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典藏版:野性亞馬孫(彩色插圖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117541
- 條形碼:9787572117541 ; 978-7-5721-1754-1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典藏版:野性亞馬孫(彩色插圖版) 本書特色
“中國**套少兒科普經典文庫”“青少年課外閱讀權威科學讀本”周忠和院士主編,潘家諍、王梓坤、張景中、劉嘉麒等多位院士擔任顧問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鼎力推薦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9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典藏版:野性亞馬孫(彩色插圖版) 內容簡介
《野性亞馬孫》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樹義博士對他在亞馬孫雨林中極為獨特而有趣的親身經歷的描述。作為**位到南美洲熱帶雨林進行科學考察的中國人,作者在書中展示了他在亞馬孫叢林生活19個月獲得的大量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及閱讀價值。書中對妙趣橫生又險象環生的野性叢林的描述,展示了動物研究工作者執著的探索精神、細微的觀察力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全書圖文并茂,極富情趣,展現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的美麗圖景。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典藏版:野性亞馬孫(彩色插圖版) 目錄
2. 初入叢林 / 008
3. 亞馬孫河、亞馬孫平原與亞馬孫熱帶雨林 / 023
4. 繽紛的植物王國 / 033
5. 神奇的動物世界 / 043
6. 動植物協同進化 / 082
7. 叢林筆記 / 091
8. 與猛獸面對面 / 103
9. 人鳥情緣 / 111
10. 原始森林中的現代“淘金者” / 117
尾聲——我有一個希望 / 134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典藏版:野性亞馬孫(彩色插圖版) 節選
1. 奔向圭亞那1991年4月8日早9點35分,天高云淡。從巴黎南郊的奧利機場,乘波音747,我飛往圭亞那。靠在機窗俯瞰,蜿蜒的塞納河變得越來越細小,埃菲爾鐵塔則始終未能進入眼簾。9個小時后,飛機抵達卡宴。法屬圭亞那位于南美洲北海岸地區,東南有600千米與巴西接壤,西與蘇里南毗鄰;境內沿海地勢低平,南部是圭亞那高原向東延續部分,多丘陵、低山和瀑布;地處赤道附近,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法屬圭亞那是法國的海外省,面積9.1萬平方千米,人口19.95萬,主要居民為克里奧爾(Creollo)人,占總人口的43%左右。克里奧爾,西班牙語意為“土生者”。16世紀時,指西班牙殖民時代在西印度群島出生的西班牙人后裔,以區別于直接來自西班牙的移民以及黑人和印第安人(*廣泛的意義是指出生于拉丁美洲的白人以及與印第安人所生的混血子女,以區別于歐洲人和印第安人)。可以說,法屬圭亞那的近代史是歐洲白人殖民史的一個縮影。17世紀初,法國人開始侵入這片新大陸的土地;隨后,英、法、荷、葡多次爭奪,1816年*終成為法屬領地;1852年,拿破侖三世決定把苦役犯監獄移到法屬圭亞那;1938年,法國政府停止苦役犯流放制度;1946年,這片土地被確立為法國的“海外省”;1977年,這里又成為法國的一個大區。首府卡宴人口7萬左右,是該地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市內有巴斯德熱帶研究所、博物館、植物園等。卡宴東南40千米處的庫魯是著名的火箭發射基地。在卡宴,我休整了幾天,結識了幾個后來一同在叢林里生活的朋友。其中一位是長得很帥氣、身材適中的法國女孩——阿妮婭,她二十出頭,媽媽是法國人,爸爸是英國人。另外兩位是荷蘭人。男的叫福朗斯,大約四十歲,是瓦格寧根大學的教師。他紅紅的臉龐,說話略有口吃,接觸不到三分鐘便會讓人感受到這是位不拘小節的好人。女的叫瑪霞,三十歲出頭,金發碧眼,身材苗條,頗為秀氣,甚至可以說有幾分迷人。她是位業余,或者說自由的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對兩棲和爬行動物情有獨鐘。還有一對薩拉馬卡(Saramacca)叢林黑人兄弟——戴斯牟和維牟,他們四十多歲,矮個子。由于對熱帶雨林非常之熟悉,身體又好,兄弟倆長期受生態站的雇傭,做一些體力工作。此次航行,他們便是我們的“船長”和“大副”。說起薩拉馬卡人,首先要談談南美洲的近代史。15世紀后半期,西歐的封建社會土崩瓦解,商業貿易蓬勃發展,而商品交換的手段是黃金。故此,這些大西洋沿岸國家渴望開辟通往中國和印度的直接航道,似乎那里有取之不盡的黃金。當時,人們已確信地球是圓的,意大利天文學家認為從歐洲朝西航海比朝東陸行到中國和印度的距離更近。于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導致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一只由三艘船和九十名船員組成的船隊尋找通往印度的*短航線。兩個多月后,哥倫布的船隊漂泊到了他當時認為是“西印度”的南美大陸,歐洲人**次見到了紅皮膚的“印度人(印第安人)”。哥倫布在日記中這樣描述與印第安人相遇和交往的情形:“我感到他們是一些貧窮的人。他們光著身子走路,簡直是赤身露體,一絲不掛。他們的體態很好看,身材和臉型很美,頭發亂蓬蓬的,一些人的臉上繪制著圖形,另一些人全身上下都畫著圖案,還有一些人只化妝了眼睛和鼻子。”“他們沒有攜帶鐵器工具,因為他們還不知道煉鐵。當我把利劍給他們看時,他們贊賞劍的鋒利,并在無意中割破了自己的手指。”“我給了他們一些圓形帽,玻璃念珠和另一些價值低廉的東西,而他們對我們的友好態度則令人驚訝,給我們帶來了鸚鵡、棉線、標槍和其他許多東西。”逐漸地,堂皇的不平等交易演變為公然的搶劫。哥倫布記載道:“印度人(印第安人,是這樣誠實渾厚,而西班牙人卻是這樣貪得無厭,好像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1493年3月,哥倫布帶著強取豪奪的黃金、奇花異果、珍禽羽毛和幾個印第安人返回了西班牙。整個世界轟動了!印第安人的災難也降臨了!隨后,哥倫布又對南美洲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探險。其他西班牙人,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冒險家也爭先恐后地擁向新大陸。這時的每次探險,不僅有士兵、侍衛、貴族、官員、神父和主教,還有訓練有素、個頭很大的獵狗,專門用來捕獵土著人。在造訪南美諸島的過程中,哥倫布在日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所見到的島嶼一個比一個好。無數的獨木舟尾隨著他們的船只,印第安人款待基督教徒們,給他們送來食物,像尊重他們的父親一樣地尊重這些外來人。”而西班牙士兵則是“分散到全島各處,搶劫財物,強奸婦女。因此,有的士兵被印第安人殺死了”。于是,侵略者的征服開始了。……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典藏版:野性亞馬孫(彩色插圖版) 作者簡介
張樹義,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臨江市。1994年在法國居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2006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科學考察方面,他是第一個到亞馬孫熱帶雨林進行長期野外研究與考察的華人學者,出版過《野性亞馬孫》《行走北極》《從馬賽馬拉到塞倫蓋蒂》等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