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87479
- 條形碼:9787512687479 ; 978-7-5126-8747-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 (精裝)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非常嚴謹扎實且真誠的傳記。以扎實、豐富的史料為基礎,用事實說話,不做空洞虛泛之言,同時卻又充滿洞見,文風細膩深刻又通達,對其讀者極具吸引力,是三十年來*能體貼傳主的張愛玲傳記。 ★寫作形式創新。作者創新地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張愛玲的一生,打破了市場中其他作品的意淫式寫作手法。 ★寫作視角獨特。本書既能從張迷的視角為讀者揭橥張愛玲熱的深層邏輯,又能以旁眼洞悉亂世遭遇對張愛玲人生和創作的磨蝕與催化,其當代心理學視角的觀照寫法令全書閃耀著靈性的輝光。 ★以人物映射社會。本書以人物為主體,從人物命運和家族變遷中透視出整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不僅為張愛玲做傳,也是為一個時代留下影像。 ★顛覆了諸多張愛玲研究領域里長久以來的傳統觀點。作者認為張愛玲戀父,一輩子只真愛并且未走出胡蘭成,*好的朋友是炎櫻等,這些對她在親情、愛情與友情上的論述和見解從根本上來說都是錯誤的。這些不單純是一個事實辨析和厘清的問題,而是可以從中深刻透視出張愛玲的個性、情感模式和*終的價值取向。 ★全書深刻書寫張愛玲*感興趣的人性。人性和命運的交互影響讓人感嘆、沉思,扼腕。
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 (精裝) 內容簡介
《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是一部真實、嚴謹且真誠的人物傳記。 本書以張愛玲的作品(包括其晚年自傳體三部曲)、書信,以及對其的采訪、文評和回憶錄等大量**手資料為基礎,突破以往張愛玲傳記中美文式書寫風格和學院式文評的模式,在社會劇變和家族衰落的大時代背景下,以小說的形式,細膩、準確而深刻地描摹出一代天才作家輾轉流離,在亂世中企求一份安穩、活出一個真我的傳奇。 本書內容真實嚴謹且真誠,文風細膩深刻又通達,以人物為主體,從人物命運和家族變遷中透視出整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它呈現出一個時代的影像,是一部充滿洞見的人性之書,也是張愛玲及其家族共同譜寫的一部清末民國的“小紅樓”。
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 (精裝) 目錄
楔子
**章
顯赫家世
寂寞童年
父親·母親
父親的家
投奔母親
第二章
求學香港
“我的天才夢”
淺水灘飯店
港戰爆發
重返上海
第三章
初試啼聲
占盡繁華
歲月蕩子:胡蘭成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傾城之戀
出奔香港
第四章
海內存知己
執子之手
相濡以沫
哀樂中年
繁華背后盡蒼涼
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 (精裝) 節選
占盡繁華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徹大悟。” —— 張愛玲《流言·自己的文章》 張愛玲的一生極具傳奇性。顯赫的家世,中西融合的成長背景,親情的沖突和撕裂,年方廿歲便以令人眩目的姿態登上文壇,盛極一時,轉瞬卻又跌入人生的谷底,經歷漫長的四十多年的沉寂,在暮年再次奇跡般地紅透華語文壇,她是時代和人生的種種因緣際會孕育出的一朵奇葩,無法模仿,不可復制。 時至今日,張愛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已經毋庸置疑。和許多作家的逐漸成熟不同,張愛玲一出手的作品便已臻完善。從1943年5月連載**篇小說《沉香屑·**爐香》開始,到當年12月底,短短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她就已經創作完成了自己一生中*主要的代表作品,包括奠定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被夏志清盛贊為“中國從古以來*偉大的中篇小說”的《金鎖記》。 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從魯迅發軔,之后雖然云蒸霞蔚,涌現出眾多著名作家,但其中很多人的作品,其時代和現實意義遠大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在創作形式上,也是更多傳承中國古典小說的白描手法,對西方現代文學的借鑒還在逐漸摸索消化之中,西文東漸的水土不服還未完全消除。張愛玲的耀眼之處就在于,獨特的成長和教育背景賦予了她一種可能,而她又用自己的天才將之變為了現實,在她初期的代表作中,中國古典小說傳統和西方小說的現代手法即已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創作者本人固然為之“狂喜”,讀者也從中獲得了莫大的藝術享受。嫻熟老道的文字,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精準心理描寫,豐富而精妙的意象,含蓄自然卻又常常濃烈得化不開的情感,為了加快文字的節奏,避免拖沓冗余,她甚至創造性地借鑒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為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令人耳目一新。她作品的主題主要集中在愛情與婚姻上,但又迥異于一般女作家所慣有的意淫式自戀和自憐,透過現實生活的煩重瑣碎,她要努力描摹和探問的是平凡而又卑微的人性,不足道的,在歷史的長河里掀不起一點浪花,但卻真實存在過,既非大善,亦非大惡的普通人。他們現實,精于算計,在生存的艱難之下,常常葆有著一點微末的對于人生的期望,或者愛情的憧憬,但也知道其無法實現,而無奈地安于本份。因為同樣品嘗過人生的苦痛,深諳磨難會將人性蠶食到何種程度,張愛玲從不輕易做道德上的評判,秉持著一種難能可貴的平民視角。她理解,體諒,甚至不動聲色地同情,但同時又不在其中。她*好的作品幾乎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冷靜深刻,卻又超然自拔。她不喜歡宏大的敘事,相較于同時代男性作家的更注重社會性和現實性,她更喜歡落筆于平凡的日常生活,這固然是囿于女性的瑣碎和視野狹窄,另一方面,也是緣于對于重大社會歷史事件的無力感,以及對于人生的深深的懷疑。她聰慧而具靈性,短短的數十年人生還不足以鎖住她的目光,但人生終點之外的龐大無垠讓她恐懼和猶疑,因為無法認識和理解,她選擇了避而不見。對于人生,她看得透,卻放不下。聚焦于眼前小小的、具體的快樂,心底里卻又感受到那來自于時代滄桑巨變和人生終極的荒蕪的威脅,兩相融合,便構成了彌漫在她幾乎所有作品中的濃厚的蒼涼感。 其時埋首創作的張愛玲并不知道,她剛剛在文壇嶄露頭角,不可掩蓋的天才光芒就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在之后漫長的數十年中,這些人將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走進她的生命,與她締結因緣。 歲月蕩子:胡蘭成 玉鳳亡后兩月,胡蘭成經表哥同學崔真吾介紹,前往廣西梧州一中教書,一歲半的幼女棣云因無人哺乳,旋即夭亡。在男性社會里,胡蘭成受盡冷落,四處碰壁,底層的摸爬滾打讓他閱盡世間百態,人性涼薄,要待多年以后,他才能在自己用筆描摹出的擬大觀園群芳譜里找到自信和慰藉,安放他對于人世的一切理想和夢想。胡蘭成的外表依舊是天真的,但天真背后藏著機心,他的性情也依舊柔和,但心中卻控制不住地激蕩著一股戾氣,逢到情緒激動,常常不自覺地喊出一個“殺”字,一直到晚年流亡日本,依舊如此。內心強烈的自卑感和不可一世的自傲相互沖撞,激烈交戰,折磨著這個年青人,讓他不得安寧。一次一中教師在省黨部聯歡聚宴,一位姓潘的訓育主任平時總喜歡講述白副總司令(白崇禧)的日常瑣事、飲食起居,為胡蘭成所不喜。這日潘主任坐在胡蘭成身邊,偏又談起這個話題,胡蘭成趁酒蓋臉,便不客氣地哂道:“你們廣西人真小氣,我家鄉近地出了個蔣介石,我都平然。”那潘主任一愣,想想笑問:“那么你不佩服白副總司令?”胡蘭成見他此話問得陰毒,一時野性勃發,遂大聲道:“他也不過是白崇禧罷了,而我自是胡蘭成。”潘主任見狀越發拿話激他,胡蘭成勃然大怒,道:“你是想引我說出反對白崇禧,你聽著,我就叫一聲打倒白崇禧!”當時座中諸人盡皆慌亂。盡管事后受到同鄉的指責埋怨,所幸眾人都以為他不過是酒后失言,遂可平安無事,胡蘭成亦暗自慶幸,以此為戒,多年不許自己再醉。 酒固可戒,但本性卻終究難改。當時因李宗仁白崇禧禮賢下士,不拘一格,聘用了許多留蘇學生,加之蔣介石在上海清黨,不少原在上海等地活動的共產黨員便聞風避往廣西,一中教員當中就有不少,分成斯大林派和托洛茨基派,胡蘭成參加了托派。托派中有一位男教員賀希明,愛慕女同事李文源而不得,又見李文源教學上每有疑難常去請教胡蘭成,有時又幾人同去散步,便疑二人有私,一次故意試探胡蘭成,胡不喜,哂道:“那李文源也不過和千萬人一樣,是個女人罷了,有什么神秘復雜。”于是二人打賭,看胡蘭成可敢與李文源親嘴不敢?胡蘭成*受不得被人看低,逢到此時便不免情緒激越,被一口氣頂著,雖明知此事出格,亦當即起身,走去李文源房里。李正沐浴后獨坐,見胡蘭成進來,連忙起身招呼,不料胡蘭成并不答應,上來抱住她親了個嘴,然后撒手便走。李文源愣在當地,一時竟不知所措。她做共產黨員,監獄幾進幾出,都并不畏懼,可這種事還是頭一遭遇到,驚怒過后,思來想去,不免柔腸百轉。孰料事后賀希明偏去捅破,原來是因為二人打賭。李大怒,告到校長那里,又兼潘主任早與胡蘭成有隙,學期結束,胡與李皆被解聘。胡蘭成轉往百色第五中學。行前傍晚,李文源意外前來,說愿隨胡蘭成去百色。雖然并不喜歡李文源,但從這件事情當中,胡蘭成卻學到了重要的一點。女人喜歡大膽、主動的男人,因為那意味著勇敢、有魄力、敢作敢為等雄性特質。能夠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當然*好,不過一個出眾男子感情作用下的沖動魯莽大多情況下也會被原諒。因為對于被冒犯的女性來說,那通常也是自己魅力的一種證明。這個從鄉下胡村貧寒家庭走出卻不甘于平凡的年輕人,對于功名地位的渴望,正如他對于女人的渴望,他決定不再畏畏縮縮。 胡蘭成是個異數。他讀書著作,卻不是真正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出身和受教育程度,更主要的是他的思想價值體系,看似博采儒、釋、道三家之長,但是剝開外表的華裳,其實質內核卻是民間的生存至上和精明的利己主義。雖然也有“不是毒蛇不攔路,不是蕩子不交娘”的風流自得,但他又不完全等同于他父親和兄長那樣的鄉野蕩子,讀書和社會歷練拓展了他的視野,十里八村的風光闊綽滿足不了他,可他的野心再往大了放,也還是脫不了民間戲曲、話本的格局——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孟子曰:“天下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強調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者愛人”,但胡蘭成既不喜儒生,也不喜文人,他在《今生今世》里寫道:“中國民間的帝王之學,我覺還比孟子說先王之教來得氣魄大。從來儒生學圣賢,民間則多說做官做皇帝,圣賢倒少提。”民間底色使得胡蘭成直接越過傳統文化中*高的“立德”層面,追求俗世的事功,誠如他自己所言,以文章傳世只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他追求立功不得而又希求聲名不朽的*后手段。 百色、柳州四年,是胡蘭成讀書*為用功的一段時間。話本、小說、古代典籍之外,他還刻苦鉆研馬列學說及托洛茨基理論,思考中國社會、文明的現狀和未來,并開始關心國際政治經濟問題。也嘗試寫作,出版了一本說愁道恨、文藝腔濃厚的散文集《西江上》,并試圖以此敲開魯迅的大門。1933年4月1日的《魯迅日記》記載有:“得胡蘭成由南寧寄贈之《西江上》一本。”雖然魯迅并沒有回信,但這并不妨礙胡蘭成在日后避難溫州時向夏承燾佯作謙下地自稱曾“從魯迅游”。 當年玉鳳病篤,胡蘭成曾伏枕痛哭:“你若不好了,我是今生不再娶妻的了。”但在百色,胡蘭成很快再次結婚。“我那年二十八歲,不要戀愛,不要英雄美人,惟老婆不論好歹總得有一個,如此就娶了全慧文,是同事介紹,一見面就為定,與世人一式一樣的過日子。”人世滄桑,時過境遷,本不可能事事兌現,但像胡蘭成這樣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卻又總能自圓其說、心安理得者亦實屬罕見。他的性情如水瀉地,隨器賦形,好處是隨遇而安,柔軟體貼,壞處便是沒有操守,也無所謂堅持。 再次攜妻小回到胡村,胡母業已離世,家中由侄女青蕓操持。青蕓是胡蘭成三哥之女,三哥亡后,青蕓因受繼母虐待,來歸依祖母,與玉鳳情同姊妹,胡母也是由她送終。她不僅一直替叔叔管家,日后胡蘭成逃亡日本,更是由她將胡遺留下的五個子女撫育成人。 胡蘭成這次北返實有其不得已之處。1936年,兩廣事變,廣東的粵系軍閥陳濟棠聯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之名,聯手圖謀對抗蔣介石。失敗后,陳濟棠下野,李白二人與蔣談判妥協,并以“托派頭子”的罪名殺掉心腹王公度,受王公度案牽連,廣西境內的共產黨(包括托派人士)遭到清洗,胡蘭成因此被判入獄,出獄后被勒令離開廣西。這是胡蘭成和政治的**次覿面,瞬間就被打倒在地的同時,卻也讓他見識到了權力的威力。報上蔣介石迎娶宋美齡的照片,他看了又看,愛不釋手,英雄美人,原該如此讓人思慕艷羨,還有汪精衛,據說每次演講,廣州的女學生都是癡迷得無可不可,擲花如雨。人生在世,誰不想要這樣的春風得意,人前顯貴?他是蛟龍失水,只得暫時困于貧厄之間,可若他日風云際會,又豈無騰云駕霧之時? 不久,胡蘭成在廣西一中同事古泳今的介紹下,前往上海,進入《中華日報》編輯部工作。不料當年七月即發生盧溝橋事變,接著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報社停止發薪,每月改派四十元生活費。11月,上海淪陷,胡蘭成攜家避往法租界。冬天全慧文分娩,嬰兒生下二十日便因肺炎夭折,還得求助于上海普善山莊方能入殮。和玉鳳夭亡時的一度肝腸痛斷不同,這次回來路上他還有心思看燈火闌珊。底層的生存多艱,是連面對死亡的悲哀都會成為一種夸張,惟有淡忘和無視才可以讓那活著的人繼續心平氣和地活下去。何況他性本柔弱,又貪戀人世美景,當然只能,也樂于安以受命。現在,除了自身的欲望,他早已是諸念皆滅。他人的生死,哪怕是與他再親近的人,在他心中也可了無掛礙。他的一生,如楊花飄蕩,沒有根柢,在任何關系當中,始終都只*愛悅他自己。
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 (精裝) 作者簡介
落塵,獨立譯著者。 原創:《繁華背后盡蒼涼——張愛玲傳》,《流浪的法王——倉央嘉措秘傳》, 《世間尚好,為有斯人》(一編),《世間尚好,為有斯人》(二編)。 翻譯: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伯特蘭·羅素的《幸福之路》和《教育與美好生活》,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場》《1984》等十余部作品。 寫作宗旨:讓美好的人物和思想流傳。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