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京都古建筑藝術:京都兩千年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5710
- 條形碼:9787500875710 ; 978-7-5008-757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京都古建筑藝術:京都兩千年 (精裝) 本書特色
幽玄靜美的京都,櫻與楓四季變換、交相輝映。然佛陀曾見戰火,社寺歷經動蕩,拋卻景物,領略日本古都兩千年歷史的真實。
京都古建筑藝術:京都兩千年 (精裝) 內容簡介
自遷都平安京以來,京都就是日本歷史上*悠久的國家中心,也是千年古都。這里到處可見貴族宅邸與寺院神社。京都既是戰亂的舞臺,也是日本中世紀工商業發展中心,更是日本傳統文化繁榮與傳承之地。追溯京都文化與物質的起源,探尋古都未曾知的面貌。
京都古建筑藝術:京都兩千年 (精裝) 目錄
**章 京都的變遷 1
原始·古代的狀態 2
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4
第二章 平安京以前的京都 17
原始時代的京都盆地 18
古墳的出現與分布 20
栗隈縣與葛野縣 22
秦氏和上宮王家 25
高麗人的足跡 27
長岡京遷都 28
目 錄
II
第三章 平安京·鐮倉時代的京都 31
平安京的城市結構 32
從王朝都市向中世紀都市演變 42
京都郊外(洛外)的名勝古跡 67
第四章 南北朝·室町·戰國的京都 119
公家、武家政權所在地京都 118
新宗教在京都的興盛 129
全國經濟之概要 136
自治城市的樣貌 146
洛外:周邊的農村 155
戰國時代的京都——洛中洛外圖的世界 163
第五章 前近代的京都 191
信長的京都 190
豐臣時代 202
江戶時代的京都 209
幕末的天下大亂 242
III
第六章 近代以后的京都 255
走向近代京都之路 254
町組和教育 256
教育的開展 258
宗教界的動搖 260
解放令 262
向大京都邁進 265
交通 266
山本宣治與水谷長三郎 268
戰后京都的革新 269
后 記 273
譯后記 275
參考文獻 278
京都古建筑藝術:京都兩千年 (精裝) 節選
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營造平安京 京都夏熱冬冷,而古日本卻偏偏選擇了在此處建都,大抵是考慮到當時是否會發生風災、水災、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是否易于防御外敵。 都城的選擇要與天之四靈相對應,這是因高松冢古墳而流傳頗廣的學說。所謂四靈即四象,乃天部四方的二十八星宿,各自守護其方位。東為青龍、西為白虎、南為朱雀、北為玄武(龜蛇纏繞共生的靈物);與此相應的地形,東為流水、西為大道、南為污地(低洼的濕地)、北為丘陵,平安京就屬于四靈之地。放棄建都長岡京的理由雖已不可考,但長岡京顯然并非與天之四靈相應之地。 一般認為平安京是模仿長安建造的,可是平安京東西距離為 4.7 公里、南北距離為 5.7 公里,總面積為 26.79 平方公里,規模大概是長安的三分之一。長岡京的面積與平安京相同。793 年(延歷十二年),興建新都平安京,從土地的整飭起,連河道流向也做出了修整。京都曾經有多條河流,現在或成為暗渠,或被填埋。舊賀茂川作運河,稱為堀川。舊賀茂川和舊高野川過去流經四條,在五條交匯,后經大規模工程改造成為現在的模樣(在更北方的出町柳合流)。這項水利工程的啟動時間至少是建都期間甚至建都前。緣此,賀茂川向西南發生偏向,在鐮倉時代引發了大洪水。 794 年(延歷十三年)7 月,東、西兩市轉移至平安京七條,使得長岡京失去了其城市功能,平安京則具備了作為都城的所有要件。795 年(延歷十四年)正月,雖然太極殿尚未完成,但是宮中已經奏起了踏歌,群臣應和唱道,“新京樂 平安樂土 萬年春”,以祝賀新都落成。雖然負責建造新都宮殿的官吏十年后被廢黜,但新都已切實地步入軌道。 以南北走向的朱雀大道為界,兩分市街,大道東側為左京,西側為右京,因天子坐北朝南,左右京便以天皇的視角分左右。平安京的中心地區是大內里,周邊是官衙町,由各地方前來京城服務的人居住。平安京的街道如棋盤般縱橫相交,從一條到九條用條坊制分區,有規則地劃出方形的坊里,七條左右設有東、西兩市。朱雀大道*南端設有羅城門,其左右矗立著東寺和西寺。 放牧牛馬和埋葬居民僅限葛野郡一處和紀伊郡一處,城內禁止殯葬,其后這些土地也不能作為耕地使用。整個都城結構規劃得充滿威嚴、布局工整
京都古建筑藝術:京都兩千年 (精裝) 作者簡介
脅田修 日本大阪人。畢業于京都大學文學系,曾任大阪大學教授、大阪市文化財協會理事長、大阪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脅田晴子 日本西宮人。畢業于神戶大學文學系,曾任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城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石川縣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滋賀縣立大學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陳暉 曾用名陳敦秀,1943年生于重慶,畢業于北京大學,曾于北京二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工作。日本城西大學、日本國際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出版著作有《教育、社會、人》《戰后中日關系大事記》《音樂之子——陳田鶴大師傳》,譯著有《望鄉》《女性的自我與表現》,編有《陳田鶴音樂作品選》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