慘敗(長篇小說) 作者簡介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1921—2006),波蘭著名作家、哲學家。當過汽車技工,終獲醫學博士學位,創立波蘭宇航協會。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未來學大會》《慘敗》等。作品多聚焦哲學主題,探討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智慧的本質、外星交流,以及人類認知的局限等。1996年被授予波蘭國家☆高獎章“白鷹勛章”,波蘭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萊姆是20世紀歐洲☆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安東尼·伯吉斯稱贊他是“當今活躍的作家中☆智慧、☆博學、☆幽默的一位”,庫爾特·馮內古特贊揚他“無論是語言的駕馭、想象力還是塑造悲劇角色的手法,都非常優秀,無人能出其右”。他的作品多聚焦哲學主題,探討存在與智慧的本質,以及人類認知的局限等,被譯成52種語言,暢銷4000余萬冊。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