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智能道路交通系統評價方法和結果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677659
- 條形碼:9787111677659 ; 978-7-111-6776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能道路交通系統評價方法和結果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交通運輸工程、車輛工程、計算機等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智能交通相關領域技術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交通運輸工程、車輛工程、計算機等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智能交通相關領域技術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 【圖書特色】 1. 本書是智能道路交通系統評價方面的綜合性書籍,填補了我們在智能道路交通系統評價知識上的一個空白。 2. 本書概述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智能交通系統(ITS)、評價方法以及ITS開發和部署的*新評價結果,內容涵蓋ITS的發展歷程、評估的需求和方法、評估的結果以及對未來展望等方面。 3. 本書重點從網絡視角、現場操作、成本收益、車載系統等多角度介紹了智能交通系統評價方法,立足于協作式ITS、自動駕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闡述了智能交通系統評價的結果。 4. 本書可以為決策者和利益相關者提供了ITS部署成果(效益和影響)可靠的、可理解的、連貫的信息,并支持他們制定基于事實的政策目標和戰略。
智能道路交通系統評價方法和結果 內容簡介
智能交通系統(ITS)利用電子、信息和通信技術(ICT)來改善交通運行狀況,由于涉及領域眾多,對其科學評估一直是個難題。本書從4個部分介紹智能交通系統評估的內容:第1部分概述了ITS的發展歷程;第2部分重點介紹了評估的需求和方法,重點從網絡視角、現場操作、成本收益、車載系統等多角度展開;第3部分介紹了評估結果,包括協作式ITS、自動駕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評估結果,以瑞典交通管理、澳大利亞潮濕天氣試驗、中國應用案例、南非重型貨車超載控制為應用對象,對ITS成本效益進行了分析;第4部分是總結和結論。
智能道路交通系統評價方法和結果 目錄
譯者序
序
前言
縮略語
第1部分簡介
第1章智能交通系統發展歷程…3
1.1引言…3
1.2ITS的分類…4
1.3ITS的歷史…5
1.4基于基礎設施的ITS技術…8
1.4.1緊急電話系統(eCall)…8
1.4.2道路自動化執法…8
1.5基于車輛的ITS技術…9
1.5.1一級自動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9
1.5.2二級自動化——示例:交通堵塞輔助和排隊系統…9
1.5.3三級自動化——示例:高速公路巡航…10
1.5.4四級和五級自動化…11
1.6ITS的部署…12
1.6.1標準化…12
1.6.2測試和示范…12
1.6.3市場引入…13
1.7展望…14
1.8本書各章概要…14
參考文獻…16
第2部分需求和方法
第2章ITS評估政策——文化和需求…21
2.1引言…21
2.2決策者需要評估的原因以及評估的目的…22
2.2.1評估對ITS部署的重要性…22
2.2.2從研發到ITS部署…23
2.3評估政策及其對ITS評估的影響…24
2.4ITS評估使用情況調查…27
2.4.1背景…27
2.4.2是什么組成了ITS投資決策的過程…28
2.4.3決策過程的各個階段及ITS評估證據的使用…29
2.4.4如何決策:數據需求、數據使用…30
2.4.5ITS評估證據來源…32
2.4.6基于證據的ITS投資決策障礙…33
2.5結論…34
參考文獻…35
第3章ITS評估框架和方法…37
3 1智能交通系統(ITS)概述…37
3.2ITS評估的重要性…37
3.3評估對象…38
3.3.1ITS本身…38
3.3.2ITS應用情況…38
3.4評估過程…38
3.5傳統和常用的評估方法…40
3.5.1BCA…40
3.5.2多準則分析…41
3.5.3設計科學理論…41
3.6ITS項目的評估策略…42
3.6.1基于目標的策略…42
3.6.2無目標的策略…42
3.6.3基于標準的策略…43
3.7現場操作測試(FOT)…43
3.8事前和事后評估…45
3.9社會經濟評價…46
3.9.1影響評估…46
3.9.2部署評估…47
3.10結論…49
參考文獻…49
第4章ITS評估的影響…52
4.1歐洲智能交通系統(ITS)發展概述…52
4.2ITS的評估…56
4.2.1評估的一般原則…57
4.2.2歐洲準則…58
4.2.3ITS的KPI研究…61
4.3美國ITS計劃概述…66
4.3.1任務…66
4.3.2ITS戰略計劃…66
4.3.3研究和技術助理秘書辦公室(OST-R)…66
4.3.4USDOT ITS知識資源…67
4.4ITS工具包和2DECIDE項目…73
4.5ITS對道路影響的比較和評估…77
4.5.1目標…77
4.5.2評估之間的比較…78
第5章ITS評估——網絡視角…100
5.1ITS傳統評估方法…100
5.2網絡投資簡史…101
5.3網絡如何創造經濟價值…102
5.3.1關鍵概念…102
5.3.2經濟生產力…103
5.3.3網絡規模變化的一般特征…107
5.4自動駕駛車輛:一個可供評估的ITS網絡…108
5.5可能的影響…110
5.6未回答的問題…111
參考文獻…112
第6章現場操作測試(FOT)——影響評估的*終答案…114
6.1引言…114
6.2FESTA…114
6.2.1FESTA V…115
6.2.2FESTA手冊…115
6.3FOT…117
6.3.1euroFOT項目…117
6.3.2TeleFOT項目…119
6.3.3DRIVE C2X項目…123
6.4自動駕駛的FOT…125
6.4.1FESTA方法…125
6.4.2運輸系統使用情況…127
6.4.3研究設計…128
6.4.4FESTA用于自動駕駛…128
6.5結束語…128
參考文獻…130
第7章使用成本收益和多準則分析評估交通措施…132
7.1引言…132
7.2范圍和方面…133
7.2.1范圍…133
7.2.2基本原則…133
7.2.3與現有方法的關系…134
7.3評估方法的九個步驟…135
7.3.1簡介…135
7.3.2九個步驟…136
7.4案例研究…141
7.4.1Zoetermeer on the move的九個步驟…141
7.4.2A15 River land的九個步驟…146
7.4.3所有案例結論…154
7.5結論…154
參考文獻…155
第8章車載系統性能的技術評估…156
8.1引言…156
8.2測量提醒…156
8.2.1范圍、準確率和精確率…157
8.2.2比率:二元分類法的準確性…157
8.2.3采樣大小和采樣方法…158
8.2.4靈敏度和操作限制…159
8.3復雜系統驗證…159
8.3.1系統粒度…159
8.3.2傳感模塊的技術驗證…159
8.3.3DF模塊的技術驗證…160
8.3.4延遲時間…161
8.4測試設施…162
8.4.1真實或虛擬方法…162
8.4.2硬件在環(HIL)…162
8.4.3測試和驗證工具…164
8.5用于技術驗證的通用模板…165
8.5.1指標、工具和程序…166
8.5.2結果…166
8.5.3分類比率…166
8.5.4系統限制…167
8.5.5對規格的反饋(或鏈接)…167
8.6案例研究:ISA++…167
8.6.1系統分析…167
8.6.2示例:FOG傳感模塊的測試和驗證…170
8.7結論…175
參考文獻…176
第9章ITS評估:新普及技術時代的機遇與挑戰…178
9.1引言…178
9.2交通領域的普及技術…179
9.3技術驅動的NMS評估…181
9.3.1NMS的組成…181
9.3.2評估NMS的挑戰…182
9.3.3支持ICT的NMS評估方法的建議…183
9.4技術驅動的SI方案評估…184
9.4.1交通運輸行業中SI的定義…184
9.4.2評估交通運輸中SI方案的挑戰…185
9.4.3交通運輸中SI方案的評估建議…186
9.5概述和簡要說明…188
參考文獻…189
第3部分智能交通系統評估結果
第10章評估協作式ITS…193
10.1引言…193
10.1.1協作式ITS…193
10.1.2術語…193
10.1.3結構和范圍…194
10.2CBA…194
10.2.1簡介…194
10.2.2CBA方法…194
10.2.3敏感性分析…196
10.2.4大型EC項目的成本收益…196
10.3C-ITS評估規劃…197
10.3.1明確評估背景…197
10.3.2考慮干預性質…198
10.3.3映射干預邏輯…198
10.3.4確定評估目的并提出問題…199
10.3.5確定*佳評估方法…199
10.3.6完善評估方法…199
10.4試驗數據采集分析和報告…199
10.4.1數據采集介紹和設計…199
10.4.2數據分析…200
10.4.3報告…201
10.5評估的戰略方法…202
10.5.1簡介…202
10.5.2MCA…202
10.5.3美國和英國案例…203
10.5.4EC影響評估…203
10.6挑戰與局限…206
10.6.1影響的大小…206
10.6.2捆綁單個服務的影響…207
10.6.3與現有基礎設施重疊…207
10.6.4“熱點”和可轉移性…208
10.6.5裝載車輛和路網的比例…208
10.6.6駕駛人的接受度和遵守度…209
10.6.7評估的時間范圍…209
10.7結論…209
參考文獻…210
第11章面向自動駕駛的演進——影響的分類、對自動駕駛功能評估的回顧、評估的挑戰…212
11.1引言…212
11.2自動駕駛級別…212
11.3自動駕駛的潛在影響分類…213
11.3.1近期和中期…214
11.3.2長期…220
11.4評估自動駕駛功能的方法和途徑…226
11.4.1技術性能評估…226
11.4.2HMI評估…226
11.4.3用戶接受度和自動駕駛使用情況評估…227
11.4.4影響評估…227
11.4.5社會經濟評估…228
11.5自動駕駛功能評估綜述…228
11.5.1知識庫…228
11.5.2結果概要…229
11.5.3結果解釋…230
11.6自動駕駛環境下的影響和社會經濟評估面臨的挑戰…231
參考文獻…232
第12章與用戶相關的ADAS和自動駕駛評估…237
12.1引言…237
12.2與用戶有關的評估中的相關問題…237
12.2.1與行為有關的問題…237
12.2.2對自動化相關問題的了解…238
12.2.3與信任和依賴有關的問題…238
12.2.4控制源…238
12.2.5恢復控制…238
12.2.6技能退化…239
12.2.7精神負荷…239
12.2.8壓力…239
12.2.9無聊…239
12.2.10疲勞…240
12.2.11SA…240
12.2.12“搞不清情況”表現…240
12.2.13自滿…241
12.2.14自動化偏差…241
12.2.15自滿和偏見…241
12.2.16可用性…241
12.2.17接受度…242
12.3研究問題、假設和評估指標…242
12.4與用戶有關的評估方法和工具…244
12.4.1測量駕駛人表現…245
12.4.2行為觀察…245
12.4.3對系統的了解…246
12.4.4信任和依賴…246
12.4.5控制權轉移…246
12.4.6精神負荷…247
12.4.7壓力…247
12.4.8無聊…247
12.4.9疲勞…247
12.4.10SA…248
12.4.11“搞不清情況”表現…248
12.4.12自滿…248
12.4.13可用性…249
12.4.14接受度…249
12.4.15可感知到的好處…249
12.5研究設計…249
12.6結論…250
參考文獻…251
第13章連貫的ITS成本效益分析——瑞典交通管理中ITS應用的效果和評估回顧…256
13.1引言…256
13.2方法…257
13.2.1文獻研究/數據收集…257
13.2.2ITS措施的選擇…258
13.2.3專家評估研討會…258
13.3結果…259
13.3.1行程時間/事故信息…259
13.3.2匝道控制…260
13.3.3可變限速控制…262
13.3.4MCS…264
13.4討論…265
13.5結論…267
13.6進一步的工作…267
參考文獻…268
第14章智能交通系統的有效性:潮濕天氣試驗…270
14.1背景…270
14.2快速回顧…271
14.3ITS解決方案…271
14.4道路和速度環境…272
14.4.1速度變化…272
14.4.2道路幾何條件變化…272
14.4.3標志和圖形輪廓變化…273
14.5分析…273
14.6發現…273
14.6.1干燥和潮濕條件下的總體碰撞事故…273
14.6.2干燥和潮濕條件下的傷害碰撞事故…276
14.7干燥和潮濕條件下的無傷害碰撞事故…278
14.7.1南向北路段…278
14.7.2北向南路段…278
14.8干燥和潮濕條件下的致命碰撞…280
14.9平均碰撞率和標準偏差…280
14.10碰撞成本…281
14.11結論…284
參考文獻…285
第15章ITS項目的效益和評估——中國的案例…286
15.1引言…286
15.2BRT項目評估(中國廣州)…286
15.2.1廣州BRT系統…286
15.2.2廣州BRT仿真評估…288
15.2.3BRT仿真模型…288
15.2.4BRT仿真結果分析…291
15.2.5BRT車站運營評估…293
15.3青島先進交通管理系統評估…295
15.3.1青島ATMS的背景…295
15.3.2青島ATMS評估…298
15.3.3評估指標體系…298
15.3.4交通運行效率評估…300
15.3.5社會經濟效益評估…302
15.3.6交通安全效益評估…303
15.4結論…304
參考文獻…304
第16章超載控制的成本效益考慮…306
16.1引言…306
16.1.1超載的影響…306
16.1.2超載合規性檢查…307
16.1.3設立地磅的總體策略需求…307
16.1.4提供交通控制中心…307
16.2超載控制系統…308
16.2.1超載控制組成部分…308
16.2.2運營理念…310
16.3效益-成本分析法…311
16.3.1成本…311
16.3.2效益…312
16.4應用…313
16.4.1數據/輸入需求…313
16.4.2凈現值的計算方法…315
16.5案例研究…315
16.5.1eTeza超載控制方案的運營情況…317
16.5.2成本-效益分析…318
16.6設計和運營TCC的實際考慮和經驗教訓…318
16.6.1替代路線…318
16.6.2篩選率和運行時間…319
16.6.3影響的重疊區域…319
16.6.4統計篩選誤差和決策閾值變量…319
16.6.5成本與復雜性的權衡…320
16.7結論…320
參考文獻…320
第4部分總結和結論
第17章智能交通系統評估:主要發現、挑戰與未來工作…323
17.1ITS部署和評估總結及主要發現…323
17.2經驗教訓、研究需求和挑戰…327
17.3總結…328
17.4結論…330
參考文獻…330
智能道路交通系統評價方法和結果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盧萌,博士,智能交通系統效益評估團體和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智能交通系統分會副主席,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智能交通系統編輯委員會委員。盧博士活躍于兩個領域: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智能交通系統和物流,并參與了許多歐洲交通倡議和項目。 【譯者簡介】 代磊磊,博士、副研究員,現就職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交通管理、交通組織及控制等方面技術工作。主持(或主要參加)1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負責和參與起草國家標準、公安行業標準8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項,發表學術論文及著作20多篇,獲公安部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 劉東波,現任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研究員,主要負責城市交通智能管控、交通組織優化、智能網聯車路協同以及交管證件標識電子化信息化等方面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先后負責承擔了國家、省部級課題10余項,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近20項,獲發明等專利10余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公安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三等獎3項。目前在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主導推進無錫車聯網規模示范驗證。作為公安部城市交通優化、智能交通領域專家,全國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專家組成員、副秘書長,積極為全國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科技的深化應用及創新發展提供專業支撐。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是公安部直屬的從事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機構,設有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全國公安交通管理干部培訓中心,是全國道路交通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掛靠單位,建有道路交通集成優化與安全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道路交通事故鑒定中心,目前正在承擔建設由公安部、工信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主要從事公安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道路交通事故預防及鑒定、城市和公路交通管控、公安交通管理大數據及云計算、公安交通指揮中心設計建設、機動車及駕駛人牌證、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運行安全研發測試、交通安全宣教裝備等技術研發應用,負責全國道路交通安全產品和交警執法裝備質量監督檢測、全國公安交警干部培訓等業務。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