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李魯平文集(全三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221536
- 條形碼:9787307221536 ; 978-7-307-2215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魯平文集(全三冊) 本書特色
本書是湖北作家李魯平的個人文集,也是“芳草文庫”系列叢書之一,共分為三卷本,體裁包括訪談錄、文學評論及中短篇小說,書中具體收錄了《行走于傳說、歷史與現實之間富有張力的神秘地帶——與蔣韻對話》《追尋祖父的蹤跡》《荒涼河邊的少年》等作品。
李魯平文集(全三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湖北作家李魯平的個人文集,也是“芳草文庫”系列叢書之一,共分為三卷本,體裁包括訪談錄、文學評論及中短篇小說。其中,文學評論所占篇幅較大,作者以專業評論家的身份對文壇中較有分量、較具影響力的詩歌、散文、小說進行了評論,還特意梳理了湖北及武漢地區某個階段的文學發展脈絡,可為讀者了解湖北及武漢作家的作品打開一扇窗戶。另外,本書還收錄有作者的若干篇小說,內容涉及商業競爭、傳奇故事、農村生活等,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學功底。
李魯平文集(全三冊) 目錄
**輯 對話與訪談
行走于傳說、歷史與現實之間富有張力的神秘地帶
——與蔣韻對話
寫透中原大地
——與李佩甫對話
一個民族生活的敘事,多民族文學的繁榮
——與葉梅對話
風景與自語
——與許輝對話
從開荒的歷史到現代化的歷史
——與董立勃對話
在歷史和時代中呈現工業的內涵和價值
——與肖克凡對話
“發狠”寫出湖南味來
——與姜貽斌對話
從渤海灣到大平原
——與關仁山對話
小說創作和小說精神的對話
——與談歌對話
冷靜面對工業題材創作
——與肖克凡對話
我的敘述越自然,就越逼近真實——關于小說敘述及其他
——與葉廣芩對話
消解與建構:先鋒派創作的啟示和困境
——與儲昭華對話,
文化反思與文化憂歌——對“尋根文學”的詢問
——與儲昭華對話
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多元格局
——訪黃曼君教授
關注并忠實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與劉益善對話
第二輯 敘事與倫理
生態在文學中的位置
從身體敘事中能讀出什么
不同生態觀與生態的多民族書寫
在“日常性”和“個人化”中追求超越
現代化背景下的風格塑造
從德里達到哈貝馬斯的文藝倫理觀
文學道德評價的呼喚與回歸
欲望敘事對文學道德理想的消解
培養強大而自覺的文學創作主體
文藝道德建設與和諧文化構建
關于文藝體制變革與文藝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
應該理直氣壯地提倡倫理批評
第三輯 經驗與陳述
論觀察語言
歸納方法在“實證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非經典物理學看認識的主體性和客觀性原則
淺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主體生成的論述
簡析認識過程的全息統一模式
第二集
**輯 專論與年評
新時代詩歌可以做的,應該做的
彌合都市與詩歌之間的隔膜
地域、文化與氣質:兼說荊楚特色和長江元素
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鄉村書寫
當代的鄉土與當代的敘述
城市化進程與打工文學
當代民族文學創作的強化與介入策略
堅守與創新:當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印象
邊界的模糊和生動的城市
——關于城市文學創作的思考
呈現與建構:湖北五年來的長篇小說創作略談
《湖北網絡文學精選(2015年)》“散文卷”綜述
《湖北網絡文學精選(2015年)》“短篇小說卷”綜述
歷史的鑼鼓與現實的芬芳
——2014年湖北散文創作述評
講述真切地進入過心靈的人物與生活
——2015年湖北中短篇小說創作述評
以更大的勇氣書寫更加復雜的生活
——2016年湖北中篇小說印象
情懷、精神與風姿
——2017年湖北詩歌創作綜述
2016、2017、2018年的武漢小說現場
如何把握和書寫當代農村
——兼談湖北近年來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創作
改革開放三十年武漢文學的發展歷程
武漢作家群的崛起及其發展
新時期湖北詩歌創作印象
2012年湖北中篇小說創作印象
2012年湖北長篇小說創作印象
第二輯 看小說
作為交往之始的告別
——評鐵凝的短篇小說《告別語》
生命的意義源泉及對勞動的審美
——評劉醒龍的長篇小說《生命是勞動與仁慈》
社會歷史視野下一種開放的英雄主義
——評鄧一光的長篇小說《我是我的神》
“漂泊”情結和“無根”意識
——評陳應松的小說集《大街上的水手》
無法言說的神秘經驗
——讀趙蘭振的長篇小說《夜長夢多》
從自然的資水到文化的資水
——讀廖靜仁的小說
光芒而清香的歷史
——讀文曙的長篇小說《宜紅》
個體的精神需求的尋求與障礙
——讀曹軍慶的近作
每一個農民的鄉村現代化記憶
——讀劉詩偉的《南方的秘密》
情感和家庭在脫貧中的價值
——讀韓永明的《酒是個鬼》
封閉世界的生活奧義
——評冉正萬的長篇小說《銀魚來》
女性主義創作的可貴嘗試
——我看阿滿的小說
對現代都市生活有溫度的闡釋
——以趙燕飛的《春晚》為例
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都市
——評楊帆的長篇小說《錦繡的城》
平凡人物及其人生價值的真誠書寫
——評趙劍云的創作
甘南草原詩篇
——讀《達珍》《五只羊》《多吉的賽馬》
精神的飛天與生命的飛天
——評魯娃的小說《愛的*后舞蹈》
一個聽得見生活心跳的文本
——讀熊湘鄂的《藍色四葉草》
城市化進程中的“鄉長”
——讀江長深的中篇小說新作《水鄉長》
自然、歷史、人文在兒童文學創作中的轉化
——讀彭緒洛的探險冒險系列小說
歷史焦慮感與獨特的敘述
——讀黨益民的長篇小說《石羊里的西夏》
傳統社會與網絡時代之間的過渡性敘事
——陳克海小說創作印象
看小說三十七則
第三輯 讀詩文
葉梅對云南民族文化基因的洞察與書寫
——讀葉梅的散文集《根河之戀》
為每一個人生加持力量
——讀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
大廠內外的情感世界
——讀孟大鳴的散文
對自我的現實世界的非虛構
——
李魯平文集(全三冊) 節選
李:您的大多數創作是以北方為背景,如《行走時代》《英雄血》《在傳說中》《想象一個歌手》中呈現的背景,但在《心愛的樹》和《綠燈籠》中,您都寫到了重慶、嘉陵江,在《妹妹上花樓》中甚至寫到了湖南、廣西交界處的女書誕生地.《紅色娘子軍》的背景地更遠。這一點我很詫異。在您的簡歷中,似乎沒有在南方生活的經歷。借此機會,能否介紹一下您的經歷、游歷與您的創作的關系? 蔣:我的經歷很簡單,出生在北方,生長在北方,如你所說,從沒有在南方生活的經歷。我游歷的地方也不算很多,至少,我在小說《紅色娘子軍》中所描寫的新加坡,就還沒有去過。不過,一個人經歷、游歷的豐富,不能決定其小說世界的豐富。在想象中到達的地方,有時,比真實的抵達更有魅力。我想,這也是小說這種藝術門類所特有的魅力所在吧! 當然,從前,也有人說過,我的精神氣息是南方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客觀的評價,但,我覺得這很神秘。 李:《心愛的樹》評論界已經說得很多,因此,我首先想說說《英雄血》這部小說。無疑,這部小說很沉重。一個解放軍的團長,因為復仇,槍殺了一個國際主義戰士、一個日本共產黨員,他自己也因此被槍斃。理智地想,一個經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一個從與日軍作戰已經轉向與國民黨軍隊作戰的團長,應該明白所肩負的任務已經完全不同,應該明白國際主義戰士和日本共產黨員的含義。再退一步,即使時間仍然停留在抗日戰爭時期,即使“吉一刀”是戰俘,鮑仇也應明白,他無權槍殺“吉一刀”,更何況,“吉一刀”在軍中是著名的外科醫生.是曾經挽回過無數人生命的醫生。但悲劇依然發生了,這倒使我想到,悲劇是無法用理智來控制和思考的,正因為理智在此刻的無力,才有這一個令歷史、令書寫歷史的人、令閱讀歷史的人,都深感痛惜的瞬間發生。這部作品讓我**次看到如此刻畫一個軍人、一個有團長身份的軍人。英雄也好、軍人也好,百姓也好、敵人也好,人的局限性和真實性如此令人信服地一起立在文字之間。 蔣:謝謝您能這樣理解《英雄血》,如您所說,我想寫的,正是這種人的局限性,這種所謂“理性”的不可信任.以及人性本身的缺憾。“寬恕”是一個何其古老的命題,但,人類歷史告訴我,人這種生物,其實,是沒有“寬恕”的能力的,所以,他們才創造了神,讓神來替我們完成寬恕。同時,我也想表達戰爭的殘酷,以及它對人性*深刻的損害和蹂躪。任何廉價的寬恕,或者貌似公正的指責,對我的主人公是不公平的,也不是我的初衷。我只能說,鮑仇也罷,“吉一刀”也罷,他們都是犧牲品,既是戰爭的犧牲品,也是古老的人性的犧牲品。 李:《妹妹上花樓》是一篇很獨特的短篇小說。這個故事的背景并不是您熟悉的黃河大地,而是湖南、廣西交界地——江永的故事。對女書,我略有所知,因為*早發現女書的學者在武漢。較早研究女書以及研究成果豐碩的地方也是武漢。我有一個朋友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寫了一部關于女書的電視劇本,當然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拍出來。我很好奇,您怎么想到了寫這個故事?這篇小說的名字也被您用來作為小說集的名字,想來您對這篇小說是格外看重的。從作品中我能感受到您對江永這個地方的女性之間特有的情義(“結老同”“結行客”)有一種同情甚至贊美,盡管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凄婉的。當然,仔細想來,這種存在于女性之間的獨特情感生活似乎也不完全是現代的同性戀.因為香巧與英秀的情感至少在香巧這方面,過于潔凈、清澈,如同瀟水。困惑的是香巧的自殺顯然也屬于殉情。這讓這個故事更加朦朧、神秘,更加具有可解讀的空間。 蔣:這個話題說起來有點長,我的老師——太原師范專科學校(如今的太原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潘慎先生,說起來和女書頗有些淵源。20世紀50年代,他在北京的中國語言研究所工作期間,意外地收到了一個來自湖南省博物館的包裹,里面有三本“天書”——女書*原始的資料。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對這種奇妙文字的研究,只不過,沒有幾年,他就成了“右派”,從此,發配、勞改,一耽擱就是二十幾年。等到他能夠重新研究女書的時候,已是我們都知道的80年代……盡管如此,他現在仍然被稱為研究女書的“**奇人”。我**次看見女書,是在我們另外一個老師的家里,潘先生用女書書寫了一副中堂送她補壁。初見那文字,我極好奇,也很感動,并且,有一種無端的親切,仿佛似曾相識。 其實,*初,這篇小說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跡》,是應法國人文科學研究院之邀所做。這個研究院有一個文學研究項目,叫“兩儀文舍”,就是由他們擬定一個題目,比如《幸存》,比如《顏色》,比如《死亡》等,然后,邀請兩位作家——一位法國作家,一位中國作家,各自就這個題目寫一篇短篇小說,國內有好幾位作家參與過“兩儀文舍”的寫作。2008年,我和另一位法國女作家得到的題目就是《跡》,我幾乎是立刻就想到了女書,我想,還有比女書更切題的嗎?于是,就有了現在這篇短篇小說。 其實,在江永“
李魯平文集(全三冊) 作者簡介
李魯平,湖北省枝江市人。法學學士、哲學碩士、法學博士,中國作協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北作協散文委員會主任。發表評論文章近百萬字。出版有詩集、報告文學集以及評論集多部,如《政治漩流中的作家們》《湖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文學親歷》《文學藝術的倫理視域》《身與心》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