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非洲現代史(上下冊)(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09705
- 條形碼:9787576009705 ; 978-7-5760-097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洲現代史(上下冊)(精裝) 本書特色
林毅夫特別推薦!非洲史學者李安山歷時多年撰寫而成,百余萬字,一千多頁,全面展現非洲大陸的現代化進程,為中國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識參照系。 1.《非洲現代史》受到林毅夫特別推薦! 2.立足中國視野,反思西方史觀;一部帶有強烈問題意識、正當其時的非洲現代史。 3.史論結合,研判國內外現代非洲史研究得失;詳略得當,全面展現非洲大陸的現代化進程。 4.重寫世界史是中國一代學人的歷史責任,重寫非洲史是重寫世界史的一部分,李安山教授的《非洲現代史》就是中國學人邁出的重要一步。
非洲現代史(上下冊)(精裝) 內容簡介
立足中國視野,反思西方史觀; 一部帶有強烈問題意識、正當其時的非洲現代史。 史論結合,研判國內外現代非洲史研究得失; 詳略得當,全面展現非洲大陸的現代化進程。 《非洲現代史》由非洲史權威學者李安山歷時多年撰寫而成,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四個方面聚焦現代非洲,為中國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識參照系。
非洲現代史(上下冊)(精裝) 目錄
前言1
緒論3
一、“現代化”理論、世界歷史與非洲4
(一)“現代化”理論出籠的背景及其實用性4
(二)非洲與西方現代化歷程的關聯7
(三)“現代化”理論在非洲:學理與實踐的謬誤8
(四)戰后對非洲的關注11
二、非洲文明:被人遺忘的歷史14
(一)歷史學家的謬誤14
(二)人類起源:非洲的優勢16
(三)非洲文明:歷史的見證17
(四)歐洲人對非洲文明的欽羨20
三、被稱為“奴隸”的非洲人對世界歷史的貢獻22
(一)威廉斯論點:有關奴隸貿易對西方工業化貢獻的辯論23
(二)奴隸貿易對西方工業化的作用24
(三)奴隸貿易對非洲發展的影響29
四、奴隸貿易和奴隸制的廢除31
(一)廢除奴隸貿易和奴隸制的爭論31
(二)廢奴運動與資本主義的關系34
(三)塞拉利昂殖民地的建立36
(四)美國的廢奴運動與利比里亞的建立39
**部分 政治
**章 歷史的自覺:非洲早期發展與改革45
一、薩米爾??阿明的錯誤與非洲面臨的變局46
(一)北部非洲的變局46
(二)南部非洲的動蕩47
(三)東部非洲的轉手50
(四)西部非洲的變革51
二、剛果王國的姆本巴??恩津加及其開放政策52
(一)剛果王國的起源與擴張52
(二)剛果王國與葡萄牙的早期關系54
(三)開放門戶政策及其后果55
三、奧約帝國的興起與改革57
(一)奧約的擴張與帝國的形成57
(二)奧約王權的神圣性58
(三)奧約帝國的政治制度及其改革61
四、阿散蒂帝國與克瓦多革命65
(一)阿散蒂的起源65
(二)帝國王權的演變與鞏固68
(三)克瓦多革命:改革與意義74
(四)英國的滲透與新的危機80
五、未成功的早期改革嘗試82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82
(二)馬達加斯加的“前工業化”努力84
(三)非洲國家早期改革的特點87
(四)早期改革失敗的原因88
(五)雙方軍事力量的嚴重失衡89
六、埃塞俄比亞的成功改革89
(一)埃塞俄比亞的古代文明89
(二)特沃德羅斯二世的早期改革92
(三)孟尼利克二世的持續改革與阿杜瓦之戰97
(四)埃塞俄比亞改革的歷史意義101
第二章 殖民主義統治與非殖民化進程105
一、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原因106
(一)非洲的瓜分:“一件荒誕不經的咄咄怪事”?106
(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107
(三)歐洲發展與蠶食非洲的因果關系108
二、非洲噩夢的開始:殖民瓜分108
(一)殖民瓜分的預備階段108
(二)殖民瓜分進程的加速111
(三)瓜分非洲的方式與直接后果113
三、殖民統治的方式115
(一)分而治之115
(二)間接統治117
(三)直接統治120
四、非殖民化——民族獨立運動的歷程122
(一)民族主義的自發肇始階段(1880—1919)124
(二)民族主義的聚集力量階段(1919—1935)126
(三)民族主義的快速發展階段(1935—1960)130
(四)民族主義的重新考驗階段(1960年以后)141
第三章 獨立后的非洲政治:曲折與前行145
一、非洲政治與國際局勢的關聯:蘇伊士運河事件146
(一)1954年協定與“蘇伊士集團”的失敗147
(二)蘇伊士運河事件的過程148
(三)英國失敗的原因解釋149
(四)兩個歷史邏輯152
二、政治變遷與制度選擇154
(一)與狼共舞——兩個陣營的對立與選擇155
(二)從分權到集權158
(三)葡萄牙殖民地的獨立160
(四)南非“班圖斯坦”的建立162
(五)90年代的民主化與南部非洲的解放164
三、軍事政變與軍人干政166
(一)非洲軍隊的性質167
(二)軍人干政的現實168
(三)軍人干政的原因174
(四)軍人干政的影響177
四、非洲政治與國際關系179
(一)熱點問題頻繁179
(二)直接干涉:以盧蒙巴被害事件為例181
(三)間接干涉:以達爾富爾問題為例184
五、非洲的政治變遷:成就與問題187
(一)非洲地區一體化187
(二)人權事業的推進188
(三)相對穩定的邊界190
(四)良政與治理191
(五)非政府組織195
(六)人口與健康197
六、小結198
第四章 非洲民主化與國家建構的互動200
一、對非洲民主化理論的理解201
(一)民主制度的概念202
(二)政黨制度與政治動員204
(三)民主化進程與軍隊干預206
(四)非洲民主化的運作207
二、國家建構:殖民遺產與整合類型209
(一)殖民遺產的負面清單209
(二)國家與國家權力211
(三)國家建構的三種形式212
(四)非洲民主化與政體類型213
三、非洲民主化與國家建構的悖論216
(一)民主化與民族一體化之關系217
(二)民主化與地方民族利益之關系218
(三)民主化與民族沖突之關系218
(四)新聞自由與民族問題之關系219
(五)多黨制與民族一體化之關系220
(六)民主化與國家建構之關系220
四、非洲民主的典范與嘗試221
(一)毛里求斯——權力分享機制的典范221
(二)博茨瓦納——適合國情的政治體制224
(三)肯尼亞的民主嘗試228
(四)埃塞俄比亞過渡政府的新憲法與民族矛盾233
五、小結234
第五章 北非巨變:既非“春天”,亦非“革命”237
一、突尼斯與“茉莉花革命”240
(一)從《1857年基本公約》到《1861年憲法》240
(二)從布爾吉巴到本??阿里243
(三)阿里統治時期的突尼斯245
(四)“茉莉花革命”的始末248
二、從埃及的“七月革命”到“1??25革命”250
(一)“七月革命”與納賽爾主義250
(二)從戴維營會談到薩達特被刺253
(三)穆巴拉克的政績與失誤257
(四)從“受夠了”運動到“1??25革命”262
(五)審判的戲劇性與“革命”的尷尬結局266
三、利比亞的“2??17革命”268
(一)“9??1革命”:從君主制到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268
(二)從反對強權到妥協于強權273
(三)“2??17革命”與北約的入侵275
(四)北約推翻卡扎菲的原因278
四、小結282
第六章 從非洲統一組織到非洲聯盟285
一、非洲一體化:經久不衰的主題288
(一)從阿杜瓦戰役到泛非大會288
(二)從“非洲統一”的口號到非洲統一組織的成立290
(三)非洲統一組織:任務與貢獻294
(四)非洲統一組織:一體化的努力296
二、非洲聯盟:一體化新階段299
(一)非洲聯盟的誕生與基礎299
(二)非洲聯盟的機制與原則301
(三)自由貿易區的實現302
三、非洲區域一體化的加快303
(一)一體化進展迅速的東非共同體306
(二)充滿活力的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308
(三)不斷推進的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309
(四)進展緩慢的北部非洲一體化310
(五)整合過程中的中部非洲312
四、共享價值觀戰略與非洲一體化313
(一)非洲共享價值觀的提出313
(二)非洲共享價值觀的構想與內容315
(三)非洲共享價值觀的戰略與實踐320
(四)實現非洲共享價值觀的挑戰322
五、小結326
第二部分 經濟
第七章 張力與韌性:困境中的非洲經濟333
一、奴隸貿易與地區經濟變化334
(一)貿易商道的變更336
(二)貿易重心的轉移337
(三)西非沿海城鎮的興起339
二、歐洲列強在非洲的早期經濟擴張339
(一)塞內岡比亞地區340
(二)阿散蒂地區和尼日爾三角洲地區341
(三)北非與東非海岸地區343
(四)幾內亞灣與塞內加爾內陸地區345
(五)東非沿海與西印度洋諸島349
三、歐洲商人的滲透與阻力351
(一)推動經濟滲透的三項科技成果351
(二)“合法貿易”帶來的變化353
(三)歐商進入非洲的三重社會阻力356
三、賈賈國王與棕櫚油的壟斷359
(一)超經濟手段的頻繁使用359
(二)尼日爾河三角洲商業模式的轉變361
(三)賈賈之崛起:棕櫚油貿易權的爭奪364
(四)賈賈之驅逐:英國的超經濟強制366
四、黃金海岸可可農的主觀能動性369
(一)可可的引進、種植與貿易擴展369
(二)殖民政府的作用371
(三)可可農的努力:購買土地與可可禁賣373
五、小結376
第八章 非洲“現代化的虛擬起步”380
一、從奴隸貿易到“合法貿易”的轉變383
(一)奴隸貿易與“合法貿易”的關系384
(二)“合法貿易”中的火器輸入386
(三)西非的歐洲“新邊疆人”388
二、不平等關系的制度化391
(一)殖民話語與殖民經濟的關系391
(二)不等價交換與對本土工業的摧毀392
(三)殖民主義與非工業化394
三、單一作物制的引進與確立395
(一)滿足殖民宗主國需求397
(二)殖民政府對單一經濟的政策398
(三)當地的自然條件399
(四)單一經濟制的后果402
四、三種經濟區域與城市化403
(一)沿海地區:貿易重點404
(二)單一經濟產品生產區404
(三)糧食作物生產區405
(四)城市化的因素405
五、殖民地開發與福利法案406
(一)1929年的“殖民地開發法”407
(二)1940年的“殖民地開發和福利法”410
(三)1945年的“殖民地開發和福利法”414
(四)殖民地開發公司與海外糧食公司417
(五)殖民地開發和福利諸法與殖民統治的關系421
六、畸形的“現代化”因素422
(一)被扭曲的農業422
(二)基礎設施的建設423
(三)教育及其他因素425
七、小結427
第九章 非洲經濟發展:波折與探索430
第十章 非洲“失語綜合征”:西方的援助483
第十一章 “向東看”:非洲與新興國家的發展合作538
第十二章 從“無望的大陸”到“非洲崛起”596
下卷目錄
第三部分 文化
第十三章 現代非洲文化源流5
第十四章 非殖民化概念及其在文化領域的實踐48
第十五章 現代非洲史學:什么歷史?89
第十六章 變化中的南非史學:誰的歷史?142
第十七章 國際視野中的非洲社會科學與文化教育193
第十八章 非洲哲學、烏班圖精神與“全球非洲”觀念251
第四部分 民族
第十九章 非洲國家的民族與民族政策305
第二十章 坦桑尼亞的民族政策及其經驗331
第二十一章 盧旺達的民族政策與對大屠殺的反思346
第二十二章 南非的民族問題與民族和解政策386
非洲現代史(上下冊)(精裝) 節選
突尼斯與“茉莉花革命” (節選,注釋從略) 突尼斯人口為1 170萬(2018年),90%以上為阿拉伯人,其余為柏柏爾人。突尼斯歷史悠久,尤以迦太基文明(公元前9世紀—前146年)聞名于世。當時,位于突尼斯北部的迦太基城作為奴隸制強國迦太基國的都城,成為地中海地區政治、經濟、商業和農業中心之一。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與古羅馬激烈爭奪地區霸權,雙方在公元前264年到前146年間發生多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終于戰敗,城市毀于一旦。 突尼斯在伊斯蘭教傳播的早期被稱為伊非里奇亞(Ifrīqiyyah),即羅馬語的“非洲”。這是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擊敗迦太基人后給他們的**個非洲殖民地起的名字。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突尼斯曾短暫地被汪達爾人和拜占庭帝國占領,直到公元703年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后來,哈夫斯王朝(Hafsid Dynasty,1229—1574)建立了獨立強大的突尼斯國家,但在1574年淪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伊斯蘭教徒安達盧西亞人曾在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期間被迫離開西班牙后移居突尼斯。1574年,突尼斯被并入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7世紀末,奧斯曼帝國日益衰落,名義上歸它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亞(今利比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突尼斯開始尋求自身的發展道路。 …… (四)“茉莉花革命”的始末 美國駐突尼斯大使一份關于本??阿里及其家人生活奢侈甚至飼養老虎的絕密報告被維基解密網站披露后在突尼斯傳播。2010年12月7日,突尼斯一家報紙因為刊登相關報告而遭到政府查封。民眾的怒火只需要引線即可爆發。在諸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好處是民眾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其弱點是由于缺乏相應的政治制度的保障,一旦經濟發展遭受挫折甚至逆轉,民眾的生活就會受到根本性影響,他們的怨言將演變為不滿,*后導致政府難以處置的局面。 2010年12月17日,西迪布吉德一名擺攤販賣水果蔬菜的青年穆罕默德??布阿齊茲(Mohamed Bouazizi,一譯“布阿吉吉”)因受到執法人員粗暴對待,在當地政府門口自焚(一說他是由于缺斤少兩而受到執法人員漢姆迪女士的批評,他將汽油澆在身上作為威脅,想拿回被沒收的推車,但不幸引燃)。他的事情被廣為傳播,激起了突尼斯人民的強烈反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反對執法人員暴行的示威游行開始擴展到突尼斯全國。事態持續發酵,示威游行的矛頭開始針對政府。突尼斯總統本??阿里于12月28日發表電視講話,認為示威游行和街頭暴力是少數極端分子的行為,并嚴厲譴責示威游行者,聲稱將通過法律對示威者進行制裁。本??阿里在講話中一方面表示“我理解失業者的感受……我們要快速解決西迪布吉德直接投資和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卻將示威者稱為“暴徒和恐怖分子”,并表示將對示威者進行鎮壓。他說:“我們要使用*嚴厲的方式來制裁他們!北??阿里的講話引起了突尼斯人民更大的不滿,人民繼續示威。突尼斯政府對示威的鎮壓也變本加厲,新聞和自由表達越來越受到限制。 2011年1月10日,突尼斯政府宣布關閉該國所有學校和大學,力圖遏制不斷蔓延的反政府活動。隨著民眾對突尼斯政權的反感加劇,要求本??阿里總統下臺的呼聲日漸增強。2011年1月13日,本??阿里發表電視講話,承諾進行國家體制改革,調查游行中的死傷人數,宣布解禁部分網站。然而,民眾已對政府失去信任,國內騷亂愈演愈烈。1月14日,突尼斯總工會呼吁工人舉行兩個小時的罷工。當天,數萬民眾在首都及其他多個城市示威,要求阿里為失業、腐敗等問題下臺。本??阿里不得不宣布解散政府,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并承諾在6個月內進行合法大選。由于局勢的發展出乎本??阿里的預想,他不得不于1月14日深夜出逃,并于第二天凌晨抵達沙特阿拉伯。阿里逃離突尼斯后,軍隊總司令拉希德??阿馬爾宣布“保衛革命”,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Mohamed Ghannouchi)代行總統職位。 2011年1月15日上午,憲法委員會主席法特希??阿布德??恩納特爾在國家電視臺發表講話,總統職務在新的選舉之前處于“永久空缺狀態”。突尼斯憲法委員會認定,總理加努希在本??阿里總統逃往沙特后繼任總統的行為違憲,同時裁定眾議院議長福阿德??邁巴扎(FouadMebazaa)當天起出任臨時總統,*多60天內舉行選舉。2011年1月26日,突尼斯對本??阿里夫婦下達了國際逮捕令。2011年6月20日,突尼斯首都一家法庭以挪用公款罪缺席判處突尼斯前總統本??阿里及其妻子萊拉??特拉布勒西35年徒刑。 突尼斯學者伊美娜認為,突尼斯變革的原因分為長期因素和直接原因。這場變革的長期因素包括政治方面,這主要指民眾和政府之間的信任危機和意識差距、政府的貪污腐敗、政治專權及對反對派的鎮壓。經濟惡化是這場動蕩的直接原因,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導致直接投資外流從而產生了嚴重的失業問題,占突尼斯人口60%的青年人中有142%找不到工作。就業問題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外,短期因素包括阿里對民眾情緒的誤讀、警察暴力、新技術、軍隊表態和工會作用等。外部因素在突尼斯變革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阿里政府在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問題上支持西方國家特別是親美和親法的政策,不僅導致了突尼斯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疏遠,也引起了突尼斯民眾對阿里政權的極度不滿。另一個原因卻一般沒有引起中國學者的注意,即事件發生后法國對阿里的支持態度直接刺激了民眾。2011年1月1日,法國外長在國民議會上建議派法國特警支援突尼斯警方鎮壓民眾以幫助阿里政權。法國政府的這種表態對那些不滿政府親法傾向的突尼斯民眾無疑是一種刺激。民族自尊心進一步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情緒。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運動的起點。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國花,因此發生在突尼斯的這次政權更迭被稱為“茉莉花革命”。這場所謂的“革命”不僅對執政黨憲政民主聯盟來說是一個悲慘的結局,廣大民眾的正常生活也受到極大干擾。突尼斯老一輩的民族主義領袖貝吉??卡伊德??埃塞卜西(Béji Caïd Essebsi,1926—)是在這次動亂中幸免于難的高層領導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獨立斗爭,曾在巴黎索邦大學法學院完成學業,布爾吉巴執政時期曾任內政部長、國防部長和外長,本??阿里執政時期曾任眾議長。2011年突尼斯政局突變后,埃塞卜西曾出任臨時總理。由于2011年憲政民主聯盟被解散,埃塞卜西于2012年6月創立呼聲黨,2014年12月當選為突尼斯總統。
非洲現代史(上下冊)(精裝) 作者簡介
李安山,多倫多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非洲史研究會會長,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副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通史》(9-11卷)國際科學委員會副主席,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并擔任多種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